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比較帕羅西汀與多慮平治療急性期腦卒中后抑郁的療效及副反應。方法 71例急性期腦卒中后抑郁(PSD)病人被隨機分為帕羅西汀組(34例)和多慮平組(37例),進行為期6周的治療研究。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副反應量表(TESS)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4周、6周末分別對療效及副反應進行測評。結(jié)果 帕羅西汀組總有效率為87.9%優(yōu)于多慮平組的60.0%(P<0.05);帕羅西汀組副反應的發(fā)生率及種類明顯低于或少于多慮平組;兩組治療后TESS評分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帕羅西汀與多慮平對急性期腦卒中后抑郁均有一定的療效。但帕羅西汀與多慮平比較具有藥物副反應小、治療依從性較好等特點。
關鍵詞:帕羅西?。欢鄳]平;腦卒中后抑郁,急性期
中圖分類號:E743.3 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0-0943-03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腦卒中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總發(fā)生率為28%~80%,但在臨床工作中PSD存在很高的漏診率,有學者報道50%~80%的PSD病人沒有正確診斷,得不到及時的治療,給病人和家庭造成嚴重的損失,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阻礙病人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增加死亡率。故對PSD的急性期診斷及治療非常重要,可以減輕病人軀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促進康復,提高生活質(zhì)量。我院對34例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給予帕羅西汀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結(jié)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2002年3月~2005年8月在湖南省邵陽市腦科醫(yī)院及湖南省邵陽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住院并確診為PSD的病人。入選標準:①腦卒中發(fā)病后20 d至2個月,符合第五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經(jīng)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②抑郁診斷標準符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③無明顯失語、智能損害,能正常交流者;④無其他內(nèi)科系統(tǒng)嚴重疾病,無陽性精神病史;⑤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評分≥18分。入組病人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帕羅西汀組和多慮平組。其中帕羅西汀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65.6±12.0)歲;多慮平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齡(62.3±7.8)歲,兩組在年齡、性別及HAMD初始評分等方面比較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病人治療前未服用其他抗抑郁藥,在腦血管病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抗抑郁治療,帕羅西汀組予帕羅西汀20mg/d,晨間1次頓服;多慮平組開始劑量為25 mg/d,分2次服用,逐漸加量,2周達到治療量(150~250)mg/d,治療劑量為(150±84)mg/d,兩組療程均為6周。治療期間不合用其他抗抑郁藥,嚴重失眠病人可臨時服用氯硝安定,每次2 mg~4 mg。治療期間帕羅西汀組1例因腦出血死亡而退出,多慮平組2例因不能忍受多慮平的藥物副反應而退出。均采用HAMD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4周、6周末各評定1次。
1.3 療效判定標準 以HAMD減分率(T)作為療效評定指標:75%為痊愈;50%~74%為顯著進步;25%~49%為進步;25%以下為無效。
1.4 觀測指標 采用藥物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治療中出現(xiàn)的副反應,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4周、6周各檢查1次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心電圖。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及組內(nèi)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2 結(jié) 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 帕羅西汀組痊愈16例,顯著進步8例,進步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7.9%;多慮平組痊愈4例,顯著進步8例,進步9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6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量表評定分析(見表1)
2.3 藥物副反應 兩組治療前后共行5次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均無明顯異常。兩組副反應種類比較詳見表2。
3 討 論
腦卒中后抑郁是指腦卒中后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且癥狀持續(xù)2周以上,是腦卒中后引發(fā)的抑郁癥,前提條件必須是腦卒中,它屬于一種繼發(fā)性抑郁癥,直接影響病人的神經(jīng)功能康復及生活質(zhì)量,增加腦血管病的病死率,不僅給病人帶來軀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神經(jīng)生物學因素,認為腦卒中病變破壞了去甲腎上腺素(NE)和5-羥色胺(5-HT)能神經(jīng)元及其通路,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NE和5-HT低下而導致抑郁。②心理、社會因素,Bozikas等通過對95例卒中病人的尸體病理解剖研究表明,PSD病人不存在特征性病理變化,這說明心理、社會因素在PSD的發(fā)病中起主要作用。③人格因素,病前有神經(jīng)質(zhì)的病人容易導致PSD,可能有神經(jīng)質(zhì)的病人更易敏感多疑、擔心和社會適應性降低等有關。④可能與卒中后病程有關,早期可能與腦損傷后神經(jīng)生物學因素密切相關,而后期發(fā)生的抑郁則更多地取決于病人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心理、社會及人格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長期適應問題。因此,選擇腦卒中發(fā)病后20 d至2個月急性期病人作為研究對象。⑤與炎性因子C反應蛋白(C-reactiveprotNn,CRP)有關,腦卒中病人早期血清CRP的明顯增高,隨后發(fā)生抑郁障礙的嚴重程度亦有相應增高。
本組通過帕羅西汀、多慮平治療PSD進行對照研究,顯示帕羅西汀和多慮平治療PSD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7.9%和60.0%,帕羅西汀療效較好,這與國內(nèi)外的報道有些差異,Thomas等對老年性PSD治療有效率為34%;王俊成等用氟西汀對60例腦卒中后抑郁癥顯效率73.3%;胡建民等認為帕羅西汀對老年期抑郁障礙療效顯著,有效率91.67%;葛余浩等用帕羅西汀治療24周后,有效率達89%;高亞麗等研究發(fā)現(xiàn)氟西汀與阿米替林在治療PSD療效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氟西汀有效率為84%,阿米替林有效率為86%,這些與本研究結(jié)果有些差異,可能與研究對象、診斷標準、觀察時間及藥物治療時間窗不同有關。
另外,兩組HAMD評分于治療第2周末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帕羅西汀起效較快,依從性好??赡芘c帕羅西汀在治療過程中副反應較多慮平輕有關,帕羅西汀僅表現(xiàn)輕微眩暈、口干、惡心、便秘等胃腸道反應,而多慮平則有嗜睡、口干、便秘、視物模糊、心慌、排尿困難、食欲減退、肝腎功能損害等,副反應相對較重。藥物副反應的不同可能與其藥物作用機制有關,多慮平屬于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TCAs),屬于非選擇性單胺攝取抑制藥,主要抑制NE和5-HT的再攝取,還具有抗膽堿作用,α1腎上腺素和H1受體的阻斷作用。帕羅西汀組屬于SSRI類,對5-HT的再攝取抑制作用更強,對其他遞質(zhì)和受體作用甚微。故多慮平組的藥物副反應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帕羅西汀組,且依從性好,起效較快。
帕羅西汀對PSD療效較好,且與傳統(tǒng)抗抑郁藥相比副反應相對較小,特別對PSD病人而言,容易接受,有較好的藥物依從件。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