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亞洲、歐洲和美洲一些國家的博物館里,珍藏著一種用青銅制造,平面、曲腰。一端有面、中空無底、側附四耳、表面鑄花紋的古代樂器——銅鼓。世界上生產或使用銅鼓的地方,有古代中國南方地區(qū)和東南亞的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諸國。在這些地區(qū)中,云南銅鼓以其類型最豐富,使用時間最早、最長,出土有伴出物,數量居全國第一而占有重要地位。
銅鼓類型劃分是銅鼓研究的基礎,使我們可以據此進一步探討銅鼓各類型的年代、地域分布、相互間發(fā)展演變關系、起源、傳播及族屬等。1898年德國人A·B邁爾和W·富瓦,在所著《東南亞的青銅鼓》一書中,首先將52面銅鼓分為六類。1902年奧地利人F·黑格爾發(fā)表了《東南亞古代金屬鼓》,書中將收集的146面銅鼓劃分為四個基本型和三個過渡型。此書被譽為銅鼓研究劃時代的巨著。其后,國內外學者又進行過一些新的分類。1978年~1980年,在全國開展銅鼓的收集工作,得到國內六十余家銅鼓收藏單位的支持。共收集國內現存的1388面銅鼓資料,并用標型分類與綜合分類相結合的方法,首次將其劃分為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這八個類型,并于1980年按此分類,編印出《中國古代銅鼓實測、記錄資料匯編》。此八個類型的分類。后公開發(fā)表于1988年出版的《中國古代銅鼓》一書中,得到國內多數學者的認同。這本書是迄今銅鼓研究集大成之作。其中對1388面銅鼓的八個類型劃分,也是當今世界最全的銅鼓類型劃分。
云南現存銅鼓約276面,其中出土者92面,傳世者184面,是我國惟一擁有八個類型銅鼓的省份,也是世界上銅鼓類型最豐富的地區(qū),
萬家壩型銅鼓計38面,其中出土的34面。因出土這類典型銅鼓的地點在云南楚雄萬家壩而得名。萬家壩型鼓是銅鼓中最早的類型,為銅鼓的濫觴。其特點是:器形古樸、厚重;表面粗糙,工藝水平低;鼓面小,鼓身明顯分作胸(胴)、腰、足三段。胸部十分鼓突。腰部收縮得很厲害,并往下漸展開呈梯形。足很矮,內沿多有折邊。裝在胸、腰交接處的四個素面耳很小。花紋簡單、稚拙。鼓面的太陽紋無芒或有幾道三角形芒,多無暈圈。鼓身胸、足部無紋飾,僅腰部用單線縱分成空格,開后世銅鼓花紋布局之先河。有的內壁也鑄有花紋。此型流行于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約為春秋至戰(zhàn)國初期。迄今在云南發(fā)現者,分布于滇中、滇西、滇東南,未見于國內其他省,國外在越南、泰國奮發(fā)現2面。而云南又以楚雄州出土最多,計14面,楚雄是中國和世界上萬家壩型銅鼓的中心區(qū)。
石寨山型銅鼓計48面,其中出土的42面,以云南晉寧石寨山出上銅鼓為標準器而定名。這一類型銅鼓,形狀與萬家壩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制作精巧,鼓面增大,胸部最大徑偏上,足也有所增高,胸、腰際附窄條辮紋扁耳兩對。紋飾豐富,顯得華美富麗。寫實的人物、動物紋樣十分突出。一般鼓面中心有太陽紋,三角形光芒之間還填上斜線,其外是一道道寬窄不等的暈圈。較寬的主暈中多裝飾幾只翔鷺紋。窄暈中主要是鋸齒紋、圓圈紋、點紋。多由幾圈窄暈組成花紋帶,胸部亦有主暈和紋帶之分,主暈中有人物劃船紋。腰部均有豎直紋帶分成的方格,格中有牛紋或用羽毛作裝飾的舞蹈人像。少數精美的石寨山型鼓,紋飾更加復雜,上面鑄有集體舞蹈,剽牛祭鬼、打秋千等圖像。此型銅鼓流行于公元前6世紀至1世紀,約為春秋晚期至東漢初期。迄今在云南發(fā)現者,分布于滇中、滇東、滇東南;廣西、四川、貴州也有分布。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均有發(fā)現。石寨山型銅鼓是世界上分布面最廣的一類銅鼓。云南的滇池至星云湖一帶是此型鼓的中心。石寨山型銅鼓是萬家壩型鼓的直接繼承和發(fā)展,是銅鼓成熟、發(fā)展的黃金階段。
冷水沖型銅鼓計7面,其中出土的3面。其特點是:體型高大。鼓面增大,邊沿伸出,足較高。鼓胸部突減緩,腰部收縮度不大,胸、腰際有寬扁的大耳兩對。鼓面中央一般為十二芒的太陽紋,邊沿鑄立體的四只蛙。紋飾圖案化傾向明顯,如鼓面的變形翔鷺、變形羽人紋和鼓胸的變形船紋、變形舞人。新出現的紋樣不少,有眼紋、墜形紋、復線交叉紋。流行年代在1世紀至12世紀,約東漢至北宋時期,因這類典型鼓的出土地點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藤縣蒙江橫村冷水沖而定名。其中心區(qū)在廣西的藤縣、平南,桂平一帶,云南是其分布邊沿。四川和越南也是其分布地域。冷水沖型鼓是由石寨山型鼓發(fā)展演變而來。
遵義型銅鼓計43面,其中出土的8面。其特征是:制作潦草,詖面邊沿微伸出,胸、腰無明顯分界,腰、足間有一道明顯凸棱,足較高,花紋比較簡單;鼓面中央有十二芒的太陽紋,幾何紋主要是同心圓和櫛紋,也有圖案化的翔鷺和變形羽人紋;新出現的游旗紋和乳釘紋是麻江型鼓紋飾的先聲。因典型鼓出土于貴州省遵義而定名。流行年代大約是10世紀至14世紀的宋、元時期。在云南分布于滇池以東和滇東北,滇東南,現代的富寧、麻栗坡、廣南的少數民族亦較多使用。貴州、四川、廣西均有此型鼓。遵義型是冷水沖型和麻江型鼓的中間形式。
麻江型銅鼓計95面,其中出土3面。其特征是:體形小而扁矮。鼓胸、腰、足分界不明顯,腰中部有凸棱把鼓分成二段?;y主要是十二芒太陽紋和游旗紋、乳釘紋以及雷紋、云紋等。還有許多紋飾體現了漢文化的影響,如漢字銘文、十二生肖、八卦、龍紋等。因典型鼓出土于貴州省麻江縣谷峒火車站少數民族古墓而定名。流行年代在13世紀至20世紀初,約元朝至清朝間。云南的麻江型鼓主要分布于元江水系以東,尤以文山州發(fā)現最多,許多少數民族至今仍在使用。這是云南現存銅鼓中數量最多的一種類型。此型鼓在中國有近千面,分布在貴州、廣東、廣西、云南、四川、湖南六省(區(qū)),東南亞山地民族中現在仍有保存饑和使用。
北流型銅鼓計5面,其中出土2面,其特征是:體形碩大。鼓面一律超出鼓胸。形似屋檐,胸、腰際收縮曲度平緩,常以一道淺凹槽作為分界,腰、足以一道凸棱分界,有圓莖環(huán)狀或條形小扁耳兩對。紋飾簡單精細,鼓面中央的太陽紋光體凸起呈圓餅狀,芒細長,一般有四只立體小蛙。鼓面、鼓身多以三條弦紋為一組來構成暈圈。暈圈中多施以細密的雷紋和云紋。以廣西北流縣出土的銅鼓命名。云南的北流型銅鼓多發(fā)現于滇東南,是此型銅鼓分布的西沿。我國廣東、廣西、海南均有發(fā)現,而以兩廣交界的云開大山東、西側為中心,越南亦有發(fā)現。其流行年代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10世紀,約為西漢至唐代。
靈山型銅鼓僅1面。此型鼓以廣西靈山縣出上銅鼓為標準器而命名,其特征是:鼓的面沿較薄。稍出檐;胸部圓鼓,胸、腰際緩收,以一凹槽或凸線作為分界。均附有耳根寬、中段窄的橋形扁耳兩對。紋飾豐富而精美。鼓面邊沿多鑄六只立體三足蛙,有的是大小累疊的累蹲蛙。太陽紋芒呈針狀。多用二弦分暈,常見錢紋,此外有魚、鳥、蟲、獸紋,及云紋。四辦花紋、半圓填線等。流行年代約在1世紀至10世紀,約為東漢至唐代。國內的分布范圍與北流型基本一致,但中心區(qū)卻在廣西東南部。云南是其分布的西沿。
西盟型銅鼓計39面,均為傳世品。因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佤族地區(qū)保留最多,并具典型性而定名。其特征是:器身輕薄、形狀高瘦、鼓面比例最大、鼓面邊沿伸出。腰、足無分界,連成直筒形。鼓面暈圈多而密。太陽紋芒尖細。小鳥、魚、團花、米粒紋和孔雀翎紋是常見的裝飾。不少精美的西盟型銅鼓鼓身還豎列著立體的小象、螺螄等動物。流行年代是8世紀到20世紀初,約為唐代中期至清朝末年,在云南,此型鼓主要分布于滇西南的勐臘至潞西一帶沿邊地區(qū),滇東南的富寧和廣西的龍州也有少量發(fā)現。東南亞的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都是此型鼓的分布范圍,中心大致在中緬交界處。西盟型銅鼓是東南亞分布最廣的銅鼓類型。
筆者在1986年出版的《云南銅鼓》一書中,將云南當時已發(fā)現的約200面銅鼓。按《中國古代銅鼓實測、記錄資料匯編》的分類法進行分類。劃分為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西盟型六個類型。1986年后,云南又發(fā)現了過去沒有的北流型和靈山型銅鼓,從而成為國內惟一擁有八個類型銅鼓的省和世界上銅鼓類型最豐富的地區(qū)。
銅鼓從7世紀出現,直至今日云南少數民族還在使用,前后約2700余年,可見其旺盛的生命力!
銅鼓的紋飾十分豐富,初步統(tǒng)計,有一百余種,可劃分為幾何紋樣、寫實紋樣、宗教性紋祥和銘文印記,幾何形紋樣的應用最廣泛,大量存在于每一類型銅鼓上,云紋、雷紋是其中最常見者。它們又有多種不同的變體,如云紋有單個或組合渦旋形、如意形、獸形、雙旋形、勾連云紋等。寫實紋樣包括人物活動場面,動物、植物、兵器、用具等也被普遍采用。特別是石寨山型銅鼓上最為多見。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音樂、舞蹈、水上駕舟等各種活動及剽牛、牧牛、春播、祭祀、禮儀等許多場面。而每一種寫實紋樣也有多種不同的變化。如水上駕舟,按內容又可分為行舟圖、捕魚圖、競渡圖、祀河神圖。許多紋樣都有其宗教意義:太陽紋和暈圈。是人類對太陽崇拜的反映,云紋、雷紋似乎反映了對云神、雷神的崇拜和對風調雨順的期盼。銘文、印記僅見于麻江型銅鼓。
云南銅鼓以其豐富的紋飾,從一個側面勾畫出少數民族繪畫、裝飾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堪稱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畫卷。
銅鼓起源于哪里?學者們曾提出過多種看法,有人認為產生于我國中原地區(qū);有人認為起源于廣東;有人認為發(fā)端于柬埔寨,有人認為產生于印度;還有人認為越南是銅鼓的故鄉(xiāng)。但是隨著20世紀50年代以后考古新材料,特別是云南楚雄萬家壩墓地銅鼓的出土,我國銅鼓研究學者取得了比較一致且為大多數國外學者所贊同的看法:云南是銅鼓的起源地。
1、我們翻檢一下古代銅鼓分布區(qū)。對比國外主要國家和國內各省出土銅鼓的最早年代數據:1975年在云南楚雄萬家壩墓地23號墓出土的四面銅鼓,年代是距今2640±90年,即公元前690±90年。1961年于越南海防越溪船棺墓出上的一面銅鼓,年代是距今2480±100年。1964年馬來西亞出上銅鼓所墊木板的年代,是距今2500±105年。廣西在1977年于田東鍋蓋嶺發(fā)現的一面銅鼓,年代是戰(zhàn)國晚期,約當公元前3世紀。貴州于1978年在赫章可樂祖家老包墓地出土一面銅鼓,年代是西漢晚期,約公元前1世紀。因此可以說云南楚雄萬家壩墓地出土的銅鼓,是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銅鼓。2、云南楚雄萬家壩墓地出土的銅鼓是銅鼓中最原始、古樸的,一般銅鼓面中央都有帶光芒的太陽紋,鼓面、胸、腰部都有暈圈和繁密的紋飾。但是,萬家壩出土的銅鼓中央的太陽紋卻只是一個圓餅或有三角形芒,一般沒有暈圈,胸有三角形芒,一般沒有暈圈,胸部、足部沒有花紋,腰部雖有花紋,但也十分簡單,是一些豎直線條和雷紋。顯得十分樸實。盡管如此,卻開了其他類型銅鼓裝飾、布局的先河。萬家壩銅鼓上極少的寫實紋樣,如四足爬蟲(蜥蜴?)、菱形網紋都像現代的兒童畫,其表現技法與其他類型銅鼓有天淵之別。鼓面是銅鼓發(fā)聲的主要部位。年代晚的銅鼓面都較大,這與銅鼓音響效果有關。萬家壩銅鼓鼓面卻很小,表明了鑄造者對銅鼓造型與音響之間的關系,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冶鑄技術看,萬家壩型銅鼓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合范處的花紋錯開,說明當時范的制作使用技術低下。在鼓壁上可以看到許多砂眼,表明冶鑄時由于技術水平的局限,還不能很好地掌握合金配比、除去雜質,因而使銅液中含有氣泡,鑄銅內、外便形成砂粒大小的空孔。加錫少,所以銅色紫紅,甚至有較大比例的紅銅鼓,這是鑄造者并末認識制造樂器時銅、錫的正確比例的表現。任何事物都是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一種器具也是由原始趨于進步,由粗糙走向完美,萬家壩出土的銅鼓花紋及其布局的簡單,紋樣繪制技法的稚拙,治金、鑄造技術的落后都集中說明了這種銅鼓還處在自身發(fā)展的初期階段。3、萬家壩銅鼓出土時鼓面均向下倒置,并有四面鼓外表滿是黑色的煙炱,顯然用來煮過食物,是處在由陶釜演變?yōu)殂~釜再演變成銅鼓的轉變初期的表現。因而遺存著它祖先的功能。4、這種年代最早、最原始的銅鼓,數量以云南最多,居世界之首。5、云南有豐富的銅、錫、鉛礦,是制造銅鼓的原料來源。根據對萬家壩型銅鼓礦料來源的鉛同位素比值研究結果表明:其“礦料主要來源于滇西地區(qū)”證明了這一點。云南承襲新石器時代發(fā)展而來的青銅文化,從3000多年前開始,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到了春秋時期已進入成熟、發(fā)展階段,為銅鼓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和技術基礎。6、在云南滇池、洱海一代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存中,還發(fā)現不少與銅鼓形狀相似的陶釜、銅釜,它們是銅鼓的母體。從這些方面看,銅鼓起源于云南應當是合理的結論。我們還看到云南的楚雄州是出上萬家壩型銅鼓絕對年代最早和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因此這里可能是銅鼓的故鄉(xiāng)。
銅鼓一經產生,便很快流傳到我國西南,南方的許多地區(qū),并輾轉傳播到東南亞各個國家。負載著銅鼓和銅鼓鑄造技術走向四方的是這些地區(qū)的古代民族,通過他們之間各種形式的交流、接觸,以及遷徙而實現了銅鼓的傳播。排列各地出土銅鼓年代早晚的序列,大致可以看出其傳播四方的軌跡:萬家壩銅鼓在云南楚雄地區(qū)產生后,向西經過昌寧、騰沖過緬甸而達泰國;向東則經滇池折而南下,過文山州進入越南。并且,萬家壩銅鼓傳到滇池之后,在滇國的肥田沃土中得到發(fā)揚,產生了紋飾富麗的石寨山型銅鼓,使銅鼓進入成熟發(fā)展階段,于是開始了云南銅鼓的向外傳播的第二個浪潮。石寨山型銅鼓向西、向南基本上沿著萬家壩型銅鼓的傳播路線,但南傳的一支在文山又有的進入廣西,在越南則向東南亞其他國家傳播,另外石寨山型銅鼓還往北傳入四川,往東向貴州播遷。東漢以后云南銅鼓一度中衰,但是很早就傳播出去的種子又在異鄉(xiāng)開花結果,各地、各國的民族根據他們的習俗、愛好,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各式各樣的銅鼓,使銅鼓之花開得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