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年來語文高考的實際情況看,試題中出現(xiàn)的成語除個別的(如“美輪美奐”、“不孚眾望”等)較為生僻外,絕大部分是在報紙雜志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且容易用錯的成語。所以,我們在進行成語復習時,不能見難就鉆;應當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見而易錯的成語。如果我們能夠注意從剖析成語的特點入手,仔細辨析成語的音形義,熟悉成語運用的錯誤類型,并加強練習,勤于積累,就可以收到較好的復習效果。
—、注意剖析成語的特點
一般說來,成語具有古語性、凝固性、完整性等特點。
1.語法功能的古語性。成語中保留了古漢語的語法特點。A.賓語前置,如“惟命是從”、“馬首是瞻”;B.詞類活用,如“衣錦還鄉(xiāng)”(名詞動用)、“披堅執(zhí)銳”(形容詞用作名詞)、“禍國殃民”(使動)、“不恥下問”(意動)、“虎踞龍盤”(名詞作狀語);C.狀語后置,如“嗤之以鼻”、“重于泰山”;D.成分省略,如“逍遙法外”、“盲人瞎馬”。
2.結(jié)構(gòu)的凝固性。成語在一般情況下不能改變結(jié)構(gòu)、變更詞序或者抽取和增減其中的成分。如“任重道遠”不能變更為“道遠任重”、“任重又道遠”。個別音節(jié)在一定范圍內(nèi)可以變換次序或是換成別的音節(jié)。但如果由于變動結(jié)構(gòu)而改變了原意,那就是另一個成語了。如“小題大做”與“大題小作”這兩個成語,前者比喻把小事當做大事來處理,后者則比喻把大問題當做小事情來處理。兩個成語的意思完全不同。
3.意義的完整性。成語的各個組成部分合起來表示一個統(tǒng)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開來。如“義無返顧”中,“義”是指應該做的事,正義的事;“反顧”指回頭看。把“義”、“無”、“反顧”連起來理解為:做正義的事,勇往直前,絕不猶豫回顧,亦即指為正義而勇往直前,絕不回頭。
二、注意辨析成語的音形義
學習成語主要是運用。運用成語應該注意下列問題:
1.注意讀音。如“人才濟濟”、“乳臭未干”、“圖窮匕見”、“虛與委蛇”、“大腹便便”、“如法炮制”,加點的字很容易讀錯。
2.注意字形。如“相形見絀”、“病入膏肓”、“草菅人命”、“滄海一粟”、“鋒芒畢露”,加點的字很容易寫錯。
3.弄清成語的字面義、引申義和比喻義。字面義是成語的基礎,引申義和比喻義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產(chǎn)生的。有的成語可以望文生義,如“力不從心”、“事與愿違”。有的成語意思不止于字面意義,還應深入一步。如“粗茶淡飯”,字面義是“簡單的、不講究的飲食”。但僅這樣理解還很不夠,它還有“指簡樸、清苦的生活”的意思?!叭~公好龍”僅僅解釋字面意義是不行的,它比喻有的人口頭說愛好,其實并非真愛好。
三、注意熟悉成語運用的錯誤類型
成語運用中的常見錯誤主要有以下七種類型:
1.望文生義
高考命題者常常選一些不常見、易望文生義的成語設題,如:
例①:成都五牛隊俱樂部一二三線球隊請的主教練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國人,其雄厚財力令其他甲B球隊望其項背。(1998年高考題)
“望其項背”意思是“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脊背”,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這里誤解了詞義,使用不恰當。可以改為“望塵莫及”。很多時候,成語的意思與它字面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會出錯。高考考過的類似的成語還有:“應接不暇”、“琳瑯滿目”、“目不暇接”、“美不勝收”、“聳人聽聞”、“駭人聽聞”、“萬人空巷”、“炙手可熱”、“首當其沖”等。
2.張冠李戴
有些成語只適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題者常常故意偷梁換柱、張冠李戴,把使用的對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錯。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適用對象,特定的“方向性”,就會出現(xiàn)毛病。如:
例②:求學期間,他春風得意,事事順心。沒料到踏入社會后,幾樁生意下來,就被騙得血本無歸,于是他總是感嘆遇人不淑,命途多舛。(2007年浙江高考題)
“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個品質(zhì)不好的丈夫,這里使用明顯不合適。高考考過的類似的成語還有:“美輪美奐”、“汗牛充棟”、“左右逢源”、“車水馬龍”、“蔚為大觀”、“蓬蓽生輝”。
3.忽視語境
具體的語境往往有區(qū)別語義的功能,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忽視語境,否則就會用詞不當。成語有一定的使用范圍,有些成語的誤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圍的大小。而命題者設置干擾項時常常故意忽視語境,不分范圍,造成錯誤判斷。如:
例③:只要你設身處地到抗洪搶險第一線去,你就不能不為我們子弟兵那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所感動。
“設身處地”的意思是“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語境是要“到抗洪搶險第一線去”,不是設想,因而此處不能用“設身處地”,只能用“身臨其境”才妥當。
4.不合邏輯
一個詞語依據(jù)的某種語法關(guān)系,往往有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脫離這種搭配,則容易出錯。有些成語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規(guī)則,比如說修飾語與中心詞不搭配,動詞與賓語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帶賓語等等。還有些成語從意義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沒有錯誤,這時不妨從邏輯事理的角度來檢查一下。成語誤用的“不合邏輯”主要表現(xiàn)是自相矛盾。如:
例④:那是一張兩人的合影,左邊是一位英俊的解放軍戰(zhàn)士,右邊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學子。(1997年高考題)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釋“莘莘”為“形容眾多”。可見“莘莘學子”就是“眾多的學子”。既然是“眾多的學子”何言“一個”?刪去“莘莘”,意思就通順了。高考考過的類似的成語還有:“安步當車”(2001年高考題)。
5.褒貶混淆
成語的感情色彩分為褒義成語、貶義成語和中性成語。如“無微不至”與“無所不至”,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卻截然不同。因此,我們在運用時,要因目的、場合、對象的不同而異,用于贊揚、夸獎的使用褒義成語,用于貶斥、批評的使用貶義成語。否則,成語運用就不恰當了。命題者卻故意貶詞褒用,或褒詞貶用。如:
例⑤:工會準備組織職工去九寨溝旅游,大家興致勃勃,小張更是推波助瀾,積極鼓動年輕人搞生態(tài)自助游。(2007年江蘇高考題)
“推波助瀾”比喻從旁鼓動、助長事物(多指壞的事物)的聲勢和發(fā)展,擴大影響。這個成語混淆情感,褒貶不分。高考考過的這樣的成語還有:“無所不為”(1995年高考題)、“處心積慮”(1998年高考題)、“殫精竭慮”(1999年高考題)、“蠢蠢欲動”(2000年春季高考題)、“雨后春筍”、“有口皆碑”(2004年高考題)等。
6.語義重復
這種類型主要表現(xiàn)在句子中已含有該成語的部分意思的詞語,而命題者卻還運用包含這個意思的成語,從而造成整個句子句意重復。如:
例⑥:看到他這種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國記者忍俊不禁撲哧一聲笑起來。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撲哧一聲笑起來”與“忍俊”的意思一樣,因而造成重復。刪去“撲哧一聲笑起來”,句子才簡明。
7.不知本義
不少成語的詞義后來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義偶爾還會出現(xiàn),當一個成語重新回到本義時,我們不能輕易認為它用錯了。
例⑦:為紀念中國話劇百年誕辰,話劇界一些前輩粉墨登場,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經(jīng)典劇目。(2007年安徽高考題)
“粉墨登場”,本義是指裝扮好了,登場演戲。今多用于貶義,比喻壞人登上了政治舞臺。例句中用其本義,演員妝扮后進行表演,是個中性詞。類似的成語高考考過的還有“燈紅酒綠”(1992年高考題)、“想入非非”(1995年高考題),“淋漓盡致”(2000年高考題)、“指手畫腳”、“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高考題)、光怪陸離(2002年高考題)等。
(作者單位:肥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