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目標之一是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建立良好的智能結構。但在現行教材中,大量存在的是為鞏固新知識而設計的常規(guī)習題。這些習題重視模仿型的機械訓練,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顯然已不能適應課程標準下學生的發(fā)展。如何使常規(guī)習題適應新課改要求、能引起學生積極
思維和創(chuàng)新,關鍵在于教師能否對這些習題進行“二度開發(fā)”,賦常規(guī)習題以新的“生命”。
一、 對常規(guī)習題進行合理地揚棄
新的教學實踐,根植于傳統的數學教學體系,走揚棄之路,在揚棄中孕育,才會有效、可行。一方面,常規(guī)習題中充斥著大量煩瑣的機械練習,阻礙了新課程理念的落實。從這一點說,進行反思和批判,就顯得特別重要。另一方面,常規(guī)習題中也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折射著理性光芒。充分挖掘、合理利用這些內容,是新的教學實踐的基礎。
1. 棄“舊”
這里的舊指的是機械重復、不利于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習題。主要有:(1)機械煩瑣的計算練習題。計算訓練是必要的,但當大量機械的計算練習充斥于課堂,它的價值就走向了負面。(2)過多的模仿型演練題。學什么,就練什么,練習的過程成了技能不斷訓練的過程,技能是熟練了,但思維卻僵化了。(3)虛擬的應用情境。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形式單一,為練而練,虛擬的情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無意義。“減少”是為了“增加”,“棄舊”會騰出更多的時間、空間,用于“揚長”。
2. 揚長
這里的“長”指的是常規(guī)習題中的精華,它有利于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創(chuàng)造。常規(guī)習題中也蘊藏著值得探究之處,教師不應就題論題,為完成任務匆匆而過。而應用創(chuàng)新的眼光,發(fā)現普通習題中蘊涵著的開放因素,于看似無疑處設疑,為學生創(chuàng)設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地探索知識,使練習過程成為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上述的觀念呢?下面就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加以闡述:
(1) 在蘊涵規(guī)律處,引一引。如在學習倒數時,書上有這么一題:
出示題目后,學生很輕松地完成了,至此就這道題目本身的要求看,學生完成了任務。但如果教師引一引:小于1的真分數,你能再寫幾組嗎?大于1的呢?通過觀察你發(fā)現了什么?學生的探索會精彩紛呈。通過探索學生會發(fā)現許多規(guī)律,真分數的倒數都大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假分數的倒數都小于1,分子是1的分數單位的倒數都是不為0的整數,除0以外的整數的倒數都是分數單位......
(2) 在一題多解處,放一放。第十一冊課本中有這樣一道習題:小林家養(yǎng)了28只雞,公雞和母雞只數的比是2比5,公雞和母雞各多少只?審題后,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看到題中條件:“公雞和母雞的只數比是2比5”,你想到了什么?根據學生的交流,把數據整理成表,呈現有序的條件發(fā)散。根據上表,學生不難運用歸一、分數、倍比等不同的解法。
放一放,打通了知識間的塊狀關節(jié),促進了學生思維的輻射、知識的重組。學生不僅真正理解了這類題的結果特征,而且提高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必要的常規(guī)題,練一練。如鞏固新知識的變式性習題——針對學生中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又助于深刻理解和鞏固新知;對比性習題——幫助認識新知識與相關知識的區(qū)別和聯系,提高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能力。又如,單元復習和總復習時的歸納性習題——將學生所學知識按邏輯聯系,縱向銜接,橫向貫通,把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 給常規(guī)習題注入活力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fā)現實際問題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數學信息,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傳統的練習所達不到的。因為課本中的習題大都是封閉題,條件和問題都已框定,題目的結果特征和解題的方法都是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與生活的聯系也很欠缺。因此,可結合那些比較貼近生活實際或生產實踐的材料,合理改造常規(guī)習題,解決常規(guī)習題的不足。
1. 變單一為綜合
(1) 與生活實際聯一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同時,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看待、分析、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知識的價值。
(2) 與各科知識聯一聯。在注重個性發(fā)展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今天,把習題與各科知識聯一聯,不失為改造習題的好方法。
如:一個圓的直徑是20厘米,這個圓的周長是多少厘米?教師將之改為:地球在一個近似圓形的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行。已知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約1.5億千米,那么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年,公轉運行了大約多少千米?如此將數學與社會常識相聯系。
2. 變封閉為開放
開放性習題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打破思維定式,尋找非常規(guī)的解題途徑,又由于其靈活、開放、求異的特色,富有挑戰(zhàn)意味,更能激起兒童的好奇心與好勝心。因此,可將常規(guī)習題稍作變化,使之成為開放題。
(1) 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底角是48,求它另兩個角的度數。改為:等腰三角形的一個角是48求它另兩個角的度數。
(2) 畫一個圓,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改為:給你一個圓,請找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以上兩題的角度由單向變?yōu)槎嘞颉?/p>
(3) 一輛汽車從甲城開往乙城需10小時,另一輛汽車從一城開到甲城需8小時,現在兩輛汽車同時從甲乙兩城相對開出,經過幾小時可以相遇?改為:甲乙兩城相距40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城開到一城需10小時,另一輛汽車從乙城開到甲城需8小時,現在兩輛汽車同時從甲乙兩城相對開出,經過幾小時可以相遇?
以上兩題的思路由窄變寬。
(5) 某廠二月份用水1620噸,比一月份多用水8%,一月份用水多少噸?改為:某廠二月份用水1620噸,_______一月份用水多少噸?
以上兩題條件、問題由指定變靈活。
就地取材,適當變化,就能變單一為綜合,變封閉為開放。通過練習,既能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廣闊的思維空間,發(fā)展他們的智能。
總之,盡管現行教材中的常規(guī)習題暫時落伍于新課程標準的步伐,但是,只要我們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當做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努力探索,大膽實踐,一定會使常規(guī)習題這棵“老樹”煥發(fā)出新的生命活力。一定會助學生的知識成長,助學生生命的成長,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