一
語文知識受到語文界普遍關注是在語文新課標提出之后。“不必苛求語文知識的完整和系統(tǒng)”,一時間激起了語文界關于語文知識討論的千層之浪。討論的焦點是語文知識到底擺在語文教育什么位置,表現(xiàn)為新課標體現(xiàn)的對語文知識的“淡化”傾向與語文教學以“語文知識為中心”教學思想的交鋒。對此,我以為應作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說,新課標提出的所謂“淡化”語文知識的思想是有其客觀歷史背景的,這就是我們的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在語文知識方面追求得過多,講解得過細,不僅直接影響到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導致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再說語文知識系統(tǒng)是一個復雜的學科體系,講全講深講透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為“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使用語言的人而不是語言學家,是‘能用這種語言講話’的人而不是‘談論這種語言’的人”。而面對新的時期我們的語文教學需要培養(yǎng)適應時代需求的有較高語文素養(yǎng)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迎接社會的挑戰(zhàn)。總之,現(xiàn)實的和歷史的都要求我們要改變“以知識為中心”的語文教學觀念。然而改變以知識為中心的語文教學觀念并不是輕視語文知識的教學,恰恰相反,這正是針對我們的學生和當下的教學現(xiàn)狀所作出的恰如其分的舉措。
現(xiàn)在的問題不是語文知識重要不重要,而是我們的語文知識是怎樣的語文知識,我們應該傳授學生以什么樣的語文知識,這就引出了關于語文知識討論的另外的一個話題:語文知識的分類。
二
關于語文知識分類,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目前大致有兩種較有權威的認識,一種是從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認為語文知識可以分成三類: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另一種則認為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或緘默知識)。下面分別解釋這兩種知識類型。
陳述性知識主要反映事物狀態(tài)、內(nèi)容及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原因,說明事物“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如人們常說的“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知識;程序性知識主要反映活動的具體過程和操作步驟,用來說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比如如何選擇詞、句,如何概括段意把握文章的意義,如何評價和欣賞文學作品等;策略性知識是指學生對學習任務的認識,對學習方法的調用,對學習過程的調控,它由三個層面的要素組成,即學習方法、學習調控、元認知,如識字策略、選擇語料策略、言語轉換策略等。
顯性知識就是文字表面的知識;隱性知識(或緘默知識)就是指文字深層的背后的知識,好比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就是顯性知識,水面下的就是隱性知識。
由此可見,語文知識是分類型的,所以我們在談論語文知識的時候不可籠而統(tǒng)之,要具體到它們屬于哪種類型的知識,因為不同類型的語文知識在形成能力的時候其功用不同。比如陳述性知識,它們不能直接轉化成能力,只是在能力的轉化過程中起輔助作用?;诖耍爸R轉化為能力”這句話是不夠嚴格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能夠直接轉化成能力,因此它們是知識類型中最為重要的知識。至于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隱性知識較顯性知識重要,它是認識的目的,但顯性知識有為隱性知識的認識提供引導的作用。
我們討論知識類型的目的是為了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到底教了哪些知識,它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
三
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知識教學呈現(xiàn)什么樣的狀態(tài)呢?關于這個問題已有專家作出了明確的解答:當前“語文課程的基礎知識多為陳述性知識”、“語文課程的基礎知識缺少程序性知識”、“語文課程缺少方法和策略性的知識”,總之,“當前語文課程的知識基礎比較陳舊、貧乏和存在空缺”。也就是說我們的語文教學主要以陳述性知識為主,換句話說,我們的語文教學傳授的是無以轉化為能力的知識,即主要是能力的輔助性知識,這就大大偏離了我們教學的初衷——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而是注重傳授靜態(tài)的僵死的語文知識。實際的教學和教研活動也證實了這一點。此時我們反觀一下語文教育長期以來存在的“少慢差費”現(xiàn)象,其中的疑問不解自消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分清楚語文知識的類型,所做非所欲,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如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許多語文教育工作者和語文專家都總結出了寶貴的經(jīng)驗,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如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課堂設計提高教學效率;整合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采用討論探究的方法提高課堂效率;確立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教學,等等,不一而足。這些觀點和建議來自于教學第一線,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理當充分肯定。但是,這些經(jīng)驗和方法無論是宏觀的教學目標,還是微觀的教學方法技巧,大都忽略(缺少)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分清楚(或沒有形成)語文知識的類型,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盲目性。
教學的過程實質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過程,也就是通過什么樣的手段和方法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過程。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無非是培養(yǎng)學生各種語文能力,現(xiàn)在關鍵的問題是運用什么樣的語文知識實現(xiàn)這一能力。這一點正是我們所缺少的,包括大綱的制定、教材的編寫、教師的知識儲備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就是上文所說的“當前語文課程的知識基礎比較陳舊、貧乏和存在空缺”。由于“語文課程的基礎知識多為陳述性知識”,而陳述性知識是不能直接轉化為能力的,我們的課堂教學恰恰缺少的就是這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們的教學過程無以達成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成了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這不能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還有什么教學效率可言呢?
教學效率有無效、低效和高效之說,我們認為無效的教學效率是不存在的,只要是課都有它的效果,普遍存在的情況是低效的教學。高效的教學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大凡高效的教學我們稱之為好課,好課的反面是什么呢?當然是低效的課(包括所謂的無效)。但在衡量一節(jié)課是否是好課之前必須先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節(jié)課上得對不對,是不是語文課,只有在上對課的基礎上才有上好課的可能。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傳授的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知識,是陳述性知識,是不能轉化為能力的知識。以這種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課堂教學效率從何而來呢!“以知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條死胡同里越走越遠。
那么什么是好課?什么是高效率的課呢?王榮生教授已經(jīng)給了我們很好的回答。他說,從教學內(nèi)容的角度,一堂語文好課可分為最低標準、較低標準、較高標準和理想標準。最低標準:教師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師對所教內(nèi)容有自覺的意識;所教的是“語文”的內(nèi)容;教學內(nèi)容相對集中);較低標準:教學內(nèi)容正確(教學內(nèi)容與讀說聽寫的常態(tài)一致;教學內(nèi)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較高標準:教學內(nèi)容的現(xiàn)實化(想教的內(nèi)容和實際在教的內(nèi)容一致;教的內(nèi)容和學的內(nèi)容趨向一致);理想標準: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教學內(nèi)容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教學內(nèi)容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王榮生教授強調的是一節(jié)好課首先是教學的內(nèi)容要正確,他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看來,主要的標志是教學內(nèi)容正確并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jīng)驗。在這樣的前提下,課堂組織松散一點,教學中出現(xiàn)一些彎路插曲,都是常態(tài),無傷大雅?!?/p>
那么,什么樣的內(nèi)容才是正確的內(nèi)容呢?當然是在課程目標統(tǒng)領下,能夠達成其實現(xiàn)的知識了,而課程目標籠統(tǒng)地說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種語文能力,各種語文能力的實現(xiàn)必須具備相應的語文知識,這種知識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梢?,一堂好課,一堂體現(xiàn)語文教學效率的課,首先具備的就是這類能夠直接形成語文能力的語文知識,要獲得這類知識,當務之急就是分清楚語文知識的類型,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始終走在正確的軌道上,走在有效、高效的軌道上。
四
怎樣扭轉這種狀況讓我們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講出效率來呢?我以為以下幾點不可缺少。
一是更新語文知識觀念,運用現(xiàn)代應用語言學的層次理論,認真研究,分清楚語文知識的各個層次,區(qū)別它們的類型,區(qū)分它們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正確,不至于抓了芝麻丟了西瓜,才能體現(xiàn)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大面積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是在內(nèi)容正確的前提下,探索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張揚教師的個性,促成教材內(nèi)容的生成,使課堂教學放出異彩。
三是實事求是地面對我們的學生,從內(nèi)心把我們的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問答、討論、探究拋棄“霸權”,不搞“花架子”,切切實實提高課堂效率。
四是轉變教師的角色,學習教育教學專業(yè)知識,既當教師又是專家,為廣泛地提高教學效率打下堅實的基礎。
提高課堂效率是個多管齊下的工作,需要不斷探究,惟其如此,才能看到明天的曙光。
(參考文獻本刊略)(責任編輯張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