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近日“復活”23個消失多年的老地名,鼓勵新建居民小區(qū)和道路無償使用命名。這些老地名歷史悠久,如位于長江南岸棲霞山風景區(qū)的“江乘”是古縣名,可追溯到秦代,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時曾在此乘船渡江,遂設縣(見7月30日《南京日報》)。
南京是六朝古都,有著悠久豐厚的充滿古韻的膾炙人口的地名文化。然而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許多老地名丟失了,近15年來,南京已有180多個深含歷史意義的路、街、巷名從地圖上消失。為了留下老地名所蘊含著的歷史記憶,南京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挖掘、整理、尋找、保護老地名活動,并將于近期出臺《南京市地名管理條例》,用法律為“歷史地名保護”保駕護航。
城市是歷史的“塑像”,它是人類建起的一座永恒的豐碑,城市是物的文化符號,而老地名則是城市文化的“血脈”,保護老地名就是讓城市文化的“血脈”充滿活力,源源不斷地向未來歲月流淌,從而使獨特的本城市文化生生不息。而保護老地名的最好方式是讓它“復活”,真正融入市民生活之中,根植于百姓心中,如果只是在檔案館里保護,老地名的生機活力就會銳減,時間久了必然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南京面向社會激活老地名,鼓勵將其用于命名街道、小區(qū)、公交車站等,這是強化記憶保護的最佳方式,很有意義。
老地名是城市的記憶。其記憶功能主要表現(xiàn)于兩方面:一是激活市民對自己的“家”悠久歷史的“尋根”和熱愛;二是加深外地人對這個城市的了解和向往?,F(xiàn)代人對一座城市的認識,首先是通過旅游“觸景生情”的,旅游成了牽線搭橋的“紅娘”,而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往往成了吸引游人的第一要素。在城市古老歷史“構件”中,歷史博物館、古跡堪稱是硬件,那么老地名就是軟件,共同組成了博大精深的城市歷史。老地名是城市獨特文化的符號,幾乎每座城市都有著“一枝獨秀”的文化特色,老地名俯拾即是,遍地開花,恰恰是對這種獨特文化的傳承,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增添城市魅力最好的“化妝品”。
但令人憂心的是,近些年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老地名迅速消失,這一切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如有的城市把公交站點、道路命名權當作商品拍賣,地名、路名、站名染上了渾厚的商業(yè)氣味,歷史文化氣息則喪失殆盡。有的城市在大拆大建中,老地名的標志性建筑紛紛倒在推土機下,名聲遐邇的老地名也隨之“犧牲”。把老地名賣給投資者換銀子,這是城市的悲哀,是城市管理者的短視。老地名的消失,意味著城市變成缺文化少靈氣的“空殼”,即使經濟再強壯,但缺少文化的經濟無疑是一條短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