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特事特辦”這一辦事思路是符合要注重事物的特殊性以及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哲學基本原理的。但許多時候,這“特事特辦”一落實到操作層面,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首先,如何認定“特事”就很有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事“特”不“特”,最終都是由地方“一把手”來一錘定音,來作權威定奪的?!耙话咽帧闭f這是“特事”,屬下的人也就“特辦”了。
“特事”確定下來后怎么“特辦”,也是個問題。對于具體辦事員來說,他能夠“特”的余地不多,至多不過是加班加點,縮短辦事時間,或者在法律、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簡化一些可以簡化的程序,僅此而已。而實際中的“特事特辦”并不只是這樣。時下的“特事特辦”很有一些都是以違規(guī)違法為前提,以損害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為取向的。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確保轄區(qū)的GDP政績,指使有關部門對所謂的重點企業(yè)實行“特別保護”,給這些企業(yè)予以特殊待遇。甚至一些企業(yè)的老總開車違規(guī),進娛樂場實施違法行為都“一律不得查處”。又如,對一些重點項目用地,采取“未批先用”,“先上車,后買票”,甚至上了車也不買票的“特辦”方式。據報道,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有一個名為“香港商貿城”的招商引資項目,地方政府與開發(fā)商簽訂了一份離譜的開發(fā)協議:免除土地增值稅、房產稅等7項稅和人防費、水電增容費等9項費。
毋庸置疑,這類“特事特辦”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其負面影響都很明顯,甚至是非常嚴重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特事特辦”的做法卻多以逾越法律、摒棄法律、無視法律為前提,其行為及其產生的社會效果與 “依法治國”方略是完全相悖的。
“特事特辦”是長官意志下特權思維的明顯折射,是長期以來“權大于法”現象的延續(xù)。在“特事特辦”中,事“特”不“特”由地方一把手說了算,這就使得原本已經膨脹的權力更加膨脹,而且更加不受監(jiān)督,更加難以監(jiān)督。
依法行政,既是建立法治政府的根本,更是營建法制社會的前提。在法制社會里,包括政府及其官員在內的一切活動,應嚴格依照法律法規(guī)的既定程序行事。否則,就會由特權來確定“特事特辦”,再由“特事特辦”膨脹特權,最終導致“特辦”的腐敗。這既誤國誤民,也誤特權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