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構建和諧社會理論,是在唯物辯證法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矛盾論的充分運用與發(fā)展。明確這一點,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和諧社會理論; 矛盾論; 運用與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D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7-1962(2007)12-0019-02
構建和諧社會理論,因中國社會改革發(fā)展中的矛盾和問題而提出,以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為目的,其意義在于真正找到了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的新思路新途徑。構建和諧社會理論,是在唯物辯證法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矛盾論的充分運用與發(fā)展。明確這一點,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
一、依據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科學分析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狀況,明確指出,社會主義能夠實現(xiàn)社會和諧,實現(xiàn)社會和諧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的需要,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
構建和諧社會理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決定了在中國實現(xiàn)社會和諧是有可能的,實現(xiàn)社會和諧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首先,在我國,我們建立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發(fā)展趨勢基本上是相適應的。其次,在我國,我們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實現(xiàn)最廣泛的民主奠定了政治基礎。在上層建筑領域,以共產黨為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上層建筑,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在根本上也是相適應的。
對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狀況的正確判斷和分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依據。我國社會主義雖然處于初級階段,不同于共產主義社會,還不能達到像共產主義社會那樣的高度和諧,但它已經具備了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基礎、前提和條件。
二、依據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明確指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前進,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要統(tǒng)籌兼顧各方面利益
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由多種矛盾構成的矛盾體系里,其中各種矛盾力量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這些矛盾在事物發(fā)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著不同的作用。在復雜的矛盾體系里,往往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區(qū)別,在每一矛盾雙方中又有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因此,在研究復雜事物的矛盾時,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研究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tǒng)一起來。
構建和諧社會理論,通過對我國社會復雜矛盾的科學分析,進一步強調,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要兼顧各方面利益。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要統(tǒng)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更加注重解決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更加注重發(fā)展社會事業(yè),推動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
區(qū)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主次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是矛盾發(fā)展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論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理論的重要內容,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方法。
三、依據矛盾的斗爭性與統(tǒng)一性的關系原理,辯證把握矛盾雙方的辯證關系,明確提出,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唯物辯證法認為,對立和統(tǒng)一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兩種基本屬性。矛盾的兩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斗爭、相互融合、相互轉化,是事物發(fā)展的普遍過程。
構建和諧社會理論認為,和諧社會是社會矛盾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中,和諧與不和諧就是社會矛盾運動的兩個對立面,和諧因素與不和諧因素相互依存,相互斗爭,相互融合,相互轉化,雙方力量始終處于增長或削減的變化狀態(tài)。和諧因素增加,不和諧因素就相對減少;不和諧因素增加,和諧因素就相對減少。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對矛盾的斗爭性與統(tǒng)一性辯證關系原理的辯證把握和運用;就是對和諧因素與不和諧因素在量上變化的激勵與控制;就是把不和諧因素控制在一個社會矛盾可以接受的限度和范圍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化不和諧因素為和諧因素,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在矛盾運動中尋求積極的動態(tài)平衡,在相對平衡中始終保持前進的動力,使整個社會始終處于一種健康、良好的發(fā)展狀態(tài)??茖W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和諧因素與不和諧因素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斗爭的度,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四、堅持矛盾問題的精髓原理,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與中國改革發(fā)展的實踐相結合,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矛盾問題的精髓原理,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原理。
在人類發(fā)展史上,建設和諧社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xiàn),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是共性,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是特殊性,是個性。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理論提出,在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還應當充分注意人類社會中共性的東西,積極吸納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文明成果,這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題中應有之義。不過,由于我們要建設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特殊性和個性特點決定了我國構建的和諧社會是有條件的,是與西方國家倡導構建的和諧社會理念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的。所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是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共性和中國改革發(fā)展的實踐這一個性相結合的成果。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另辟新徑,而是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運用于中國改革發(fā)展實際。明確這一點,對于統(tǒng)一思想認識,加快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
五、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矛盾解決形式多樣性的要求,明確提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化解矛盾的方法應適合大量非對抗性矛盾的要求,更多地采用調解方法,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xié)商、疏導等辦法
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論認為,矛盾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決定了矛盾解決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要特別注意區(qū)別社會生活中解決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的不同形式。對抗性的矛盾,一般要采取外部對抗的形式去解決。而非對抗性的矛盾,則只能采取批評和自我批評、民主協(xié)商和其他調整矛盾諸方面的利益和相互關系的適當措施等形式加以解決。
構建和諧社會理論認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因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所帶來的。這些矛盾和問題大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因此,應統(tǒng)籌協(xié)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妥善處理社會矛盾。
正視矛盾、分析矛盾,目的都是為了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饷苁菢嫿ㄉ鐣髁x和諧社會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化解矛盾的方法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社會矛盾解決的成效,直接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成效。
(作者單位:中共萊蕪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