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前段時間,數(shù)家知名報刊忽然圍繞著教師的稱謂問題,曾刊發(fā)了一系列文章。其結(jié)果是,“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紅燭精神”,這些與教師相關(guān)的美麗稱呼受到了質(zhì)疑與否定。因為,依照作者的觀點:園丁修枝剪葉、矯曲求直,工程師操作機械、只追求產(chǎn)品的模式統(tǒng)一,若老師成為“園丁”,“工程師”,勢必要去抹殺學生的個性,并最終影響到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而“紅燭”只會燃燒而不懂得汲取,如果鼓勵教師發(fā)揚“紅燭精神”,必然會慫恿他們故步自封,不注意及時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從而難以適應(yīng)時代的需要。
這些文章,大都擺在了報刊的顯要位置,很可以想見編者對他們的重視。但是,當我們從這些驚世駭聞的觀點中醒過神來,卻不難發(fā)現(xiàn):將老師比作“園丁”、“工程師”或譽為“紅燭”,緣是對他們敬業(yè)獻身精神和傳道授業(yè)、教書育人神圣使命的形象地肯定和稱頌;這其間,應(yīng)該并無不妥,也不必想到太多。否則,“心想”“馬路”這些說法,是不是也有必要正名為“腦想”甚或更準確的“大腦想”“大腦皮層想”,或者只能稱其為“公路”“柏油路”了呢?
有時,我真弄不明白,為什么任你多么好的一件事,卻偏偏會有人非要編排出這樣多的“不是”;而且,也偏偏有人在欣賞、在推波助瀾?如果,雞蛋里挑骨頭也叫做學問,也值得大驚小怪,那么,當個“學者”“專家”豈非比大隊書記脫貧、局長成為百萬富翁容易多了?但是,現(xiàn)在,卻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人染上了這種“孤僻之癮”,仿佛誰會雞蛋里挑骨頭,誰就有學問、有真知灼見,誰就有人捧,誰就能捧成人。十年磨一劍的人越來越少,一夜之間蹦出來的大師卻越來越多。雞蛋里挑骨頭,儼然已經(jīng)成了學術(shù)界的SARS病毒,正在踐踏著嚴謹扎實的學風、侵蝕著學術(shù)研究的神圣和尊嚴。
或許,老師怎么稱呼原無關(guān)緊要,但是,當劉三姐的善良、睿智被有意篡改,當岳飛的忠誠、勇毅被大力貶斥,我們是否還能無動于衷?夠了!世上哪種人最無聊、最多余,答案或許并不唯一,因為原本“答案是豐富多采的”。但是,雞蛋里挑骨頭的人,卻絕對應(yīng)該算上一個。——雞蛋里絕對沒有骨頭,雞蛋里挑骨頭,不止是吃多了撐的,還會把蛋黃蛋白攪亂、把清平世界攪渾;在雞屁股底下也絕對找不到“大師”、“巨人”,誰再雞蛋里挑骨頭,我們就用臭雞蛋堵死誰的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