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葛朗臺是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形象之一,然而他的女兒歐也妮卻有著與他迥然不同的性格。一個是嗜錢如命,為攫取金錢無所不為;一個卻視錢如土,無私地奉獻社會。正是這種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歐也妮的純潔美好。
【關鍵詞】人性;卓然獨立
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以客觀的筆觸描繪了十九世紀初期的冷酷自私的金錢社會,揭示了原始積累時期資本家的貪婪與吝嗇,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作為資產(chǎn)階級暴發(fā)戶的老葛朗臺因金錢泯滅了人性,被金錢吞噬了靈魂,成為一個嗜錢如命、為錢喪命的執(zhí)著狂。他為了攫取金錢不擇手段,將魔爪伸向自己的親人——妻子、女兒、侄子,將這種親情變異成金錢交易。
“人生就是一件交易”——這就是他的信條,他的人生觀。
從他對侍妻子生病的態(tài)度,絞盡腦汁騙走女兒遺產(chǎn)繼承權的行為,對侍侄子的冷酷無情,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一個金錢至上主義者,一個喪失了人性,喪失了愛情親情的人。
然而,令我們驚嘆的是:在那個拜金主義社會,在那個冷酷自私的家庭中,有這樣的父親卻有那樣的女兒。父女的性情迥然不同,一個執(zhí)著于金錢,嗜錢如命,成為金錢的奴隸;一個執(zhí)著于感情,視錢如土,成為金錢的主人;一個將金錢貪婪的占為己有,一個將金錢無私地投向社會。
歐也妮猶如一枝卓然獨立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一塌糊涂泥潭里的光芒”。她似一位“舉世混濁而我獨醒”的智者,看破紅塵,獨行于世,堅守著自己的情感陣地而不隨波逐流;她似暗黑蒼穹里的一顆明星,熠熠閃光,燭照世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圖的靈魂。
“濁者自濁,清者自清”。父女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源于各自不同的本性天性。人人各有一幅本性天性,這種性情是與生俱來的,難以改變的。歐也妮是老葛朗臺的女兒,但她身上流的是葛朗臺太太的血液,她只是繼承了葛朗臺的軀殼,她是葛朗臺之“形”與葛朗臺太太之“神”的結合。難怪她像其母親般恬退隱忍,溫柔善良;難怪她有這樣的父親卻和他迥然不同。她的身上散發(fā)著人性美的光輝:面對走投無路的查理,她以自己多年的積蓄相贈;面對父親的威逼,她以自己的性命相拼保護愛情的信物;面對一筆數(shù)值可觀的遺產(chǎn),她毫不猶豫的簽下了字;面對這樣一個冷酷無情的父親,她沒有絲毫報怨,仍然盡著一個女兒對父親應盡的義務。葛朗臺死后,她繼承了所有的遺產(chǎn),并毫不吝嗇地投向社會——開養(yǎng)老院,辦教會學校,捐建圖書館……她用自己的熱情去感化冷漠,用自己的行動去喚回人們泯滅的良知,她不僅愛自己的家人,而且將愛灑向社會,她用自己的人生證明了“人生并不是一件交易”。她對金錢的態(tài)度,她對感情的執(zhí)著,她的無私,她的慷慨,她的善良,讓我們嘆為觀止。時過境遷,歲月流轉,一個多世紀過去了。葛朗臺雖早已死去,但并沒有絕種,相反,他的子孫卻世世代代繁衍不息,甚至超越了民族,跨越了國度……更為甚者,那些小“葛朗臺”們,對金錢的執(zhí)著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不擇手段的去占有,假公濟私,欲壑難填。他們肆無忌憚地去揮霍,養(yǎng)尊處優(yōu),花天酒地。
歐也妮沒有被十九世紀的拜金狂潮吞沒,她的人性的光輝,照耀古今,大放溢彩。應該說: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度,每一個公民,都應以歐也妮為楷模,樹立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不要被金錢誘入歧途,不要被金錢銹蝕了靈魂。但愿,“歐也妮”能讓那些陷入金錢泥沼的人們迷途知返,讓人性之光永駐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