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zhí)行/曹雯
[策劃緣起]
曾幾何時,我們的童年是在田野地頭抓流螢、和小伙伴們在巷子里瘋跑、翻過籬笆偷隔壁大爺家種的桃子……每個人講起自己的年少時光都有一簍子的故事,我們曾經都是“祖國的花朵沐浴在陽光下”,可當我們這批“花朵”長成“大樹”后,卻驚訝地發(fā)現:新一代的“花朵們”害怕陽光、皮膚蒼白,他(她)們很少出門,通過影碟、小說、游戲消耗終日,即使長假也吝于看一眼窗外明媚的陽光!外面的天空是什么樣的?鄰居家的孩子叫什么名字?他(她)們一概不知……就這樣,他(她)們成了室內植物——“室內少年”。他(她)們蒼白的膚色與冷漠的眼光,讓我們既驚訝又失望:從什么時候開始起我們祖國的“花朵”從室外移栽到了“室內”?是什么原因讓孩子們寧愿呼吸空調房里停滯的空氣而不愿出門?本期策劃讓我們共同來關注“室內少年”的成長——
[煩惱案例]
為什么我的孩子從不出門?
很冒昧寫這一封信,但我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向貴刊求助!
我是一個單親媽媽,自從丈夫意外去世后,我一個人咬牙將孩子拉扯大,從小怕他這里磕著那里碰著,好不容易拉扯兒子林靈長到15歲。兒子學習倒是沒得說,可他除了上學從來不出門,天天就愛呆在家里看電視、聽歌、上網。開始我還因為他不出去調皮而高興,可是現在我越來越覺得這樣不好,男孩子哪能天天呆在家里啊!所以今年暑假我對他說:“靈靈,媽媽帶你出去郊游吧?!彼麉s像看怪物一樣看了我半天,最后丟給我一句:“有什么好去的,太陽那么大,媽,您還是省省吧!”
我猜他因為沒有玩得好的同學才不出門的,于是我請求學校老師多給他一些機會讓他上課發(fā)言,還讓他擔任輪值班干部,這樣就可以多和同學交流。但是,孩子非常抵觸這種安排。他干了沒三天就申請“辭職”,還給老師發(fā)了封email,說什么“本人性格比較內向,喜歡獨處,不習慣當班干部管著別人,請老師諒解。”老師告訴我后,把我氣得掉了一晚上的眼淚。
孩子內向倒是事實,但他根本不“安靜”!回到家吃完飯,他倒是先會做好作業(yè),然后就關上房門玩游戲,一邊打游戲一邊和網友語音聊天,嘻嘻哈哈的。但只要我一推門進屋,他就立刻沉默,還很不耐煩地催我離開,振振有詞地說課余時間要自己支配。我多想他能出門走走啊,我苦口婆心地教導他:飯后百步走對身體有好處,整天對著電腦對視力不好。但他就是不聽,理由永遠只有一個:不感興趣。
我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從沒見他邀請同學來家里玩過,也很少聽他提起自己有什么好朋友。他好像很享受獨處,寧愿一輩子縮在家里。請問,他是不是得了自閉癥?我想盡辦法都不能把他從房間里帶到外面去,真的很苦惱……
江蘇無錫一位焦慮的母親
[目擊實錄]
我是新一代的“御宅族”
為了了解這位“室內少年”的詳細情況,本刊派遣特約記者趕往江蘇無錫,找到了林靈和他的媽媽。見到林靈的時候,他頭發(fā)亂蓬蓬的,正在房間里熱火朝天地玩《魔獸世界》。因為久居室內,他顯得臉色過于蒼白,可從一雙清澈的眼睛還是看得出是個聰明的孩子。雖然林靈對記者的到來有些淡漠,但是絕不自閉,談話中偶爾會有卡殼,但他并不在意,又慢條斯理地接著往下講——
《家庭百事通》:靈靈,聽你媽媽說你很少出門,能告訴我們,這是為什么嗎?
林靈(笑了笑):沒什么必要出門啊,家里有吃有穿,還可以上網打游戲、看影碟、睡覺,干什么都可以啊,多自由……
《家庭百事通》:你總有同學、朋友吧,為什么不找他們玩呢?
林靈(皺著眉頭殺了一個“怪”,大喊了一聲“啊”后才答話):大哥,現在這個時代有什么事上網聊就成了,出去還不是找網吧打游戲。你難道不上網?
《家庭百事通》:我們也上,可是難道你不喜歡運動嗎?比如在太陽底下,綠油油的草地上和朋友們來一場球賽,大家踢得大汗淋漓,多有男子漢氣概?。?/p>
林靈(關了游戲,轉身過來):現在踢球很難湊齊人數啦,我們班同學倒是經常在網上玩這個,誰還傻乎乎地跑到足球場上去。你知道什么是“御宅族”嗎?
《家庭百事通》:知道,就是每天呆在屋子里玩電腦、上BBS的一群人。
林靈(滿意地點點頭):想不到你也挺“潮”(注:時髦的意思)嘛!要知道現在最流行做“御宅族”,很多大人都在家里工作、生活,我好歹還會出門上學呢!
《家庭百事通》:你知道你這樣呆在家里父母會很擔心嗎?
林靈:有什么好擔心的?我在家里總比外面亂來好。我老媽還不是一天到晚“家里蹲”,除了上班做家務,就是看一些婆婆媽媽的苦情戲,看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的。
……
交談完,林靈倒是很有禮貌地把記者送出了門,可是看到林靈媽媽深鎖的眉頭,我們不禁還是有一些擔心:當今社會上像林靈這樣的“室內少年”是越來越多了!
據調查,在假期中,小學生在家中做得最多的事情依次為看動畫片、上網、做家庭作業(yè)以及玩各類小游戲。而到了中學,網絡在學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七成多的學生幾乎每天都要花三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網絡上,看電視、讀報刊以及戶外活動的時間大大減少。假期中,有超過五成的中學生表示一天難得出一次門。約有三成的學生平均一星期才出門一次。
(玉風行)
[專家支招]
要讓孩子“走出去”,
先要讓他們“站起來”
李玲(北京慧源心理與教育研究中心)
這幾年,向我咨詢“為什么孩子不喜歡出門”的家長越來越多。其實這一現象決非中國僅有,世界皆然。但我國的室內少年,又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一是城市的比例大大高于農村,二是獨生子女家庭遠高于非獨生子女家庭。
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家庭小型化,使得孩子不用像父輩那樣承擔必要的家務和責任,到了假期,休閑、游戲便成了他們生活的重心。并且,由于不像父輩那樣有眾多的兄弟姐妹,孩子的人際交往和溝通機會欠缺。其次,生活條件的改善給孩子提供了足不出戶的條件,在家他們就能得到所需的一切。加上城市體育設施、文化設施嚴重不足,社會又沒有舉辦足夠的活動吸引孩子外出,孩子們只好呆在家里。我們還應注意到,父母關注點的單一及過度保護也是“室內少年”出現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時期不僅是孩子學習知識、長身體的重要時期,也是提高應變能力、開擴眼界、顯露創(chuàng)造力的關鍵時期。孩子花過多的時間呆在家里,對其身體發(fā)育,智商、情商的發(fā)展都非常不利。這些孩子除了在身體方面容易出現肥胖、近視等健康問題外,在心理健康方面,由于孩子很少參加集體性活動,與人溝通少,從而難以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情緒,更別談如何解決與伙伴們的沖突并表達不同意見了。通常,依賴性強的孩子會更容易沖動、焦躁和不合群,這是因為他們的自我認識、情緒管理和社會交往能力未得到有效鍛煉所致。在未來社會競爭中,除了智商外,這種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將決定一個人更長遠的發(fā)展。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這一代兒童以及整個社會都將為此付出代價。
其實孩子愿意“走出去”,主要目的無非是獲取物質上的需求和精神上的滿足。當父母對他們有求必應時,他們必然缺乏靠自己努力獲取自身所需的動力。家長們應該從小事做起,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社會交際能
力,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只要呆在家里不做壞事就好,記住要讓孩子“走出去”,首先要讓他們“站起來”。
[父母自測]
你家有沒有“室內少年”?
到底什么樣的孩子屬于“室內少年”呢?請你參照孩子的實際表現回答以下判斷題:
1.孩子是否喜歡和小貓、小狗說話或自言自語多于和陌生朋友寒暄?
2.孩子是否有特定愛好,且長期癡迷于這種愛好不可中斷?
3.孩子是否很依賴網絡,即使無事可干也愿意開著電腦發(fā)呆?
4.孩子是否不擅長用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來表達情緒或情感?
5.孩子是否擁有多個網絡通訊載體?
6.孩子的臥室是否有一堆不允許任何人觸碰的收藏物?
7.孩子是否更偏愛動腦筋的游戲而不是體育運動?
8.孩子是否晚上比白天更活躍?
9.孩子的網友數量是否遠遠大于現實中朋友的數量?
10.孩子是否不喜歡和家長正面交流而寧愿選擇寫紙條或發(fā)郵件?
參考答案
【7個以上“是”】你的孩子大概有比較嚴重的自閉思想,不愿意與外界接觸,拒絕接受外界的瞬息萬變和形形色色的人群是他關上房門的主要原因。這種自閉癥狀的改善應配合心理醫(yī)生的治療,以及由同齡人的正面形象去影響、啟發(fā)他(她)走出門外去看世界。
【5~7個“是”】你的孩子喜好安靜,樂于獨處,處于懂得“獨樂樂”卻不懂“眾樂樂”的階段,對與人共處和合作較為被動和排斥,多半處于獨生子女家庭。
【1~4個“是”】你的孩子比較開朗,愿意與人打交道,同時也能自娛自樂,性格樂觀。但若陷入以自我中心而不加以有效的誘導,也容易發(fā)展成“室內少年”。
(煙花之夢)
[家庭VCR]
苦肉計只能用一次
我出過一狠招對付17歲兒子的“自閉癥”:裝病。我們是單親家庭,他媽媽去世早,孩子變得內向我也有責任,看著他每天呆在家里,我也難受。可論口才,我說不過他;論力氣,我不如他大。無奈之下我只好用了一招“苦肉計”——假裝小腿骨折。我找熟悉的醫(yī)生綁上夾板,在家臥床休息。就這樣,照顧我飲食起居的擔子全部落在了兒子身上。每天早上上學前,他得去菜市場討價還價買菜,下午放學回家后,他要扶著我出門轉悠,遇上街坊鄰居還得說說話……半個月過去,兒子話多了,知道心疼我了,也不再抗拒出門。還好,這種苦肉計我只用了一次。(口述/肖望東,公交司機;兒子/肖軒高中二年級)
我們一家都是“室內少年”
我的孩子君君天生性格內向,個性又很敏感。在家時他還算自在,無拘無束??膳錾峡腿藖碓L,人家客人不拘束他倒先不舒坦了,笑得別扭,也不愛說話,打完招呼就進房間躲著……都說孩子要教育,我鼓勵過甚至逼迫過他??墒遣恍?,孩子就是見不得人,出不了門。后來,我只好隨他去,安慰自己說“天才在兒童時期都有怪癖”……有時他不愿意出門,我和他爸也賭氣不出門,一家三口關在家里生悶氣。唉,真難受啊!
(口述/梅芳,公務員;兒子/趙君,初中二年級)
好奇心把女兒拽了出來
我覺得孩子和成年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很強的好奇心。我家妞妞以前愛抱著電腦玩“泡泡堂”,每天回到家就埋進游戲里不抬頭,別說出門,就連晚飯都要拿到小房間里吃。她爸爸想了一個很好的方法:買回十來只小桑蠶,有意擺放在客廳里喂養(yǎng)。妞妞見了,好奇心大起,興趣立刻從“泡泡堂”轉移到了蠶寶寶身上。趁著她不怎么迷戀游戲了,她爸趕緊把電腦調了出來,就說書房的那個壞了,要她做貢獻。
(口述/王艷玲,家庭主婦;女兒/周雨萱,小學六年級)
動靜兩宜才最好
我孩子今年14歲,也愛獨處,但他不排斥集體活動,周末也聽從我們的安排。如果我們不組織外出活動,家里也沒客人,他就自己打發(fā)時間,在房間里看書、聽歌、上網。他特別喜歡逛論壇,還有自己的博客,是一個情感豐富的少年呢。我覺得孩子這樣挺好的,應該不算“御宅族”,他這是“動靜皆宜”,跟我小時候一個樣!我不想改變孩子,順其自然吧!當然為了健康著想,我也會多帶他出去做做運動,這就夠了。
(口述/胡月,教師;兒子/梅樺,初中一年級)
(整理/林夕)
[戶外直通車]
孩子,讓我陪你到外面的世界來
當孩子們喜歡“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春秋與夏冬”地在家上網、“孵空調”時,如何讓他們從封閉的房間走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來呢?這需要家庭、社會與學校共同合作,其中,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影響最為直接。
家長應該做的——
轉移目標:現在的小孩自主性和叛逆心都很強。因此,家有“室內少年”切勿一味嘮叨。家長可以有目的性地給孩子安排一些活動。比如,讓他們去外婆家送點東西,讓他去商場挑件裝飾品或是讓孩子代自己去交交水費、電費……總之,就是別讓他們太閑。
潛移默化:做家長的也有必要豐富一下自己的業(yè)余生活,別一天到晚只知道做“沙發(fā)土豆”或“砌長城”。說不定,孩子也會像你一樣迷上話劇、跳舞、畫畫而遠離了網絡呢!
激發(fā)斗志:讓他們看看優(yōu)秀的學生如何確立目標而取得好成績的;讓孩子通過努力去得到想要的東西;讓孩子在假期做兼職賺取零花錢……這些能夠在現實生活實現的事,會讓孩子從虛擬世界的滿足感中抽身而出。
自由發(fā)揮:不要過多地替孩子安排放學后的活動。學齡兒童放學后除了做家庭作業(yè)外,還應有由他們自己支配的時間。家長應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讓孩子學會如何安排時間,并獨立作出決定。
學校應該做的——
多進行團隊活動:學校應多舉行一些利于增強團隊精神的集體活動,如拔河、籃球賽、郊游等,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到戶外來。
家長行動:提議學校適當開設一些“親子活動”,比如家長和孩子玩“兩人三足”等。這樣既融洽了彼此的關系,又豐富了孩子的課外生活。
因材施教、培養(yǎng)興趣:不要一味強調成績,可以根據孩子的天性適當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比如,有意讓文靜的孩子參加一些探究奧秘的“玩科學”活動;鼓勵喜歡運動的孩子參加體育比賽;讓有文藝細胞的孩子多參加文藝活動……
家長行動:對孩子的興趣,引導重于指示。比如,孩子說:“電腦游戲就是我的興趣?!蹦憧梢愿嬖V他:“你玩得再好,也不過是玩別人設計的程序?!奔议L平時應注意控制孩子看電視和玩電子游戲機的時間,以此提高戶外活動對孩子的吸引力。
樹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利用課余時間搞出發(fā)明的學生榜樣,會比你給孩子上一百堂教育課更有效。
家長行動:可以提榜樣,但是千萬別拿榜樣壓自己的孩子,免得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明櫟幾時有)
[室內悄悄話]
超級大灰狼:“室內少年”?你以為我愿意呀?我也想像兔子一樣四處竄呢!可你看看窗外,哪有什么活動場地?羽毛球場倒是還有一個,可頂著白花花的太陽狂曬一天后,誰敢去打?我這么小,還不想嘗蒸桑拿的滋味!
螢火蟲晚上放風:誰也不想像只“護窩雞”呆在家里“孵空調”,可沒辦法,爸媽都忙得像陀螺,又對社會上的那些負面報道過敏,唯恐我出去玩被人拐了、騙了……又說外面熱,我從小嬌生慣養(yǎng),害怕我會中暑……苦悶??!現在每天最期盼的,就是晚飯后的放風了!
棉花糖:夏天那么熱,出去當干魚片呀?還不如在家看看書、吹吹空調、開開小灶,沒準上學后有個三五分的長進,以后也好向老爸老媽要價呀!成績才是硬道理!
沙發(fā)土豆:被關了整整一個學期的禁閉,像上了籠套的馬兒,暑假了還能不好好放松放松?電視節(jié)目那么精彩、網絡游戲那么誘人,誰還有心思出門?。繖C會得來不容易,堅決不能虧待它!
我本乖乖女:開學要上高三了,暑假只能在家好好抓一抓學習,沒辦法,同學們都這樣,我再不努力加把勁兒,以后就趕不上人家了!活動不活動的管不了了,只要有個好前程,苦點悶點也無所謂,它好,我才好啊。
(盧盧)
[他國少年事]
美國——積極組織各類夏令營
美國法律規(guī)定,家長不得把12歲以下的兒童獨自留在家中。在假期里,美國每年會由專業(yè)人員全程精心組織上萬個夏令營,主題繁多,無所不包。
日本——創(chuàng)立兒童夢想基金
日本文部科學省創(chuàng)建“兒童夢想基金”,對組織青少年進行體驗社會和接觸自然的團體提供50萬到300萬日元資助。同時,日本還創(chuàng)辦了“學童農園”,讓青少年參加各種農田勞作。
新加坡——與慈善機構合作
新加坡教育部專設了一個“海外姐妹學?;稹?,旨在支持學生參加國外游學。暑期,學校還與慈善機構合作,利用假期開展募集善款、走進社區(qū)、到養(yǎng)老院幫助老人等活動。
加拿大——風雨無阻開展戶外活動
加拿大的學校,每個孩子都擁有一件連體雨衣和一雙雨鞋。不管戶外下再大的雨,只要孩子們穿上雨衣、雨鞋,帶上游戲工具,就可以自在地去草地、沙池、水坑玩。
(心于)
(本文題圖與內容無關,文中未成年人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