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43.3 R25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0-1027-01
《內經》中對人體左右差異的論述已十分精辟,歷代醫(yī)家對此闡發(fā)不多,筆者在研究中風偏癱的防治中受到啟發(fā),通過對人體左右兩側的生理病理及診治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發(fā)現中風偏癱之在左、在右與人體左陰精不升、右精氣不降密切相關,治癱從左右升降辨證人手,取得進展,現簡述如下。
1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五運行大論》中有“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的論述,細究原文,它應該包含下面幾層意思:一是古代渾天說認為天體自東向西旋轉,而地則相對的左旋,天地陰陽左右旋轉而后有晝夜四時變化。二是天氣總是由右向下,地氣總是由左向上,陰升陽降,升已而降,降已而升,運動不止,如環(huán)無端。三是運氣學說認為,每年的司天在泉四間氣的運行情況,總是上者右行,下者左行,陽降陰升,周而復始。因此左右是陰陽升降的場所,其特點是陰升于左,陽降于右。
2 左右精氣有盛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陰也,而人左于足不如右手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這段原文說明:一是天地陰陽本來就存在著不均衡的現象,在不同的方位中有著偏盛偏衰的自然規(guī)律。二是天人相應,人體稟受天地之氣而相應地表現出左右下上功能的差異。三是左右有不同,上下亦有異,以頸項為界,左側上下部功能的強弱呈現出負相關,右側亦然。四是左側之精上升至頭目而愈明,右側之精下降至手足而愈便。五是邪氣乘虛而入,故感受邪氣在左右上下的不同部位會表現出或輕或重的差別。
3 左之精不升,右之精不降乃中風偏癱的病理基礎
《靈樞·刺節(jié)真邪》篇云:“虛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內居營衛(wèi),營衛(wèi)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fā)為偏枯”。歷代醫(yī)家對中風病的闡發(fā)良多,或以外風立論,或以內風立論,辨證有內虛、痰濁、肝風、血瘀諸因,臨床施用各法,療效參差。筆者近年宋受到《內經》的啟發(fā),從左右升降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中風偏癱的病機,發(fā)現以下規(guī)律。
3.1 左之陰精不升,致左半身不遂 人體之氣血不是憑空而循環(huán)流動,而是依靠臟腑的功能。心肝主升而脈氣居左,故人體左側之精血依賴心肝而升。心屬火.火性炎上,主血脈;肝屬木,木性疏泄條達,主藏血;木火之性皆升,而主血之行止,精血止于心肝而不升,心肝之火獨亢故病左半身不遂。
3.2 右之精氣不降,乃至右半身不遂 肺胃主降而脈氣居右,故人體右側之精氣依賴肺胃而降。肺主氣而司呼吸,主肅降、通調水道,主治節(jié),肺氣不降而精氣郁于上,郁于上,則右側通降之路不通。故右半身不遂。
4 治癱分左右升降,立左癱湯和右癱湯
中風的治療歷代醫(yī)家均以臟腑辨證為基礎,分中經絡、中臟腑分別施治,辨證有風邪中絡、肝陽上亢、風痰上擾、氣虛血瘀等,臨床辨證遣方用藥,療效不一。在湖北中醫(yī)學院已故名老中醫(yī)張夢依治療中風偏癱經驗的啟發(fā)下,運用左右升降辨證治療中風偏癱,提高了臨床效果。
4.1 左半身不遂 治宜通升,以養(yǎng)陰血,升精通脈為法,自擬左癱湯化裁。左癱湯組成:黃芪10 g,炒白芍10 g,生地15 g,當歸10 g,川芎5 g,桂枝5 g,桑枝30 g,伸筋草10 g,竹茹10 g,片姜黃10 g,紅花10 g,玉竹15 g,地龍15 g,水蛭10 g。方中四物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小劑養(yǎng)陰血升精通脈,桑枝、伸筋草、姜黃、紅花、玉竹、地龍、水蛭等祛風活血通絡。
4.2 右半身不遂 治宜通降,以補氣養(yǎng)精、降氣通脈為法,自擬右癱湯化裁。右癱湯組成:黃芪30 g,白芍30 g,桑枝30 g,忍冬藤30 g,夜交藤30 g,意仁30 g,絡石藤10 g,石菖蒲10 g,天麻10 g,地龍15 8,伸筋草10 g,紅花10 g,水蛭10 g,牛膝15 g,大黃3 g。方中重用黃芪、白芍、苡仁等補氣養(yǎng)精,牛膝、大黃通降,桑枝、忍冬藤、夜交藤、絡石藤、天麻、地龍、石菖蒲、伸筋草、紅花、水蛭等祛風活血通絡。
5 小 結
《內經》中有左右之分論,而無左右分治之法,本研究通過對左右的生理病理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左癱湯和右癱湯。兩方各具特點,左右分治,結合辨證,匠心獨運。臨床應用多年,療效顯著。左右升降辨證為中風偏癱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治療方法。
本研究在以下幾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①在深入研究經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左之陰精不升是左半身不遂的病理機制,右之精氣不降乃至右半身不遂。②治癱分左右升降:左半身不遂,治宜通升,以養(yǎng)陰血、升精通脈為法,立左癱湯;右半身不遂,治宜通降,以補氣養(yǎng)精、降氣通脈為法,立右癱湯,左右升降辨證,是傳統理淪的繼承和發(fā)展。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