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本文從語文教學語言的重要性入手,探討提高教學語言水平的途徑。
【關鍵詞】語言;意義;提高;途徑
語文教學活動的形成和內(nèi)容,簡單地說就是語文教師教學生運用語言,語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這一點是語文學科教學區(qū)別于其他學科教學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所以,語文教學的成功離不開教師運用語言的成功。教師教學的語言應該擁有相聲演員的幽默,播音員的流暢,哲人的周密,數(shù)學家的嚴謹,演說家的激情,形成教師自身特有的語言特色。
一、教學語言要通俗、文雅。語文教學本身就有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任務,如果教師的教學語言干癟無聊、缺乏文采,又怎么達到準確、暢達,富有感情的語言要求呢?學生最討厭羅唆,拖泥帶水的語言,教師如語言簡明,并有意運用一些書面語、修飾語,學生就愛聽,就能抓住要領,牢記在心,久而久之,就會收到語言美的熏陶。
二、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吸引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詼諧幽默的夸張、具體生動的描繪、激情洋溢的情感去吸引學生,語言要有藝術性、形象性、生動性和直觀性。教師的語言平鋪直敘,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語言詼諧幽默,有意設置一些“懸念”,就能使學生大腦興奮,注意力集中,從而產(chǎn)生一種“順向”心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教師語言如果能表達出了優(yōu)美感人的藝術境界,就能喚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使他們動心動情,自然地接受語言中所體現(xiàn)的審美感情。
三、教學語言應當富有感情和啟發(fā)性。語文教師語言要注意含蓄、耐人尋味,循循善誘,切忌“直、白、露”,要撥動學生的心弦,讓給他們想象的空間,留下思考的余地,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傾注自己思想感情,要用激情去感染學生。同時多設置一些疑問,通過啟發(fā)性的語言,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啟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
四、教學語言應當科學、邏輯嚴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準確規(guī)范、言簡意賅,邏輯性強。課本中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很強的知識性、趣味性、邏輯性、體系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準確無誤,切忌隨心所欲,“說話千言,離題萬里”。同時,教學語言要嚴密,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不能信口開河。只有這樣,教師的語言才能對學生富有震撼作用,才有教育分量。
五、教學語言應該言之有韻,抑揚頓挫。教師在教學中,語言要高低錯落,語速適中,快慢得體,語感優(yōu)美,富有節(jié)奏,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讓人昏昏欲睡。語言要隨著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
其外,在語文教學中還要盡量挖掘課文中的語言美。教材中的課文,大部分是名家名作,語言的思想性、規(guī)范性、藝術性堪稱典范,因此,在教學中要把握課文中的語言美。文章的語言美同語言的意境美和形象鮮明是分不開的,而形象化的語言能給人以立體感,也就是鮮明、生動。比如《春》,朱自清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使春天成了有個性特征的季節(jié),形象特征鮮明,詩意盎然,只要一讀,就使人深受感染。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握這些形象化的語言,讓學生得到語言美的享受,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總之,語文教師要上好每一堂語文課,語言水平的要求應當比其他學科教師要求更嚴,因此,語文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熟練地掌握語文教學語言的運用技巧和藝術,形成語文教師自己的語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