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考量了學校布局調整的積極和消極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學校布局調整的綜合效能和正反效能階段性的觀點,并將寧夏所有學校的教育相關統(tǒng)計數據,以SPSS10.0為計量工具進行了實證研究.
關鍵詞:學校布局調整;綜合效能;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5913 (2007) 23-0048-05
Empirical studies combined effectiveness of the layout of the school in Ningxia
HA Jin-cai,LIJun
(1.Basic Department ,Northem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Yinchuan 750021,China ; 2.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zho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Wuzhong 751100,China )
Abstract :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the modeof economic growth, the new demands on educ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arge areas must b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orker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Adjustment of the layout of the school, optimiz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formula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thinking became an important topic. Currently, China's efforts to readjust the layout of the school with most affirmative attitude, but most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layout of the schools on the basi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adjust the layout of the school and the combined effectiveness of the initial positive efficacy perspective, Ningxia's education schools will all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 SPSS 10.0 for the measurement tools to the study.
Key words: adjust the layout of the school;overall effectiveness;an empirical study
1引言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求大面積提高勞動者素質。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必須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調整學校布局、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的思維在這種時代背景的呼喚下,成為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課題[1]。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學者曾就學校布局調整進行過大量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學校布局調整原因、學校布局及調整標準、關閉學校的后果以及如何降低學校布局調整帶來的不良影響等方面國外的研究[2],對于我國當前中小學布局調整具有參考價值。國內關于學校布局調整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在2002年以后達到高潮,主要針對調整學校布局、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方面進行研究,對加大的學校布局調整的力度持肯定的態(tài)度,且大多數為定性研究[ 3] [4] [5]。
2正反考量
學校的布局是指學校的空間分布。學校發(fā)展應保持在多大規(guī)模[6] [7],這些學校應以什么樣的空間分布,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隨著各方面因素的變化,學校布局也應相應作出調整,以適應這些因素的變化,我們也應辨證地從正反兩方面來考量這種變化。
2.1調整學校布局、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實現(xiàn)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
適應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進而實現(xiàn)教育工作的兩個重要轉變,必須著重優(yōu)化布局,調整結構,改善管理,內涵發(fā)展。其中,布局的優(yōu)化既影響到結構和管理,也是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提高辦學效益、走內涵發(fā)展為主道路的重要步驟。學校布局的調整,意味著教育資源諸要素的適度集中和優(yōu)化整合,這除了能夠節(jié)約有限的教育資源,還能使學校形成適度的規(guī)模,提高辦學的規(guī)模效益。實現(xiàn)教育增長方式的轉變,就應向結構優(yōu)化要效益,向規(guī)模教育要效益,向科學管理要效益,向提高質量要效益。學校的布局調整,物力資源的適度集中和合理配置,不僅具有使校舍、土地設備、圖書等資源形成規(guī)模、促進共享、提高利用率的意義,還能促進其他資源的合理配置,并能配合教育結構調整,便于科學管理,為教育質量的提高創(chuàng)造條件[8]。
(2) 在當前實際的教育工作中,確實存在著調整學校布局、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客觀要求。
由于受舊的經濟體制和傳統(tǒng)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教育發(fā)展方式上的偏重外延發(fā)展重速度輕效益、重數量輕質量、重外延輕內涵的傾向,造成了農村教育遍地開花、學校布局分散且不合理、教育資源分散且普遍短缺、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低、辦學效益低的現(xiàn)象。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實現(xiàn)教育增長方式的轉變,對學校布局加以調整,使教育資源適度集中、合理配置,提高利用率,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特別是在實現(xiàn)義務教育過程中,教育資源的投入問題始終是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在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較低、社會總財力一定且遠不寬裕的條件下,對學校布局進行適當的調整,改變那種過于分散、形不成規(guī)模或規(guī)模過小的學校布局,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實施義務教育的速度遠比在原有學校布局基礎上分散教育資源投入,使所有學校勉強達標要快得多,質量也會高得多。同時,合理的學校布局為構建起相對穩(wěn)定的農村義務教育體系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有利于保持義務教育驗收時的入學率和鞏固率,鞏固義務教育成果。也會避免由于學校布局不合理、資源投入分散勉強達標后因資源不足使義務教育滑坡的現(xiàn)象發(fā)生。
(3) 教育過程是從教育資源的投入、利用到人才產出的過程,是教育資源的消耗過程。
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看,取得同樣質量的教育效果,其教育資源消耗越少,效率就越高;或者,消耗同樣的資源取得相同質量的成果越多,效率就越高。因此,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資源消耗,提高勞動的有效性,使有限的資源發(fā)揮最大的效能,是教育資源與成果產出之間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這既是調整學校布局的理論依據,也是我們?yōu)閷崿F(xiàn)教育增長方式的轉變進行學校布局調整,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初衷。
2.2從長期發(fā)展的眼光看,應謹慎地考慮到學校布局調整的負面影響[9] [10]
(1) 對學校布局調整認識不到位使“調整”形式化,沒有起到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的作用。
一些地方政府對布局調整政策的認識模糊甚至片面,將“調整”簡單化地理解為“撤并”和“減縮”,將中小學布局調整的目標錯誤地理解為甚至等同于在一定年限內(甚至在短期內)撤減掉一大批農村中小學,從而導致布局調整工作的簡單化、形式化與“一刀切”。
(2) 有些地方政府為樹政績,無形加大了學校布局調整的額外投入。
一些地方政府將農村中小學調整視為“政績工程”,追求撤并的數量與速度。有的地方政府一方面急速地大規(guī)模撤減農村中小學,另一方面又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學校的辦學規(guī)模,以辦“大校”、“花園式學?!钡葹檗k學方向,脫離農村實際。
(3) 過度“撤減合并”加大了受教育者的學習成本。
一些地方政府在開展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時,對當地農村實際情況缺乏調研與了解。有的地方一味強調撤減,只在鄉(xiāng)/鎮(zhèn)或人口達數萬(一般為2萬-5萬)的地方開設中心學校,嚴重忽略了邊遠地區(qū)人口密度小、地勢復雜等客觀因素,致使許多偏遠農村、山區(qū)學生上學路途遙遠,極為不便。有些地方甚至因此產生或者加劇了學生流失現(xiàn)象。
3模型分析
3.1理論模型
研究假設:
(1) 學校布局調整的綜合效能(以下簡稱綜合效能)由正向效能和反向效能組成。這是基于上述“正反考量”的結果。以學校布局調整程度為自變量,學校布局調整的綜合效能函數用T(x)表示,正向效能函數用G(x)表示,反向效能用函數P(x)表示,則有
T(x)=G(x)–P(x) 式(1)
(2) 正向效能是指由學校布局調整帶來的積極效益,包括使教育資源適度集中、合理配置,提高利用率。如使校舍、土地設備、圖書等資源形成規(guī)模、促進共享、提高利用率的意義,還能促進其他資源的合理配置,并能配合教育結構調整,便于科學管理,為教育質量的提高創(chuàng)造條件。結合經濟學的邊際原理,我們假設正向效能函數具有如下性質:G′(x)>0,G"(x)<0(如圖1)。如前所述,現(xiàn)實符合學校布局調整帶來的積極效益隨著調整力度和范圍的加大,作用逐步變緩。
圖1
(3) 反向效能是指由學校布局調整帶來的消極影響,包括政府的額外投入、公眾受教育成本的增加以及社會資源的浪費,等。結合經濟學的邊際原理,我們假設反向效能函數具有如下性質:P′(x)>0,P″(x)>0(如圖2)。如前所述,現(xiàn)實符合學校布局調整帶來的消極影響隨著調整力度和范圍的加大,逐步加速度增長。
圖2
對式(1)兩端求二階導數得:
T″(x)=G″(x)-P″(x)
由假設2和假設3可知T,這是綜合效能呈“倒U”型分布的二階條件(如圖3)。
圖3
圖3中 滿足 ,恰是正向效能和反向效能作用的分界線:
當 時,正向效能作用比較大,此階段應加大學校布局調整的范圍或力度;
當 時,反向效能作用比較大,此階段應減少學校布局調整的范圍,增加調整的質量和對公眾的人文關懷。
3.2計量實證分析
下面我們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相關教育統(tǒng)計資料來驗證上述理論模型假設:
表1: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教育統(tǒng)計資料(1994-2005)
年份畢業(yè)生數教師數學校數經費修正經費
1994179200619294296597340580957
1995179795632754348671356635035
1996180182644974354753241692948.8
1997186485656704339841532752939.8
1998190975662484068920694801174.9
19991975006779639571087251920161.8
20002047246868537591120460922259.5
200120735169176352013171631054432
200220902367991341217614871371453
200322414370484330721159941602280
200423252669741309723012341694756
2005250342701032997————
注:1、資料來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教育統(tǒng)計手冊》(1994-2005)、《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資料》(1994-2004)。
2、上述資料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教育統(tǒng)計總量指標。
3、修正經費為當年投入教育總經費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影響的結果,本文利用《中國統(tǒng)計年鑒》資料計算1994-2004年平均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2.82%,修正經費=經費/(1+2.82%)n其中,n=1,2,3…11。從1994年開始起算。
4、畢業(yè)生數、教師數、學校數分別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各年小學、中專、職業(yè)高中、普通中學、高校相應數據加總獲得。
我們以統(tǒng)計工具對表1數據進行如下處理:
(1) 畢業(yè)生數與教師數的截面回歸:
圖4畢業(yè)生數與教師數回歸分析散點圖
從圖4可以初步看出畢業(yè)生數與教師數二次曲線相關,進一步檢驗可得:
表2中t檢驗為2.571>1.96,通過檢驗,學校布局調整的二次曲線假設成立;二次項系數為1.109×10-3>0,說明增加教師作為教育的投入,在1994-2005年期間對教育的產出(本文考察畢業(yè)生數量)是積極的,而且邊際效應遞增。
表2畢業(yè)生數與教師數二次曲線回歸檢驗表
2、概率保證程度為0.95。
(2) 畢業(yè)生數與學校數的截面回歸:
從圖5可以初步看出畢業(yè)生數與學校數負線性相關,進一步檢驗可得:
圖5畢業(yè)生數與學校數回歸分析散點圖
2、概率保證程度為0.99。
表3中線性相關系數為-0.965為高度負相關;t檢驗為-11.642,通過檢驗,學校布局調整的正向效能假設成立,說明通過學校布局調整減少學校數,在1994-2005年期間對教育的產出(本文考察畢業(yè)生數量)是積極的,而且效果明顯,從1994年到2005年,在全區(qū)學校數量持續(xù)減少的情況下,畢業(yè)生人數不斷大幅度增長。
(3) 畢業(yè)生數與教育經費的截面回歸:
圖6畢業(yè)生數與修正經費回歸分析散點圖
從圖6可以初步看出畢業(yè)生數與修正經費正線性相關,進一步檢驗可得:
表4畢業(yè)生數與修正經費線性回歸檢驗表
2、概率保證程度為0.95。
表4中線性相關系數為0.971為高度正相關;t檢驗為12.177,通過檢驗,學校布局調整的正向效能假設成立,說明通過學校布局調整增加教育經費,在1994-2004年期間對教育的產出(本文考察畢業(yè)生數量)是積極的,而且效果明顯,從1994年到2004年,在全區(qū)持續(xù)增加教育經費的情況下,畢業(yè)生人數不斷大幅度增長,但增大教育經費投入的作用從2000年后略有下降。
(4) 結論
① 正向效能假設一階通過數據的實證檢驗,二階邊際效應遞減沒有通過檢驗。
② 反向效能假設的數據檢驗沒有進行設計。
③ 綜合效能假設的遞增階段通過檢驗,遞減階段沒有顯示。
4政策建議
(1) 學校布局調整不能無限擴大化。按照本文分析綜合效能是由正反兩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布局調整應適度,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應有一個具體的范圍和時間表。
(2) 建立學校布局調整政策信息反饋機制。要想把握政策的適度性,必須準確把握政策的執(zhí)行效果,綜合正反兩方面的準確信息,政策及其執(zhí)行才能合民心順民意。同時,完善的信息體系也是其他政策制定和研究的基礎。
(3) 加強政策的連續(xù)性。學校布局調整中要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最優(yōu)化,只有在調整前、調整中、調整后,對人、財、物、事等教育資源進行規(guī)范管理,才不會出現(xiàn)教育資源浪費、流失、閑置的現(xiàn)象,才能優(yōu)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減少薄弱學校,發(fā)展特色學校、做強優(yōu)秀學校,最終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目的。
(4) 學校布局調整要因地制宜。地區(qū)差異、經濟發(fā)展水平、居民收入、交通條件、人口密度等因素都影響著正反效能的作用和階段表現(xiàn),這些都要通過認真細致的調研,在獲得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以便給政府提供富于建設性的政策建議。
(5) 通過數據檢驗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我區(qū)的布局調整的正向效能大于反向效能。應加大學校布局調整的力度,同時將教育經費投入納入對弱勢群體的政策關懷。
(6) 我區(qū)前一階段的學校布局調整是有效的。數據顯示從1997年到2005年,學校數、教師數變化對畢業(yè)生數的積極作用明顯增加,應總結前一階段的學校布局調整有效經驗,進一步加強學校數、教育經費、以及地方經濟發(fā)展對學校布局調整協(xié)調作用,為我區(qū)教育和經濟的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秦玉友.關于教學效率主體結構的研究與思考[J]. 松遼學刊, 2000, (3).
[2] 石人炳.國外關于學校布局調整的研究及啟示[J]. 比較教育研究, 200, 4(12).
[3] 龐麗娟.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 .中小學教育, 2005, (12).
[4] 張瑞剛. 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難點與對策[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1,(04).
[5] 盧新春,唐太平. 學校布局調整的實踐與思考[J]. 當代教育論壇 , 2004, (08).
[6] 杜曉俐,王貴福. 關于學校布局與規(guī)模的思考[J]. 教育探索 , 2000,(05).
[7] 陳仁麟. 教育規(guī)模與學校布局調整[J]. 基礎教育參考 , 2003,(10).
[8] 杜育紅. 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戰(zhàn)略意義[J]. 人民教育 , 2005,(02).
[9] 王奇. 關于上海高校布局的構建與思考[J]. 中國高等教育 , 2003,(06).
[10] 翟?;辏?石建平, 劉鳳彪. 關于中等專業(yè)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問題的思考[J]. 職教論壇,1999,(11).
收稿日期:2007-08-25
作者簡介
哈金才(1971— ),男,寧夏銀川人,講師, 研究方向:應用數學碩士。
黎軍(1972— ),男,寧夏吳忠人, 講師, 管理學碩士。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