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急性腦梗死病人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CD+4/CD+8的臨床意義。方法 應用流式細胞儀測定30例發(fā)病72h內急性腦梗死病人健康體檢者正常(對照組)血清中CD+4,CD+8,CD+4/CD+8水平,并根據神經功能缺損標準將腦梗死組分為輕、中、重3型,分析CD+4,CD+8,CD+4/CD+8與腦梗死輕重的關系。結果 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急性腦梗死組中度、重度病人CD+3,CD+4,CD+4/CD+8顯著降低,CD+8顯著升高,而輕型腦梗死組變化不明顯。結論 急性腦梗死后病人免疫功能發(fā)生紊亂,并與其病情輕重有關,中度、重度腦梗死急性期病人存在顯著的細胞免疫功能低下。
關鍵詞:腦梗死;CD+4;CD+8;CD+4/CD+8
中圖分類號:R743.1 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1007)12-1198-03
腦卒中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我國腦卒中每年新發(fā)病例約150萬人,其中80%是缺血性腦卒中。眾多醫(yī)學工作者在其病因、病理、預后及治療等方面做著不懈的努力。自從免疫一神經一內分泌網絡假說提出以來,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tǒng)之間的研究為探討多種疾病過程、發(fā)病機制及治療途徑提供了新的線索,成為重要的熱點之一。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急性腦梗死組病人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64.47±10.37)歲,診斷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經頭顱C了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證實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并排除感染、腫瘤和免疫異常性疾病等。另設正常對照組30名,男16名,女14名,年齡(65.35±7.64)歲,均為我院門診體檢者,除外心腦血管病(包括無癥狀性腦梗死)、免疫、血液系統(tǒng)等疾病。兩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所有腦梗死病人在人院當天進行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根據評分結果,30例腦梗死病人中輕度(>40分)13例,中度(21分~40分)10例,重度(≤20分)7例。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直接免疫熒光染色法):腦梗死病人發(fā)病72h內在無菌條件下采集2mL外周靜脈血肝素抗凝,2h內送檢。采用美國BID公司的FACSCalibur型流式細胞儀。測定結果采用CellQuest功能軟件進行參數獲取和數據分析。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x用SPSS1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2 結 果
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急性腦梗死組中、重型病人,CD+4,CD+4/LD+8顯著降低(P<0.05或P<0.01),CD+8顯著升高(P<0.05或P<0.01);而輕型腦梗死組變化不明顯。詳見表1。
3 討 論
T淋巴細胞在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誘導中均起重要作,用,其表面標志有兩大類:一類為T淋巴細胞所共有的CD+3標志,另一類為亞群特有標志,應用單克隆抗體技術可以把外周血T淋巴細胞分成兩個功能不同的亞群:CD+4T淋巴細胞亞群及CD+4T淋巴細胞亞群。CD+4T淋巴細胞亞群識別由(13~17)個氨基酸組成的抗原,并受自身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Ⅱ類分子限制,通過分泌細胞因子來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具有輔助T淋巴細胞轉變?yōu)樾毎o助B淋巴細胞生成抗體等作用,起到誘導和輔助細胞及體液免疫的作用,稱為T輔助細胞(Th)。而CD+8T淋巴細胞識別由(8~10)個氨基酸組成的抗原。并受自身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I類分子限制,具有抑制性T淋巴細胞活性,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和細胞毒作用,起到抑制細胞及體液免疫的作用,稱為T抑制細胞(Ts)。兩者的互相誘導和制約調節(jié)著機體的免疫功能平衡。CD+4和CD+8淋巴細胞數量以及CD+4/CD+8比值可反映機體免疫狀態(tài)的變化。
本研究結果顯示輕度腦梗死病人T細胞亞群變化不明顯;中、重型腦梗死病人隨著病情加重CD+3,CD+4,CD+4/CD+8顯著降低,CD+8顯著升高,提示急性腦梗死后病人免疫功能發(fā)生紊亂,并與其病情輕重有關。中度、重度腦梗死急性期病人存在顯著的細胞免疫功能低下。馬榮等研究急性腦血管病(AVCD)無論有無應激反應,均有細胞免疫紊亂,其程度存在差異。無應激反應組僅表現(xiàn)為外周血淋巴細胞絕對值及百分比降低。有應激反應組在此基礎上還表現(xiàn)為淋巴細胞絕對值及百分比進一步降低;T細胞亞群CD+4及CD+4/CD+8降低,CD+8升高。說明AVCD后存在細胞免疫紊亂,并與應激反應的程度有關。只有并發(fā)應激反應,才出現(xiàn)嚴重的免疫功能紊亂。應激反應引起的一系列神經內分泌激素的變化可能是急性腦梗死的細胞免疫功能紊亂的原因。亦有研究顯示,腦血管病病人細胞免疫功能下降可能不取決于病變的性質(梗死或出血),而病灶損傷的部位和其程度可能是其決定性因素。有實驗發(fā)現(xiàn),不同損傷部位對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不同,即基底節(jié)區(qū)>腦干>頂葉>顳葉>小腦>枕葉,且出血量或梗死面積越大,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下降越顯著。譚盛等研究顯示,T淋巴細胞亞群的動態(tài)變化與腦梗死的預后有關,腦梗死發(fā)病第3天的CD+4T淋巴細胞和CD+4/CD+8比值越高,腦梗死后第20天的神經功能缺失積分越低,預后越好,反之,預后越差。腦梗死后的免疫功能下降主要在發(fā)病后10d以內,這一時期成為臨床上預防感染的重要時期。如果沒有感染的誘發(fā)因素(昏迷、癱瘓、臥床、排痰不暢、導尿等),就不必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建議在腦梗死發(fā)病后常規(guī)應用丙種球蛋白或抗生素10d左右。
Berczi認為腦梗死時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活動增強,產生大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從而抑制了機體的免疫力。但Fiorina等觀察到腦梗死病人受損的細胞免疫功能與血漿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無顯著關系,但與血漿褪黑素(MT)水平的降低有關。Frenkel等認為炎癥在缺血性腦卒中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鼠在大腦中動脈閉塞前給予CD+4T細胞,可明顯減少腦梗死體積。Kilic等用大鼠缺血模型(閉塞大腦中動脈2h,再灌注22h)所進行的實驗表明,在缺血前給予MT(4mg/kg)能使梗死體積減少40%,顯著改進神經缺失積分,并且還證實外源性MT和內源性MT具有同等的功能。
故應在腦梗死病人中進行T淋巴細胞亞群的更深入研究,以求進一步明確炎癥免疫反應在腦梗死的病因、病理、發(fā)病過程、預后等方面的影響,提出新的治療措施。
作者簡介:吳小妹(1972—),女,畢業(yè)于長治醫(yī)學院,副主任醫(yī)師,現(xiàn)為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郵編:030001);牛小嬤,工作于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