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熱情
師:長江三峽、云南石林、吉林霧凇、桂林山水,被稱為我國四大自然景觀。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吉林的松花江畔,欣賞那奇特的自然景觀——霧凇。(板書課題:霧凇)
二、交流展示,反饋自學情況
1.課前,老師已經(jīng)讓同學們查詢了有關(guān)資料,課始即讓學生交流吉林霧凇的有關(guān)情況,共享勞動成果。
2.檢查朗讀情況。
(1)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知同學們在預習的時候?qū)⒄n文讀了幾遍?
(此舉意在激發(fā)學生初讀課文的欲望。)
(2)指名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聽讀同學隨機對是否讀準生字新詞進行評點。
(把課文讀通、讀順,掃除生字詞的障礙,不煮夾生飯,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知語言情境的基礎)
(3)隨機出示長句:
A: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里的水從發(fā)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
B:這蒸騰的霧氣,……
C: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
(指導學生讀好長句,是在讀準生字新詞基礎上的提高訓練,使朗讀的指導面向全體學生,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讀通課文)
三、范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
學生思考: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霧凇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
(強化剛獲得的認知,總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師范讀課文。
2.交流: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
(教師隨機板書關(guān)鍵詞:美 形成)
四、圖文并茂,體會霧凇美麗
1.課件出示霧凇美景圖,感受霧凇的美。
(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推出的霧凇美景圖使學生深受吸引,動景、靜景的交替,遠景、近景的變換,使學生被霧凇這奇特的景觀所感染。)
2.同學們可以用哪些詞語描述你所看到的霧凇美景?
預設:
生:潔白晶瑩 美麗動人 銀光閃爍 千姿百態(tài) 瓊枝玉樹……
(學生的思維從這跳出了課文的局限,語文的學習就是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
3.請同學們自讀第一、三自然段,看看課文是怎么描述的,畫出文中描寫霧凇美景的詞語。
4.學生交流,隨機重點理解“晶瑩”、“千姿百態(tài)”。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先后順序,隨學生交流情況而定)
(1)理解“晶瑩”。
A:隨機板書:晶瑩
B:你可以用其他的詞來換一換這個詞嗎?(降低學生詞語理解的難度)
C:日常生活中,你見到的晶瑩的景和物還有哪些?
預設:
生:晶瑩的鉆石、晶瑩的玻璃、晶瑩的淚珠……
D:課件再次出示一幅霧凇圖。
師:看,這就是晶瑩的霧凇。
(2)理解“千姿百態(tài)”。
A:“千姿百態(tài)”是什么意思?
B:發(fā)揮想象,補充句子。
出示:這千姿百態(tài)的霧凇,有的像_____,有的像____,有的像______……
(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的思維在想象中迸發(fā)出火花,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此環(huán)節(jié)也成為本課的最亮點)
5.理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1)出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師:霧凇的美,美在它的顏色,美在它的光澤,美在它的形態(tài)。觀賞霧凇的人們發(fā)出了這樣的贊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是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詩句。(隨機出示古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指名學生讀古詩。
師問:詩句中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雪花)
(3)請大家回到課文,將這句詩靜心地念三遍。
你覺得它妙嗎?覺得它有一點點妙的請站起來。
再讀兩遍,覺得它很妙的也請站起來。
(4)指名回答,你覺得它妙在何處?有相同觀點的同學請坐下。
(以學生感性的思維代替教師籠統(tǒng)的講解,使學生對雪之多,雪之白,雪之美有了一個整體的了解,更能讓學生體會古詩涵蓋內(nèi)容的寬泛以及語言的凝練)
(5)齊讀這句話。
6.感情朗讀一、三兩個自然段。
(1)導語:霧凇的美景,在同學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我們能不能通過朗讀將我們的所思、所感、所悟表現(xiàn)出來呢?
學生自練。
(2)指名讀,學生評價。
(用學生的互評代替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使學生在同伴的朗讀、評價中獲得朗讀的技巧、方法,從而使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由開課初的讀通到開課中的讀懂,直到這一步讀好,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
(3)在美妙的音樂聲中齊讀這段文字。
(學生的感情再一次得到升華,因為有對語言的深刻理解,學生的朗讀情趣高,課堂的情感升華到沸點)
五、學生小結(jié),回饋學習效果
(不以教師的陳述代替學生的思維,時刻注意給學生提供說的時間和空間)
反思
這是本人執(zhí)教的一節(jié)校級公開課,反思這節(jié)課,覺得它的成功之處有:
1.疏密合理的課時劃分。從整體感知,到初讀檢查,到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既不顯吃力,也不顯松弛。
2.突出重點的教學安排。課文的重點有兩點:第一,霧凇的美;第二,霧凇的形成。本節(jié)課重點解決和落實霧凇的美的問題。這么美的霧凇是怎么形成的?帶著這個問題走進第二課時的學習,學生自然會學得有味,從而使第一課時、第二課時的教學一脈相承。
3.突破難點的教學手段。本課的難點是:對霧凇美景的感知與熱愛。蘇北的孩子從沒見過霧凇景象,怎樣建構(gòu)學生對霧凇的認知影像,使學生從認知的無到有,從認知的有到感性的趣,從感性的趣到表達的欲,霧凇美景的課件展示,是打開這一問題鏈的鑰匙。課件的展示,同時為很好地理解“晶瑩”、“千姿百態(tài)”、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詞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使學生從文字的表面走進了文字的內(nèi)涵。
4.彰顯主體的教學訓練。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思維和語言都處于積極的興奮狀態(tài)中,學生在課堂上說得充分,讀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