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全力應對高考,老師嚴禁學生看課外書。這種做法違背了教學規(guī)律及學生求知的天性。教師首先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再給學生推薦優(yōu)秀讀物并作好閱讀指導。這樣不僅能因勢利導,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中學生;閱讀;興趣;引導
教學中,經常會看到一些老師拿著大本大本的“黃易”類武俠小說、網絡小說、卡通漫畫或是其他報刊雜志,氣呼呼地走進辦公室,那是從學生手中繳來的“戰(zhàn)利品”。為了全力應對高考,老師嚴禁學生看課外書。然而,總有少數(shù)學生不顧老師的三令五申,“以身試法”,在上課時間悄悄地看課外書。講臺上老師講得唾沫四濺,課桌下少數(shù)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有些學生多次被沒收課外書,多次挨老師、家長的批評,但仍屢教不改,甚至破罐子破摔。老師們頭疼,家長傷腦筋。
按理,學生對閱讀感興趣,是一件好事,起碼是一個愛讀書的表現(xiàn)。多讀書總比上網聊天打游戲要好。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為什么師生雙方總是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呢?究其原因,主要責任在老師而不在學生。
高考指揮棒下的應試教育,除了看課本,做資料,考試題,其他課外讀物都是“非法”的。在這種觀念支配下,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看課外書,老師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是簡單粗暴地沒收讀物,訓斥學生,實在是對學生讀書興趣的壓制,是對學生渴求知識的打擊,是對學生創(chuàng)新潛力的扼殺。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1.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學生對閱讀感興趣,是對外面世界好奇的表現(xiàn),是追求知識和進步的表現(xiàn)。教師如果能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學生一個自由閱讀的空間,無異于給沉悶的教室里注入一股清風,何況讀書與應試并不矛盾。書讀得越多,積累的知識越多,寫文章才能厚積薄發(fā)。從高考情況來看,試題也在引導考生關注社會,關注現(xiàn)實。而我們一些老師,卻為了升學率,把學生變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試書的書呆子。既違背教學規(guī)律,又泯滅學生靈智,真是教育者的悲哀,學生的不幸。讓學生多讀多看,開闊視野,“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何樂而不為呢?開卷有益嘛。
2.對學生的閱讀適當引導。美國藝術家考爾德說:“僅次于選擇益友,就是選擇好書?!弊鹬貙W生的閱讀興趣,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隨學生濫讀。一方面,現(xiàn)今是一個信息開放的社會,各種讀物浩若煙海,魚龍混雜。另一方面,學生的甄辨能力、自控能力還很有限,難以抵制一些不健康的東西的誘惑。隨便開卷,不但無益,反而會讓學生誤入歧途。而“讀一本好書,就像跟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老師可以推薦《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參考書目,也可以推薦其他健康有益的書籍報刊,如《上下五千年》、《十萬個為什么》、《智慧背囊》和各種文摘類報刊雜志。總之,要選擇那些內容健康、文字優(yōu)美、深淺適宜、趣味性強、課內外聯(lián)系緊的作品,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知識、懂得道理、陶冶情操。同時,課內課外緊密相聯(lián),閱讀與教學相得益彰。
3.因勢利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四大基本功。重點落在寫上。讀是為了更好地寫。由于閱讀太有限,知識積累太少,學生寫作文,要么無話可說,要么無病呻吟。而任何一篇好文章,一本好書,都有一個或幾個閃光點。或詞語豐富、語言優(yōu)美,或立意新穎、結構精巧,或情節(jié)曲折、引人入勝,或形象豐滿、思想深刻等等。學生讀此類文章,“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自覺地運用范文中的語言、構思等,老師再進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逐漸提高。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泵绹睦韺W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闭埨蠋焸冏鹬?、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吧,它必將對語文教與學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