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日偶讀語文版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文,發(fā)現(xiàn)平素熟知的“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句中的“乞之”竟然被改為“丐之”。這使筆者大惑不解。究竟是“乞之”還是“丐之”?這引起了筆者探究的興趣。就此問題,追本溯源了一番。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九年義務(wù)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xué)教科書第二冊《傷仲永》一文中,此句為:“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睍伦⑨尀椋骸捌颍笕 R馑际腔ㄥX求仲永題詩。” “選自中華書局1959年版《臨川先生文集》”。
在語文出版社2003年3月第2版,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傷仲永》一文中,此句為:“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丐之?!睍伦⑨尀椋骸柏ぃ?,索取,這里的意思是‘花錢請(仲永題詩)’?!薄斑x自《臨川先生文集》”。
比較兩者,“乞”和“丐”在兩個版本中意思相近,而字形卻大相徑庭,且都選自《臨川先生文集》。難道《臨川先生文集》有多個版本?這對于才疏學(xué)淺的筆者來說可從未聽聞過。筆者只知道王荊公《臨川集》有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和南宋杭州本《臨川先生文集》。沒辦法,筆者只好求教于字詞典。終于在馮蒸主編,人民日報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的《古漢語詞典》第559頁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該詞典中為:“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乞,①qǐ求,討。②qì給予。本處‘乞’取第①義。”即使如此,可問題還是沒能解決,不能憑此就否定“丐之”。筆者也只能從僅有的資料中對“乞”、“丐”進行具體的比較。
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9月第1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乞①qǐ求,討?!蹲髠鳌る[公四年》:‘宋公使來~師。’特討飯。《史記·豫讓傳》:‘行~于市’。 ②qì給。李白《少年行》:‘好鞍好馬~與人’。丐gài①乞求;②乞丐;③施予,給予?!?/p>
在修訂版《詞源》中:“乞⒈qǐ①向人求討;②貧窮;③姓。⒉qì④給與?!薄柏ài①乞求;②乞丐;③給予?!?/p>
在商務(wù)印書館2004年第10版的《新華字典》中:“乞qì,乞求,向人討,要,求?!薄柏ài①乞求;②乞丐,討飯的人;③給予。”
從以上所查字典辭書來看,可以說兩者相差無幾,“乞”和“丐”都有“求”的意思,因此也還是不能說明“乞之”為何改為“丐之”。
最后,筆者只好從句子本身來找答案?!捌颉被颉柏ぁ钡囊馑际恰扒蟆保扒蟆笔恰捌颉被颉柏ぁ钡某S昧x。而人們似乎忘記了“乞”和“丐”還有另一罕用義“給予”。在《傷仲永》一文中,“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丐之)”的意思是: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父親(帶他)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他作詩。結(jié)合課文可知,仲永當(dāng)時尚幼,以其聰穎過人,人爭寵之?;蛞藻X幣相贈,以此來誘使仲永作詩。因此,邑人的做法,無非是類似于兒戲之舉。若謂邑人向一小兒求討,悖于常理。且下文“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更明見其是仲永父子主動登門求賞,而非邑人日趨仲永門下求討題詩。因此,課文“乞”或“丐”的注釋就應(yīng)為“給予”。根據(jù)規(guī)范一點的《新華字典》,“乞”和“丐”只有“丐”才有“給予”之義。這或許就是“乞之”為何為“丐之”的緣故吧!
以上只是筆者作的一點粗淺推測。究竟應(yīng)該是“乞之”還是“丐之”,“求取”還是“給予”,在下只能以此小文請教于大方之家,還望見到此文的專家學(xué)者指正為謝!
(作者單位:湄潭縣高臺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