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前收回貸款作為銀行在借款人出現(xiàn)違反合同約定義務時可以尋求的救濟方式,由國際商業(yè)貸款業(yè)務的慣例轉化為法律所確認的權利,充分反映了銀行信貸風險控制著重于預防的特性。近年來國內各商業(yè)銀行已經注意運用該項規(guī)則保障貸款安全,但由于我國法律規(guī)定概括性的特點和商業(yè)實踐的復雜性,因銀行提前收回貸款引發(fā)的相關權利性質定位、行使機制的構建、法律后果等問題,仍值得進行討論。
關鍵詞:提前收回貸款;利益平衡;金融秩序穩(wěn)定
中圖分類號:D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428(2007)08-0072-03
一、各國關于銀行提前收回貸款的法律規(guī)定和法院實踐
在國際商業(yè)貸款業(yè)務中,借款合同中預設的銀行提前收回貸款條款通常被稱為貸款“加速到期條款”(Accelerat ion clause)。對于銀行來說,之所以設立提前收回貸款條款,主要出于對履約風險控制的考慮。在銀行貸款業(yè)務中,銀行發(fā)放貸款后即履行了主要義務,如果借款合同僅明確借款人需承擔到期還款付息義務且貸款人在到期前只能消極等待的話,則顯然不足以防范銀行在整個借款合同履行期間的風險。由此,提前收回貸款條款成為銀行廣泛用于控制風險的一種基本方法。在國際商業(yè)貸款的相應實踐中,除了前文我們法院司法實踐中已經存在的情形之外,提前收回貸款條款被與更多的違約事件相聯(lián)系,有些約定乍一看甚至會讓我們產生不公平的感覺。但在一般情況下,合同約定的這些提前收回貸款條款作為商業(yè)慣例均被法院所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銀行提前收回貸款權利在各國的商業(yè)實踐及司法裁決中被廣泛承認,但從各國立法來看,卻少有對此直接加以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在大陸法系的德、法、意、日各國,盡管民法典對借款合同均有專章規(guī)定,但對于銀行提前收回貸款問題,相應章節(jié)的規(guī)定卻鮮有提及。唯一存在類推適用可能的是意大利民法典中第1186條“期間的終止”的規(guī)定。該條明確,因債務人的原因(不履約、擔保貶值等)造成債權人合同權利受不利影響時,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在合同約定期限到來之前“立即給付”,即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提前履行義務。在英國,銀行貸款業(yè)務一般是由合同法規(guī)則來調整的,而借款合同中約定符合特定情形時貸款提前到期則是一種普遍原則。對此,英國的法院判例一貫予以支持。根據(jù)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對提前履行一般規(guī)則的規(guī)定,在合同存在約定的情況下,當事人一方可要求對方提前履行義務,但必須是行使方善意地認為清償或者履行的前景堪憂時才能提出。
在我國,中國人民銀行1996年頒布的《貸款通則》中涉及銀行提前收回貸款的條款共有四個。其中,第22條第2款原則性地規(guī)定了借款人在違反合同約定義務時貸款人可以行使提前收回貸款的權利;第70條第2款、第71條、第72條則羅列了貸款人有權提前收回貸款的具體情形,其中包括:違反合同約定變更用途、違規(guī)違法使用借款(股本性投資,證券、期貨投資,房地產投資、套取貸款牟取非法利益)、不實陳述、保證及提供虛假材料、逃避監(jiān)管等諸多方面。上述條文在比較廣泛的范圍內確立了銀行享有的提前收回貸款權利。但在1999年10月1日生效實施的統(tǒng)一合同法中,借款合同章節(jié)中僅對在借款人變更借款用途時規(guī)定了貸款人的提前收回貸款權利。
由于《貸款通則》在法律效力層次上屬于部委規(guī)章,且其出臺時的銀行運營環(huán)境與當前金融體制市場化的趨勢顯著不同。因此在實踐中,對于借款合同沒有約定具體提前收回貸款的情形,借款人往往會以上述理由提出不適用《貸款通則》的抗辯。同時,由于《貸款通則》對提前收回貸款條款如何與其他違約事件條款相呼應、與貸款人可以行使的其他違約救濟權利相協(xié)調,以及提前收回貸款權利如何行使、法律后果如何等問題均沒有細致的安排,因此該條款在實際運用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于理論上的疏理和機制上的完善。
二、銀行提前收回貸款的權利性質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對于要求提前收回貸款是否可以歸入合同法現(xiàn)有的違約責任承擔方式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提前收回貸款是因借款人發(fā)生預期違約行為時銀行行使合同解除權后的效果之一,而非獨立的違約責任方式。該觀點認為,借款人發(fā)生特定違約事由后,銀行行使法定解除權或約定解除權時,未到期貸款的提前歸還屬于合同解除權行使的效力體現(xiàn),合同解除后當事人對已履行部分恢復原狀;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借款人歸還未到期借款僅是其承擔合同解除責任的后續(xù)義務。另一觀點認為,提前收回貸款是借款合同“獨有的一種違約責任形式”。這種觀點認為,在履行標的物是金錢的借款合同中,提前收回貸款意味著借款人期限利益的喪失,而期限利益的喪失對于違約的借款人來說屬于一種獨立性質的懲罰;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無需通過解除合同即可保障其在借款合同下的利益。
正如前文提到的,大陸法國家民法典中少有對銀行提前收回貸款問題的直接規(guī)定(商法典中同樣如此),其存在的合同根本違約制度并不能將銀行提前收回貸款所對應的違約事由全部涵括在內,而意大利民法典1186條的規(guī)定也因其與第1845條(主題為契約的解除)的糾纏不清,使得這一規(guī)定中包含的提前履行規(guī)則是否屬于獨立的違約責任承擔方式含混不明。但在英國法律中,提前收回貸款和合同解除則涇渭分明。英國法律實踐明確,合同解除是普通合同下的權利救濟方式,而貸款提前到期則是作為銀行在合同法下享有的所有救濟(合同解除、特定履行、強制禁止令等)之外的附加形式,是一種帶有懲罰性的制度。
我們認為,從借款人清償未到期貸款的效果來看,合同解除與銀行提前收回貸款是相同的。因此,只要合同存在約定的情況下,銀行行使解除合同和要求提前收回貸款都能夠滿足銀行的利益。但就作為違約責任方式的內容來看,提前收回貸款是一種以喪失期限利益為代價的責任,它無需解除合同即可行使。從實踐中的情況來看,借款合同約定的銀行可以提前收回貸款違約事件的發(fā)生,如未按時提供財務報表、借款人股東發(fā)生變動、發(fā)生訴訟未通知等,并不一定達到合同法所規(guī)定的預期違約程度,特別是借款人正常還款付息的情況下則更是如此。這進一步說明了提前收回貸款并非發(fā)源于預期違約規(guī)則。從上述角度來講,銀行提前收回貸款并不同于合同解除。而我國合同法第203條將解除合同和提前收回貸款并列規(guī)定的立法,則是我國法律認為兩者存在區(qū)別的一個確證。因此,我們傾向于提前收回貸款屬于一種獨立的違約責任承擔方式,銀行在僅要求提前收回貸款時不必同時要求解除合同。需要指出的是,在銀行借款合同中,金錢債務的提前履行符合銀行借款合同以金錢給付為對應權利義務的特性,在性質上不同于其他因合同不履行而產生的金錢賠償責任。因此,提前收回貸款相對于其他合同的違約責任承擔方式,有其獨特性。
三、銀行行使提前收回貸款權利應注意的問題及機制完善
如前所述,銀行提前收回貸款不僅對銀行有巨大影響,對于借款人來說同樣如此。特別是,實踐中銀行將借款人的違約事由擴展到款項流轉之外的其他諸多事實,勢必影響借款人的實際經營活動。由于目前銀行借款合同普遍引進的“交叉違約條款(cross-default clause)”,則可能進一步引發(fā)借款人同時承擔多項違約責任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對只是偶然陷入困境但通過正常經營可以恢復償付能力的借款人來說,將是致命的打擊,同樣也會對穩(wěn)定的社會經濟秩序產生破壞作用。因此,作為可以提前收回貸款所相對應的違約事件及合同條款,確有進行研究之必要。
對于實踐中借款人經常會提出的提前收回貸款條款屬于加重借款人責任的無效格式條款問題,我們認為,只要是現(xiàn)有合同法律以及金融規(guī)章規(guī)定的可以提前收回貸款的情形,借款合同可以直接作出安排。對于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之外的情形,我們認為,在考量違約事件和提前收回貸款條款是否構成無效格式條款時,不能簡單地將銀行借款合同與普通商業(yè)合同等量齊觀,特別在格式條款是否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問題上,應當考慮借款人在銀行借款合同下負有的義務與維護金融債權安全、保證社會經濟秩序穩(wěn)定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合理確定違約事件條款是否確實加重借款人責任或被排除了主要權利。在這里,評價的主要標準應著眼于借款人的違約行為是否實質地影響了銀行貸款債權的安全或可能發(fā)生實質影響,考慮的重點是保障金融秩序的穩(wěn)定。而關于是否構成實質影響的問題,在尊重雙方合同約定的前提下,則應綜合個案的具體事實進行判斷。
在審判實踐中,對于銀行提出提前收回貸款主張后借款人除應歸還全部借款本息外是否還應承擔其他違約責任,存在一定的爭議。筆者認為,在提前收回貸款和其他違約責任并存的情況下,如果其他違約責任的承擔與合同提前到期需承擔的責任沒有沖突或與強制性法律規(guī)定不相抵觸的,則銀行可同時追究借款人的其他違約責任。同時,基于法律對銀行業(yè)務特許經營的特點及銀行在借款合同中根本利益在于收回貸款并取得利息,因此,違約責任的追究原則上仍應以法律、法規(guī)或金融規(guī)章確認的范圍為準。
對于銀行主張?zhí)崆笆栈刭J款日后按照何種利率計收利息的問題,筆者認為,合同約定的貸款到期日與銀行行使提前收回貸款權利形成的到期日在確定借款人債務履行期限的效果上是一致的。在銀行提前收回貸款主張成立的情況下,借款人未在銀行確定的提前收回貸款日履行義務的法律后果,與合同到期后借款人未履行還款義務的后果也應是一致的。因此,借款人未在銀行確定的提前收回貸款日履行義務的,全部未還貸款即轉化成逾期貸款,之后即按逾期罰息利率計收利息。如果仍按合同約定的期內利率收取提前到期日至合同到期日之間的利息,則無法體現(xiàn)對借款人違約行為的懲罰性,不能妥善保護銀行的合法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銀行提前收回貸款還會引發(fā)銀行與借款擔保人之間權利義務的變化。為了避免出現(xiàn)銀行提前收回貸款時擔保人是否應當提前承擔擔保責任的爭議,擔保合同中應明確規(guī)定,在借款人未按銀行提前收回貸款要求歸還借款時擔保人是否保有擔保合同規(guī)定的期限利益。
此外,在緩解銀行提前收回貸款對于借款人利益或整個合同穩(wěn)定性的影響方面,各國銀行商業(yè)實踐普遍實施的寬限期(grace periods)機制值得我們借鑒。即,在借款人系因金融業(yè)務特有的技術性疏忽或者錯誤導致貸款違約的情況下,銀行給予借款人一定的期間,以使借款人及時彌補其履行合同中的疏忽或錯誤,繼續(xù)維持雙方的合同關系。我們認為,在確保債權安全的情況下,寬限期機制或可進一步擴張適用,即當貸款業(yè)務出現(xiàn)符合銀行提前收回貸款的情形時,銀行以要求履約的通知方式給予一定寬限期,讓借款人能夠及時周轉資金,來償還銀行貸款,避免引發(fā)不必要的訴訟。
因此,筆者認為,在出現(xiàn)銀行可以提前收回貸款事由后,銀行應在合理期限內向借款人提出提前收回貸款的主張。如果銀行在合理期限后未采取任何行動(如通知),而只是處于觀望之中,甚或接受了借款人的補正行為(如接受借款人事后支付的已逾期分期款項或利息等),則從維護合同穩(wěn)定為計,銀行因之前違約事由要求提前收回未到期貸款的權利就應受到限制。這里的理由可以理解為對銀行不作為行為的制裁,在英美法的角度則是“禁止反言”規(guī)則的應用。而合理期限的限定則亦應根據(jù)個案情況考量。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在部分?。▍^(qū)、市)試行“借款合同文本”的通知(1994年3月1日銀發(fā)[1994]46號)》
[2]高祥職,陳宇.國際銀行法-合同、銀團和法律沖突[M].中國人民大學,2003
[3]薛波,潘漢典.元照英美法詞典[M].法律出版社,2003
[4]郭洪俊.國際商業(yè)貸款中的違約事件與救濟[J].現(xiàn)代法學,2000;2
[5]沈達明,鄭淑君.英法銀行業(yè)務法[M].中信出版社,1992
[6]美國法學會,美國統(tǒng)一州法委員會著,孫新強譯.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評述(第一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7]吳合振.銀行業(yè)務中的法律問題[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8]費安玲,丁玫.意大利民法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責任編輯:姜天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