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高中《語文》收入了蘇軾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赤壁賦》,其中教材是這樣注釋“漁樵于江渚之上”的:“在江邊打魚砍柴。渚,江邊?!惫P者認為,此注值得商榷。因為此注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釋“渚”為“江邊”不妥,二是將整句翻譯為“在江邊打魚砍柴”不當。
如果按教材的注釋,從字面上看好像沒有什么問題,但認真推敲便發(fā)覺甚為不妥。首先,“漁樵于江渚之上”顯然是一個介賓短語后置句式,倘若將“江渚”籠統(tǒng)地概述為“江邊”,那“于……之上”(即“在……上”)”這一介賓短語中的“上”又將體現(xiàn)在何處?
其次,如果說在江邊打魚還勉強說得通的話,那在江邊砍柴便極不合情理。試想,樵夫們通常都是前往山中砍柴的,蓋因山中有林,焉有跑到江邊去砍柴之理,莫非長江邊上長著大片茂密的樹木可供伐用?
因此,“漁樵于江渚之上”一句顯然不能簡單理解為“在江邊打魚砍柴”,此句實則運用了合敘的修辭格?!昂蠑ⅰ币步小安⑻帷?、“提承”、“并提分承”等,是一種兩個以上的文句交織錯綜,在形式上合在一起,但意義上卻各有所指的辭格?!昂蠑ⅰ本哂胁⑵饋硖?、合起來敘的特點,在理解時要從文意入手,分別找出同句中有關的詞或詞組之間的相互搭配關系。合敘可分為單句式合敘和復句式合敘(也稱對句),在中學古詩文中被大量運用。此僅略舉數(shù)例如下:
①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水經(jīng)注》)
③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⑤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例①“侍中”應分別指郭攸之和費祎,“侍郎”指的是董允。可是因為有的人不了解古漢語的合敘,以致有的注本仍對此不得解。例②“亭午”(即正午)與“曦”相對應,“夜分”(即半夜)與“月”相對應。例③“兵”與“利”相應,“革”與“堅”相應。例④前面是把“作奸犯科者”和“為忠善者”合并在一塊敘述,與之相承搭配的后面的“刑”和“賞”合并在一塊敘述。在理解它時應該分開來敘述:“作奸犯科者”論其“刑”,“為忠善者”論其“賞”。例⑤中的前四句其實應作“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來理解。而整個句群應當譯作:“不懂句讀,有人向老師學習,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人卻不向老師請教。這是小的方面學習,而大的方面遺棄?!?(筆者按:由江夏先生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評點譯釋》把它譯為:“句讀不曉得,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贝俗g也為不明合敘格之誤)
以上所舉五例前兩例為單句式合敘,后三例為復句式合敘。合敘是古代一種廣義的修辭手法。近代語言學家楊樹達先生曾指出:“分敘則文繁,合則簡?!笨梢姡蠑⒏裨诠旁娢闹械氖褂?,往往有結構緊湊、儉省洗煉,聚分離合、變化錯綜,格式工整、對偶和諧等修辭效果,所以很長時間出現(xiàn)在古代文人的創(chuàng)作之中。例如《出師表》是一篇僅六七百字的短文,但合敘格的出現(xiàn)竟有四處之多。同時由于它與互文兩種修辭手法在文言文中交互運用得較多,故而這種修辭手法應該和“互文”放在一起學習。“互文”就是分開來寫,合起來理解;“合敘”則是合起來寫,分開來理解。例如緊接著“漁樵于江渚之上”的下句“侶魚蝦而友麋鹿”便是一個互文句,意為“把魚蝦麋鹿當作伙伴朋友”。又比如前文中的“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和后文中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則又分別是蘇軾靈活運用互文和合敘這兩種修辭格的又一很好例子。這兩種修辭格的運用都可以使文句富于變化,避免呆板,還可以形成排比句式,使行文更有氣勢。
明白了古代合敘修辭格的特點,我們就不難理解“漁樵于江渚之上”了,原來此句只不過是蘇軾對“漁于江上,樵于渚上”的合敘而已。故此我們應當這樣譯注此句:“在江中打魚,在(江中的)小洲上砍柴。渚,小洲?!贝俗g注一則落實了“于……之上”這個介賓短語結構的對應翻譯問題,二則從合敘修辭格的角度可以準確地理解古人行文習慣、創(chuàng)作風格方面等問題。
或許有論者會問,為何要訓“渚”為“小洲”呢?原來“渚”與“陼”是同源字,兩字音同義亦同,古書常通用?!颁尽钡谋玖x是小洲,即水中的小塊陸地。《爾雅·釋水》云:“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薄对娊?jīng)·召南》中的“江有渚”句(毛亨傳曰:“渚,小洲也?!保┖投鸥Α兜歉摺吩姟颁厩迳嘲坐B飛回”句中的“渚”均是此義?!颁尽焙笥忠隇樗?。如屈原《九歌·湘君》:“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jié)兮北渚。”王逸注:“渚,水涯也。”水涯就是水邊之義。但正如上文所述,此處如訓作“水邊”,那在長江邊砍柴明顯有悖常理,惟一可作解釋的是在江中的小洲上砍柴。因為長江沿途分布為數(shù)不少大小不一的小洲(類似于通常所說的小島),洲上因氣候適宜、泥土肥沃而長滿眾多包括參天大樹在內的綠色植物,風景秀麗,既可滿足人們(樵夫或隱士)伐木謀生之需,又可供人們登臨游玩觀賞之用。如再聯(lián)系《赤壁賦》全文可知,東坡先生雖仕途屢屢失意,但卻“不以謫為患”,曠達樂觀,希望能過著“漁樵江渚,侶友魚蝦麋鹿”這樣簡單閑適的理想生活。這也是不宜將“江渚”含混籠統(tǒng)地注釋為“江邊”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趣的是,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對“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一句的參考譯文是:“何況我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边@也明顯有別于教材,同樣是采用了合敘的譯法。這一譯法無疑是正確的。筆者于此建議,新教材在再版修訂時是否可以參考一下拙見呢。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qū)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