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系的回暖,凝結著許多人的心血與努力,在此過程中王毅站在前沿陣地。他的繼任者將繼續(xù)推動回暖進程,把中日關系推上更成熟、更穩(wěn)定的軌道——這個任務并不比以前輕松。
三年前的9月,王毅以中國特命全權大使的身份踏上東瀛土地,面對的是中日1972年建交以來出現(xiàn)的“嚴重政治障礙”。
“恪盡職守,報國為民,開拓進取,不辱使命?!彼⑾萝娏顮睢?/p>
“當時,中日關系確實是低迷,使館壓力很大,王大使是臨危受命。”中國駐日本使館武官徐京明說。
三年過去,面對“融冰”之后的中日關系,王毅及他率領的中國駐日本使館官員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
日中友好21世紀委員會日方委員、日本慶應大學教授小島朋之接受采訪時表示:“這幾年,中日關系經(jīng)歷曲折,王先生個人出色表現(xiàn)的背后,凸顯的是中日關系必須改善、中日友好不能倒退的歷史趨勢??陀^講,中日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受國內國際政治氣候影響,一些矛盾可能激化,但兩國關系向前發(fā)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p>
“強硬”不是初衷
9月10日,在離任招待會上,王毅動情地回憶了他的大使生涯,“說來也巧,恰恰是3年前的今天,我背負著國家與人民的囑托來到日本工作。當時,中日關系正處在一個嚴峻的局面。但我始終相信,中日兩國和平共處是時代的潮流,兩國人民友好相處是時代的潮流,兩國加強互利合作是時代的潮流……”
參加這次招待會的一位中國留學生說,王毅在演講時難掩激動,幾度哽咽。
想起2004年上任之初,王毅面臨破解中日關系僵局的迫切任務。日本媒體對他的到來給予大篇幅的報道,對他寄予厚望?!皳?jù)我了解,王毅在日本政界、財界,還有知識階層,朋友挺多的。十七八年前,他曾在日本使館當過5年參贊,建立了很多社會關系,知名度頗高。中國政府再次派他到日本工作,是想盡快打開局面。中國不愿日中關系繼續(xù)惡化?!毙u朋之教授說。
當年年底發(fā)生的“李登輝訪日事件”,讓中日關系更為惡化。王毅面臨他上任后的第一個考驗。
因為日本給李登輝發(fā)放簽證,王毅約見外務省官員,措辭強硬地進行交涉:“日本政府為分裂中國的急先鋒開綠燈,言行不一,自相矛盾……日方挑起事端,必將自食其果?!?/p>
日本人由此領教了“溫和”的王毅強硬的一面。
而“強硬”絕不是王毅的初衷。剛到日本時,他就發(fā)出積極信號,表示要與日本各界廣泛接觸,增進相互了解,廣交深交朋友。但在小泉時代,這談何容易。談起三年前的情形,小島朋之頗多感嘆,“小泉執(zhí)政時期,日本民族主義情緒越來越激烈,對中國不友好的論調甚囂塵上。王毅的作用很難立竿見影”。
“以民促官”為外交利器
“知日派”是日本民眾給王毅貼的標簽。王毅知曉日本情況,熟悉日本禮節(jié),善于與媒體打交道。加上相貌堂堂,風度翩翩,日本各界對他均懷有好感。
為了給中日關系的改善制造氣氛,王毅憑借自己的人氣,帶領中國駐日本使館的員工們展開“公關”活動。
推動中國文化年活動舉辦,向普通公眾開放使館,幫助中國藝術家搞演出、開畫展,邀請左鄰右舍到使館享用中國大餐……在王毅看來,“以民促官”是一把外交利器。
王毅的語言天賦也為他的公關活動加分。“日語是魔鬼語言?!币晃幻绹賳T曾如此調侃。有人認為,日本政治家說話非常含蓄,只通過翻譯,而不能用日語直接交流的話,很難把握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而這對王毅不是問題。聽過王毅演講和交談的人都知道,他精通日語,不只是會說,而是表達得非常好。
據(jù)中國駐日本使館武官徐京明介紹,在上任初期,王毅幾乎每周都安排有演講,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和會見更是安排得非常滿。他廣交朋友,包括政界、財界、學界、藝術界人士都有交流。此外,還接受一撥又一撥日本媒體的采訪,“他盡量用日本人能理解的話、能聽懂的道理,來解釋中國的對日政策?!?/p>
從2004年到2006年,王毅身體力行“以民促官”。最大的“促官”良機在2006年9月底出現(xiàn)了——安倍晉三出任日本首相。2006年8月,在出任日本首相前,安倍參加了“東京-北京論壇”。在這個人稱“第三外交”的平臺上,王毅與安倍進行了對話?!爱敃r,安倍當首相的呼聲最高,王毅主動和他握手,傳達信息:只要放棄參拜,中日關系有可能轉好?!毙u朋之說。
10月8日,就任日本首相僅12天的安倍晉三來到北京。安倍的“破冰之旅”,被公認為 “21世紀初中日關系謀求轉圜的重要標志”。
“大家可以使用的人”
王毅今年54歲,出生在北京。作為“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王毅于1982年2月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畢業(yè),獲亞非語系文學學士學位??歼M二外之前,他在東北建設兵團當了8年兵團戰(zhàn)士。
喜讀書、擅書法、愛寫作,文筆很好、關注時政,是師友對他的印象。
畢業(yè)后,王毅進入外交部亞洲司,一路高升,幾乎經(jīng)歷的每個職位都創(chuàng)下“外交部該職位最年輕紀錄”。2001年,48歲的他成為外交部史上最年輕的副部長。從科員到副部長,王毅用了19年時間。
1996年到1998年,王毅在南開大學APEC研究中心讀在職碩士研究生,獲世界經(jīng)濟專業(yè)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至今,研究中心的老師對他印象依然深刻,“我們當時叫他王司長(亞洲司司長)。他學習很認真,很順利地畢業(yè)了。”
之后,王毅到外交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周啟朋是他的導師?!八敳块L助理的時候在外交學院讀博,論文研究方向是當代國際關系。課程早就修完了,但由于工作原因,他還沒有完成答辯?!敝軉⑴笳f。
而把王毅推到全球媒體聚光燈下的是六方會談。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三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王毅努力聚攏各方“談起來,談下去,談出結果,談出和平”。他出色的斡旋能力贏得各方稱贊,由此走進公眾的視線。
2004年7月,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的王毅在出訪時被免職,引起了各方的猜測。傳言說他要出使加拿大,兩個月后官方才證實他被派到日本當大使。
中國駐日本使館武官徐京明感觸頗深地說:“王毅做工作非常細致,很關心館員。而在維護華人華僑權益、幫助留學生解決實際困難方面,他也總是親歷親為。”
徐京明回憶說,王毅剛到日本時,就通過媒體得知一名在日本打“黑工”的中國男子患血癌,生命垂危,王毅就組織各方力量全力營救。當時,不少日本媒體都報道了這個事,在當?shù)匾鸷艽蠓错??!八R笪覀優(yōu)橥筠k好事、多辦實事、快辦急事、妥辦難事’,除了為同胞排憂解難以外,也向日本民眾展示中國政府的責任感和好形象。”
“大使,大使,就是大家都可以使用的人。”王毅的這句笑談讓他的同事們記憶猶新。
后來者任重道遠
今年4月11日至1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訪日本,這是中國總理7年來首次訪日。52個小時的“融冰之旅”引起全世界的強烈關注。從東京、大阪到京都,從在日本國會演講、晨練、訪問農戶,到和日本大學生切磋棒球球術,王毅始終微笑著陪伴在溫家寶左右?!按蠹以陔娨暽峡吹竭@樣的畫面:大使給總理做翻譯,幫總理和百姓輕松聊天。其實,這一點兒也不輕松?!敝袊v日本使館一位官員說。
溫家寶成功訪日,為王毅駐日大使的生涯畫上了精彩的一筆?!爸螅瑖啦块L曹剛川、全國政協(xié)主席賈慶林到訪日本,直到卸任前幾天,王大使都非常繁忙?!笔桂^辦公室官員坦言,“同兩三年前相比,中日關系的確得到改善,我們可以松口氣了?!?/p>
對此,王毅也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高興”,他在離任招待會上宣告:“中日關系終于走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進入了全面改善、發(fā)展的新階段。”
“我們肯定王毅個人的促進作用,但更應該看到國家關系的改變是兩國大勢決定的。這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所能左右的?!?日中友好21世紀委員會日方委員、日本慶應大學教授小島朋之說。
而中國社科院日本所所長金熙德認為,中日關系總體潮流的轉變不是一時的,王毅的繼任者要繼續(xù)推動“回暖”進程,把中日關系帶上更成熟更穩(wěn)定的軌道?!叭蝿詹⒉槐纫郧拜p松。”金熙德說。
9月25日,日本自民黨元老、“知華派”政治家福田康夫出任日本首相。9月29日,中日迎來邦交正?;?5周年的大日子?!捌票?、“融冰”之后,“今后兩國關系可能還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矛盾、問題甚至摩擦,但是,我對中日關系的前景始終是樂觀的?!边@是王毅的臨別贈言。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