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概括為:兩大理論基石、兩個必然、兩種方案、三個階段、一個科學預測??梢孕蜗蟮乜偨Y為22231模式。
兩大理論基石也是兩大發(fā)現。第一個發(fā)現和理論基石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的發(fā)現,標志著唯物主義的最后完成。它揭示了由生產力發(fā)展而引起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使人們明白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因,是由生產力發(fā)展引起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這就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一般規(guī)律。第二個發(fā)現和理論基石是剩余價值學說。為了徹底批判資本主義,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去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guī)律,進而發(fā)現了剩余價值學說。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對抗性和歷史局限性,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一定要被進步生產方式所代替的客觀趨勢。
“兩個必然”指: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中,資產階級的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必然勝利?!皟蓚€必然”的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整個科學社會主義都是圍繞這個“核心”來展開。“兩個必然”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為無產階級革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兩種方案是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實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個途徑。馬克思、恩格斯曾設想,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西歐北美那些資本主義比較發(fā)達的國家發(fā)生,恩格斯甚至指出英、美、法、德四國可能首先和同時向社會主義過渡。但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的理論看作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束縛自己的手腳。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通過和俄國革命家查蘇利奇等的頻繁通信往來,特別是對俄國等東方國家的了解與思考,他們逐漸把視線從西方移向東方,指出革命運動方興未艾的俄國等東方國家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東方社會理論,這是不同于前一種方案的另一種方案。事實上,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進程表明,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種方案未能實現,而是第二種方案得到了巨大的實現。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革命轉變時期即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起點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終點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二是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列寧稱之為社會主義社會)。三是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列寧稱之為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進程和階段的理論中,還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對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專政以及各個階段的特點和任務等內容的論述。
一個科學預測指: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辯證法,對未來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特征作了科學預測:以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為物質前提;生產資料由社會占有;消費資料實行按勞分配原則;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用產品經濟代替商品經濟;在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的基礎上國家開始消亡;社會成員將獲得自由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