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知識生產(chǎn)與分配》
馬克盧普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年9月出版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jīng)濟學家馬克盧普敏感地意識到,經(jīng)濟學家必須開始研究“知識”,這是一個從斯密到馬克思都不曾遇到過的新問題。以前的經(jīng)濟學只需要研究資本以及容易轉成資本的土地、勞動等要素,而知識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離經(jīng)濟活動太遠。盡管上世紀60年代的媒體遠沒有今天發(fā)達,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尚未普及,馬克盧普卻大膽預言,一個全新的時代——知識的時代正在到來。
今天,他的預言已被證實,我們常常把當下稱作“信息時代”,信息已是經(jīng)濟發(fā)展最核心的要素。作為先驅的馬克盧普則更愿意使用“知識”這一概念。他認為,信息只是消極被動的符號,未經(jīng)經(jīng)濟主體的主觀思考和理解,它既可能極其珍貴,也可能毫無用處。經(jīng)濟活動追溯到底還是人的行動,人對信息的理解才最重要。
隨著技術進步,人們逐漸明白這一道理,單純追逐信息的思路實不可行?!靶畔⒈ā币院?,人們往往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取舍,反而影響到過去具備的判斷能力。我們回顧馬克盧普多年前的著作,不能不感慨他的先見之明,不同質的知識比資本復雜很多,需要更進一步地研究把握。
作為經(jīng)濟學家,馬克盧普關心的是知識在社會中的作用。所以他眼中的知識分為“作為消費的知識”、“作為投資的知識”和“作為中間品的知識”三種類型,面對不同功能的知識,人們也會有不同的選擇行為。
就消費而言,一如我們一直要消費的糧食、服裝、汽車、住房等。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產(chǎn)生的知識越來越多,我們在知識上的消費支出也變得越大,頻率越快。媒體的革新更是催生出我們身上進一步攫取知識的欲望?,F(xiàn)在,我們總是比前人更關心食品安全,關心美容技巧,關心時尚潮流,這些都是我們有了一點知識以后才想得到的知識、
知道了知識的重要性之后,很多人自然會重視知識的投資機制——教育。馬克盧普計算過,在小孩子身上“智力投資”,幫助他們獲取更多知識,孩子們長大以后回報率非常高,遠遠高于投資一般的黃金、古董或地產(chǎn)。教育本身并不是直接灌輸知識,也不可能教會學生全部可能用到的知識。它是一個復雜的人格培養(yǎng)過程,促使人逐漸掌握基礎知識即“知識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生在未來才可能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不斷地吸收和應用新的知識。投資教育遠比投資實業(yè)來得困難,但是考慮到未來的極高收益,多數(shù)人還是認同他的合算。
第三種知識是作為中間品的知識。這種知識不能直接用來消費,卻是我們工作生活中達到目標所不可或缺的知識。在企業(yè)里,我們有關于公司運作的知識;回到家,我們又有維持生活的知識;我們各有對社會的看法和對自己的評價。很多情況下,這些知識是相互分立的,每個人只通悉自身視野范圍內的一小部分知識而已。
至此,我們對待知識的應有態(tài)度就很明顯:重視知識,敬畏知識。重視知識,因為知識在經(jīng)濟生活中至關重要;敬畏知識,因為每個人都很難完全知道別人掌握的知識。除了上帝,沒有人能全面掌握市場運轉中的一切知識。而市場機制的偉大之處正在于此,它把不同人的不同知識聚合起來,只要每個人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最終就創(chuàng)造出了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