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以針刺督脈經穴為主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51例缺血性腦卒中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針刺加口服尼莫地平)與對照組(口服尼莫地平),治療2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觀察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及記憶行為能力。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0%,優(yōu)于對照組的50%(P<0.05),觀察組對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癥狀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 針刺對缺血性腦卒中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具有良性調節(jié)作用。
關鍵詞:針刺;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
中圖分類號:R743.3 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n2-1171-03
腦卒中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平中發(fā)生后的死亡和致殘是病人所面臨的兩大嚴重后果。在所致殘原因中,除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外,還包括兩個最主要的功能障礙:第一是認知功能障礙,即血管性認知障礙;第二是情感障礙。這兩者都給病人的生活和康復帶來了巨大的障礙。筆者近幾年來應用針刺配合口服尼莫地平對缺血性腦卒中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進行了臨床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1月—2007年1月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神經內科病房住院病人54例。以就診時間先后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病人在觀察治療過程中加用其他有助于認知功能恢復藥物者,以及不能完成2個療程治療的病人視為自動脫落病例而排除,最終得到觀察組25例,對照組26例。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47~75)歲,平均63.3歲;病程最短15d,最長14個月,平均79.9d。對照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45~73)歲,平均57.7歲;病程最短17.5d,最長13.5個月,平均76.5d。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以記憶障礙為主訴,且有知情者證實;②其他認知功能相對完好或輕度受損;③日常生活能力(ADL)不受影響;④達不到癡呆診斷標準;⑤排除其他可引起腦功能衰退的系統(tǒng)疾?。虎蘅傮w衰退量表(GDR)評分為(2~3)分,臨床癡呆量表(CDR)評分為0.5分,記憶測查分值在年齡和教育匹配對照組1.5分以下,且精神狀態(tài)簡易量表(MMSE)至少24分或Mattis癡呆評價表(DRS)至少123分。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②年齡在45歲以上,75歲以下;③經CT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排除腦出血等疾病。
1.4 剔除標準 ①因不良反應而被終止治療者;②有合并腦出血者或其他腦血管病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③有嚴重心、腦、腎等臟器功能衰竭者;④在治療過程中服用其他有助于認知功能恢復的藥物者;⑤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的合并疾病;⑥未按照規(guī)定服用藥物者;⑦中途退出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基礎治療 遵循《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對所有病例給予抗血小板聚集、基礎疾病治療、控制血壓、調整血糖、血脂及對癥治療。
1.5.2 觀察組 針刺取穴:百會、神庭、風府、印堂、大椎、曲差、風池、內關、合谷、足三里、三陰交。針刺手法:百會、神庭、風府、印堂、曲差用30號1寸毫針平刺,深度0.5寸~0.8寸,行快速捻轉手法(1~2)min,以局部酸脹感為宜,得氣后百會、神庭穴接G6805型電針儀,采用連續(xù)波,(20~25)min,強度為(1.0~1.5)比,其余穴位用30號1.5寸毫針直刺或斜刺,行提插、捻轉手法得氣為度,留針(20~25)min。針刺治療:每周5次,2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另外口服尼莫地平(拜耳藥業(yè)生產,批號:110155,包裝:每粒30nag,每盒20粒)30mg,每天3次,連續(xù)服用3個療程。
1.5.3 對照組 口服尼莫地平每次30mg,每天3次。連續(xù)服用3個療程。
1.6 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評定:以MMSE提高分率計算。提高分率=(治療后得分-治療前得分)/治療前得分×100%。顯效:提高分率≥20%;有效:提高分率≥12%,小于20%;無效:提高分率<12%。在治療前及治療后各評定1次。②日常生活能力評定:ADL的評定采用修訂的Barthd指數(shù)(modifield barthel index,MBI),滿分為100分,治療前和治后各評定1次。③韋氏記憶量表(wechesler memory scake,WMS)評定:采用湖南醫(yī)科大學龔耀先教授修訂的韋氏記憶量表,治療前后治療后各評定1次。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醫(yī)學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療效分析用Ridit分析。
2 結 果
2.1 兩組病人認知記憶療效MMSE評定比較(見表1)
3 討 論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與血管性癡呆同屬于中醫(yī)“中風癡呆病”范疇。其病理機制為多臟器功能失調,使腦髓受損或虧虛,神機失養(yǎng)所致。《難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人屬于腦”。說明督脈與腦有著密切關系。手足三陽經脈皆會于頭,頭為諸陽之會。督脈統(tǒng)領一身之陽脈,為陽脈之海,總督諸陽,具有協(xié)調各臟腑功能的作用。中風癡呆病與腦的功能、督脈的功能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采用以針刺督脈經穴為主對其進行臨床觀察,探討針刺對這一疾病的治療方法和臨床療效,以提高腦功能障礙病人的臨床康復水平和生存質量。
缺血性腦卒中后的輕度認知功能損害是指有記憶障礙和(或)輕度的其他認知功能障礙,但個體的社會職業(yè)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響,亦不能由已知的醫(yī)學或神經精神疾病解釋,是介于正常老化與輕度癡呆之間的一種臨床狀態(tài)。根據(jù)Barb等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后3個月大約30%的病人可以伴有癡呆的發(fā)生,腦缺血導致癡呆的發(fā)生率約為30.1%,如果考慮所有認知功能下降病人,則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可達50%~75%。在臨床觀察中發(fā)現(xiàn),腦卒中后癡呆對病人生活能力喪失的影響遠遠高于病人的肢體癱瘓帶來的影響,癡呆發(fā)生后對其進行逆轉是非常困難的。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刺和藥物聯(lián)合應用,能明顯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認知記憶,與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說明對缺血性腦血管病伴有認知功能損害的病人進行早期干預治療是有益的,尤其是針刺治療可起到很好的效果;提示對缺血性腦卒中伴有認知障礙的病人應做到早期診斷并進行針刺及藥物干預。這對提高病人腦功能康復水平,提高其生活質量是有益的。
作者簡介:于曉剛(1964—),男,畢業(yè)于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副主任醫(yī)師,副教授,醫(yī)學博士,現(xiàn)工作于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郵編:100039);孫珊玲、程艷紅,工作于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