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叫板”一詞成為備受報刊網絡青睞的對象,不僅在文章里大量出現(xiàn),標題中也常常使用。例如:
1.前蘇聯(lián)是惟一一個敢和美國叫板的超級大國。(《中國青年報》2006.5.4)
2.蔡駿新作《蝴蝶公墓》叫板斯蒂芬·金。(《北京娛樂信報》2007.1.15)
這里的“叫板”是什么意思?其起源又在哪里?翻閱相關資料,筆者發(fā)現(xiàn):原來“叫板”是戲曲演唱時的一種獨有的傳統(tǒng)程式,指演員用一種規(guī)定的叫法向司鼓示意所唱的板式,隨即按需起板式接唱或起動作銅器。“板”指代鑼鼓點?!敖邪濉背私衅鸢迨降囊饬x外,又有戲劇和音樂上的意義,從而用來達到一定的戲劇效果。它又可分為“虛字叫板”和“有字叫板”。“虛字叫板”指用虛字并加重語氣來拖長腔音以達到所需的板式;“有字叫板”則是指用一定規(guī)范的較強旋律演唱并加入詞字來達到所需的板式。
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詞匯作為語言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其意義也在悄然發(fā)生改變?!敖邪濉币辉~由一個專指戲劇程式的詞匯漸漸走入到人們的視野中。請看如下幾例:
3.民營書店叫板新華書店,書市孕育資本風暴。(《新聞晨報》2002.8.17)
4.上海交通大學一女教師開博客叫板“芙蓉”。(《上海青年報》2005.8.3)
5.服務錄音錄像發(fā)到網上,消費者使新招叫板商家。(《新民晚報》2006.10.16)
6.趙本山和央視叫板,可能無緣2007春晚。(《王國網》2006.12.31)
7.麥迪弧頂射箭砍翻老東家,魔術命中率低難叫板火箭。(《北京青年報》2007.2.26)
以上五例中,“叫板”均為動詞,意義明顯與其起源有較大區(qū)別。查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6月版)有兩個義項:(1)戲曲中把道白的最后一句節(jié)奏化,以便引入到下面的唱腔上去。用動作規(guī)定的下面唱段的節(jié)奏也叫叫板。(2)對別人進行挑釁或挑戰(zhàn)。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外語教研社、語文出版社,2005年7月版)“叫板”也有“叫陣,挑釁”一義項。如:你敢跟我叫板,我奉陪到底。兩種釋義詞性均是動詞,從感情色彩上說是中性詞。以上所舉例子“叫板”均取第二個義項。
事實上,“叫板”是個土生土長的詞匯,原先流傳于京津一帶。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其由廣泛的口語化趨向口語與書面語的流行,不過變化后的意義單一,較易掌握。其使用的范圍擴大,又是建立在對原義的引申與發(fā)展的基礎上的,從詞義上看,“叫板”有喊叫的意味,而且是有所示意。久而久之,原來的喊叫里面便加入了挑戰(zhàn)的意思,造就了詞的新義。同時,“叫板”一詞由專業(yè)術語衍化而來,而對專業(yè)詞匯進行引進和吸收,擴大豐富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詞匯寶庫,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符合語言不斷發(fā)展的趨勢。
總之,“叫板”一詞的使用已較為普遍,并有壓倒“挑戰(zhàn)”、“叫陣”、“挑釁”等常用詞語的勢頭。這除了迎合了人們趨新立異的心理之外,還應該歸功于網絡媒體的飛速發(fā)展。
(作者單位:淮南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