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雀東南飛》以其濃厚的悲劇意蘊,感動過無數(shù)讀者,它通過對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的敘寫,對封建禮教進行無情鞭撻。這個愛情悲劇的內涵是厚重的,不僅揭示了封建勢力的罪惡,同時謳歌劉、焦二人對愛的忠貞,贊揚了劉蘭芝對封建禮教勇敢抵抗的美好精神,具有很強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孔雀東南飛》;悲劇意蘊;淺談
《孔雀東南飛》最早見于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題名《古詩,無名人為焦仲卿妻作》,現(xiàn)在有的選本題作《焦仲卿妻》或《孔雀東南飛》。這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通過敘述劉蘭芝與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深刻揭露了封建家長制的罪惡,熱情贊頌了女主角劉蘭芝的高尚、堅毅的品德及堅決、頑強的精神,并對其夫婦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作品還寄希望于后世人能從這一悲劇中吸取慘痛的教訓。
《孔雀東南飛》內容豐富、深刻,技巧嫻熟,是我國產生于民間的敘事詩的最偉大的作品,也代表著漢樂府的敘事詩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xiàn)實主義詩歌發(fā)展中的重要標志,和北朝民歌《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下面就《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意蘊進行淺議。
一、只有美的破壞更能激起人們對惡的憎恨
悲劇,是正面人物遭受到了不幸的遭遇。越是美好的、高尚的人物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反差越大,就越能引起讀者對這一正面人物的同情、惋惜,對反面人物就越加憎恨??v觀全文,我們看到劉蘭芝哪些美好呢?
1.美麗動人。文章著重寫她離開焦家時的梳妝打扮。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著流紈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好一個“精妙世無雙”,作者對她既有具體的從頭到腳描寫,也有概括的贊嘆“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還有她的細心打扮,更有氣質的描繪,誰說“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呢?在這里,一個儀態(tài)萬千、端莊美麗的少婦不是立于讀者眼前么,在自己被迫休回娘家,心神俱疲,卻能再現(xiàn)她的美麗。
2.勤勞能干。如果說前面的美麗動人只是外表,還不足以讓人對她的死覺得可惜,由于世上還有一些“外面滑光”,里面是“老糠”的人物。而劉蘭芝的內心世界較之外表,不惶多讓。你看:文章開頭“十三學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休回家時母親所說,也可以作為印證,文中還有對丈夫焦仲卿的表白“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這些和下文中焦母所說的“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的外在描繪,形成對比,這一虛一實,一略一詳,更突出了劉蘭芝的心靈美。
3.品德高尚。古人云“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而劉蘭芝的高尚品德不是作秀,如果是的話,現(xiàn)在既然要走,還不是破口大罵,原形畢露,可是劉蘭芝還是頗懂禮節(jié),你看:
“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
面對百般刁難,蠻橫無禮的焦母,她卻還記掛著焦母操心家務,品德何其高尚。
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
想到自己可能再也回不來的家,卻對小姑千叮嚀萬囑咐,好像是自己的老人,這種道德修養(yǎng),言詞懇切,恐怕不是一時三刻就能自編導自導自演而成的,的確和她的家教有關,難怪她被休回家,劉母用“大拊掌”這一動作表達自己的驚詫,這樣的女兒尚被休回,那還有什么指望呢?我們可心想象劉母的心灰意冷,難怪劉母在女兒回家后沒有過分的訓斥,“知女莫如母”嘛。
4.意志頑強。劉蘭芝深知,乞討是不可能得到幸福,面對焦母的咄咄逼人、無理取鬧,“大人故嫌遲”,她知道是無法再呆下去,特別是丈夫雖深愛自己卻懦弱,因而主動地請求遣歸,“妄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要知道,女子被休回家在封建社會是最不體面的事情,與其被焦母驅逐,不如自己勇敢地面對。上堂拜別,鎮(zhèn)定從容,不會用眼淚來求得焦母的諒解;回家后面對縣令的獨兒子求婚,她一口拒絕,當太守的兒子派人求婚,被兄長逼迫,阿母又無能為力之時,她只得外示順從,內懷死志,擺脫家人的提防,達到誓死反抗的目的。
二、悲劇產生的根源
面對這樣一個外貌美麗、勤勞能干、品德高尚、意志頑強的女子,和一個是非分明、忠于愛情的焦仲卿,本應是幸福美滿的佳偶,他們同樣有著對愛情的堅貞不渝,焦仲卿的“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兒己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等表達,無不表現(xiàn)這一點,但為什么最終卻要共赴黃泉呢?我認為:
首先,從劉、焦兩家的主宰者來看,劉蘭芝是無法容身的,焦仲卿因性格的軟弱,事實上是由其母主宰著家庭的一切,從焦母對仲卿的“汝豈得自由”,“吾意久懷忿”就可以看出。劉兄在家中也是主宰,劉母雖有憐惜女兒之心卻無辦法,只好任由其子訓斥“作計何不量”,劉蘭芝只得含淚應聲答“理實如兄言”,當然,劉蘭芝不被兩家主宰者容納,無異于不被社會上的大部分人所容納,雖然寫到劉蘭芝回家后,有縣令兒子的求婚,太守的少爺?shù)那蠡?,倘若應允,其后果也可想而知?/p>
其次,從焦母、劉兄的思想來看,當時的封建思想是如何禁錮著世人。
焦母: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這正是封建禮儀中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母親一點怨氣和不滿,就可以任意拆散一對恩愛的夫妻。
劉兄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
劉兄的口氣和焦母驚人的相似,開始用“何”的感嘆句,再講出自己心中的打算,正由于封建時代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不可能“中道還家門”,就是討飯,餓死也只能在外面。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后來的求婚,或是一介平民求婚,劉兄也會把劉蘭芝推出門外,不可容于家中。
最后,我們也可以看到,悲劇制造者結局也令人觸目,焦母在驅逐劉蘭芝之后,特別是焦仲卿在和劉蘭芝發(fā)下了殉情的誓言,告別老母時,“令母在后單”,“勿復怨鬼神”,作為母親的她心中肯定有愧疚后悔,特別是在仲卿自掛東南枝后,她的精神肯定崩潰了,頑固專橫的封建家長權威讓她受到了最大的懲罰,吞下了罪惡的果實。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凄慘、傷心、懺悔都不足以讓死去的人復活,劉兄在強迫劉蘭芝改嫁,劉蘭芝“舉身赴清池”,雖然文中沒有過多地寫到劉兄的言行,但從文中的“兩家求合葬”的“求”字中可以想像,他已拋下了虛偽的面紗,畢竟兄妹是情同手足,冷酷自私的他,至此也許應恍然大悟,因而我認為焦母劉兄,既是悲劇的直接制造者,也是悲劇的直接受害者,或者說是一個失敗的勝利者。真正制造這一悲劇的乃是封建社會、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沒有愛情成長的土壤,沒有愛情成長的空間,真愛在人間絕跡。
三、悲劇的意義、作用
這一悲劇的意義,我認為不在于含冤訴屈的哀傷,僅把它當做不該發(fā)生的一幕,像臉上的蛛絲一樣,一抹而去,而在于悲中含壯,寧死不屈,有著激勵、教育、鼓舞后人的作用。
首先,劉蘭芝和焦仲卿的以死相爭,“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特別是劉蘭芝的堅毅、從容、不屈不撓的精神,感人肺腑,一個弱女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在被休的背后,是多么沉重的壓力,但她以用生命來完成對封建禮教的控訴。
其次,焦、劉兩家求合葬,是她倆用生命換來的一種勝利,正因為其代價之高,因而可見悲劇之烈,愛情之深。文章正是運用對比,將堅貞不渝的一對最終不得不殉情的悲劇昭示世人,來反映社會的丑惡。在這樣的社會中,他們唯一的辦法是以死解決,決不可能有第二條路,封建勢力過于強大。
最后,由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轉換成浪漫主義的筆法,如果一味地悲下去,會給人一種在鐵籠里的感覺,人畢竟要有希望,哪怕是渺茫的,才能活下去,因而文中到墳墓的周圍種上梧桐松柏,樹間飛翔的鴛鴦鳥,這和魯迅在《藥》的結局寫“花環(huán)”一樣,屬于一絲亮色,讓人在悲慘之中看到希望,這或許是一種良好的祝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