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5日的《德育報》“國旗下的講話”欄目刊載了我的一篇短文《植樹更要護(hù)樹》。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有人做過實驗,當(dāng)人們要鋸掉一棵樹時,這棵樹的溫度會升高,還會分泌出一種液體;而當(dāng)一個人伏在這棵樹上保護(hù)它時,樹的溫度又變得正常了。無獨有偶,在澳大利亞,有一個人撫摸黃瓜,對它說話,給它放音樂,黃瓜竟長到兩米多長。
在此我先感謝《德育報》給了我這個“講話”的機(jī)會,不過,出于治學(xué)的目的,我不得不申明一點,上文中“無獨有偶”一詞是編輯同志添加的,鄙人的原作只是分段列舉了兩個愛綠、護(hù)綠的小故事,并沒有用上“無獨有偶”。之所以要申明,是因為我總覺得“無獨有偶”用在文中有點別扭——它多半是個貶義詞吧?
查幾部權(quán)威的工具書看看?!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 2002年版)對“無獨有偶”的解釋為:“雖然罕見,但是不只一個,還有一個可以成對兒(多用于貶義)?!薄掇o?!罚ㄉ虾^o書出版社 1979年版)的釋義為:“謂本是不應(yīng)有的事,偏有類似的出現(xiàn),作為它的配對。多用于貶義?!薄稘h大成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7年精編本)則解釋為:“①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xiàn),配成一對兒。多用于貶義。②表示僅有的兩個?!?/p>
不難看出,以上幾種解釋大同小異,且都注明“多用于貶義”。這就是說難得配對出現(xiàn)的兩件事都算不上什么好事或非我等希望發(fā)生的事,才好用上“無獨有偶”。那么,拙作中兩件愛綠、護(hù)綠的好事之間怎么能用“多用于貶義”的“無獨有偶”呢?難怪我看著有點別扭。
問題似乎解決了,但還需要指出幾點:
(一)我也查了其他幾部較知名的辭書,如《中國成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華成語大詞典》(延邊人民出版社)、《漢語成語詞典》(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青海人民出版社)等。這幾部辭書在解釋“無獨有偶”時并未注明“多用于貶義”。我想這也許是“無獨有偶”感情色彩誤用的原因之一吧。其實,這幾部辭書雖然未注明“多用于貶義”,但從它們的舉例中還是不難看出貶義的色彩的。這幾部辭書都援引了郭沫若《驢豬鹿馬》中的句子:“這位東晉皇帝所鬧的笑話,和西晉惠帝問蝦蟆的叫聲是為公還是為私,真真是無獨有偶。”一國之尊的皇帝鬧了這樣的笑話,還沒有貶義嗎?
(二)以上《中國成語大詞典》等幾部辭書都指出“無獨有偶”的出處是清·壯者《掃迷帚》第一三回:“聞簡某系蜀人,而此女亦是蜀人,可謂無獨有偶。”有人據(jù)此會說“無獨有偶”本來就是個中性詞么!這話說得沒錯,但還不完整,我們應(yīng)該說:“無獨有偶”本來是個中性詞,可在后來使用的過程中漸漸具有了貶義。諸如“彈冠相慶”、“頂禮膜拜”、“長篇累牘”、“半斤八兩”、“大放厥詞”等,在使用最初都只是中性詞,可后來卻都帶上了貶義的色彩。并且,上述幾個成語在《漢大成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精編本)等辭書中并沒有“多用于貶義”之類的注腳,只是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了類似“多用于貶義”的補(bǔ)注。由此可見,《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幾部權(quán)威的工具書注明“無獨有偶”“多用于貶義”正是著眼于它感情色彩的發(fā)展演變而作出的正確的補(bǔ)注。
(三)“多用于貶義”中“多”怎么理解?筆者認(rèn)為,“多”就是讓我們對“無獨有偶”要慎用、少用于中性或褒義的語境,除非是特定的語境和特殊的用法。如上述“頂禮膜拜”一詞,在鄒容的《革命軍》中就有非貶義的用例:“為除禍害而求幸福,則是為文明之革命。此吾同胞所當(dāng)頂禮膜拜者也。”我想,作者之所以這樣用,可能是出于對革命者無比崇敬的考量,當(dāng)屬于夸張的范疇。其他如幽默、諷刺的語境,也常會遇到這類情況。但我們絕不能據(jù)此說某某詞就是中性詞或褒義詞。
(作者單位:定遠(yuǎn)縣第二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