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肝性腦病的臨床特點,探討肝性腦病的治療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23例病人的發(fā)病經過、肝病史特點、臨床表現(xiàn)、輔助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其他檢查)、治療方法。結果 23例病人顯效16例,有效5例,無效2例。結論 肝性腦病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應針對病因、去除誘因,盡早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可提高蘇醒率和存活率。
關鍵詞:肝性腦?。慌R床特點;腦電圖
中圖分類號:R74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0-1025-02
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Ly,HE)也稱為肝性昏迷,是急慢性肝病病人肝功能衰竭所致的臨床綜合征,也是嚴重影響病人生存質量并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F(xiàn)將我科2000年3月~2006年9月收治的23例肝性腦病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3例均符合肝性腦病的診斷標準,但不包括亞臨床型肝性腦病,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齡(31~69)歲,平均50歲;病程(2~11)年,平均6.5年;有乙型肝炎病史20例,甲型、乙型肝炎重疊感染3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史20例,重癥病毒性肝炎1例;急性肝性腦病6例,慢性肝性腦病17例;腦病出現(xiàn)的時間,最短5 h,最長72 h,平均38.5 h。
1.2 臨床表現(xiàn) 23例病人均有精神、神經癥狀,昏迷15例,定向力、計算力喪失7例,嗜睡5例,躁動3例,錐體外系癥狀3例,癲癇發(fā)作2例。按4級(期)分類法,Ⅰ級3例,Ⅱ級2例,Ⅲ級3例,Ⅳ級15例。
1.3 實驗室檢查 23例病人首次查血氨65μmol/L~200μmol/L(正常值:22/μmol/L~44μmol/L)。肝功能:血清總膽紅素、堿性磷酸酶(GGT)升高23例,清蛋白瑯蛋白比值(A/G)倒置17例,膽酶分離l例,凝血酶原時間(F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VTT)異常19例。
1.4 其他檢查 腦電圖(EEG)檢查20例,均有彌漫性慢活動,局灶δ,θ功率值增高。誘發(fā)電位:5例行視覺誘發(fā)電位(VEP)、聽覺誘發(fā)電位(AEP)均示異常。影像學:7例行頭CT檢查正常,2例頭磁共振成像(MRI)檢查,1例正常,1例雙側基底核區(qū)、腦干對稱性長T1、T2異常信號。
1.5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予基礎護肝、降低血氨(維生素C每日4.0 g靜脈輸注,口服乳果糖,食醋100 mL、溫開水100 mL保留灌腸)、糾正氨基酸比例失衡(支鏈氨基酸)、催醒(納絡酮4mg加入10%葡萄糖500 mL靜脈輸注,24 h維持,療程3 d,對于15例Ⅳ級病人加用安宮牛黃丸灌腸:1粒研細,100 mL食醋保留灌腸至清醒,并每日1粒鼻飼);預防出血(維生素K1每天20 mg靜脈輸注)、改善微循環(huán)(山莨菪堿每日40 mg靜脈輸注)、控制并發(fā)癥(如繼發(fā)感染、腦水腫等)。
1.6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用藥后昏迷轉為清醒,撲翼樣震顫消失,性格、行為恢復正常;有效:用藥后昏迷程度減輕(1~2)級,撲翼樣震顫減輕,性格、行為基本恢復正常;無效:用藥后無改變或死亡。
2 結 果
本組23例,顯效16例(69.6%);有效5例(21.7%);無效2例(8.7%)。13例血氨恢復正常,9例較治療前降低,1例治療后無改變。
3 討 論
肝性腦病是嚴重的急性或慢性肝病所致,以代謝紊亂為主要特征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失調的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包括肝病的癥狀和腦部的癥狀。肝病的癥狀以黃疸短期加深、消化道癥狀明顯、肝功能急速衰竭為主。而腦病癥狀則表現(xiàn)為意識障礙、行為異常、昏迷。有學者報道,腦電圖和腦電地形圖(BEAM)結合心理智能測驗(數(shù)字連接試驗、數(shù)字符號試驗、積木圖案試驗)可早期診斷亞臨床型肝性腦病,防止漏診。
從病因分析,急性病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肝炎可導致急性肝性腦病,各種肝硬化失代償及門-腔靜脈分流術后可引起慢性肝性腦病。從病理改變來看,急性病例的腦部病變主要為彌漫性神經細胞變性壞死,胞體腫脹,尼氏小體消失,核濃縮或溶解。這種病變以大腦皮質、基底核、中腦黑質、腦橋、小腦等部位為嚴重。膠質細胞增生,特別是星形膠質細胞,核圓而大,空而透亮,染色質極細,形成所謂AlzheimerⅡ型細胞。而慢性病例則為彌漫性片狀壞死,皮質、髓質交界處出現(xiàn)腔隙狀態(tài)。鏡檢有神經細胞及髓質變性,彌漫性原漿型星形細胞增生,有些細胞核內可見到包涵體。至于肝性腦病的發(fā)病機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神經系統(tǒng)氨中毒曾認為是發(fā)生本病的主要原因。但研究發(fā)現(xiàn),昏迷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氨含量并不平行,提示腦部功能障礙不僅是氨中毒因素。近年來也有研究證實,肝性腦病病人血漿苯二氮(BZ)濃度升高,β-內啡肽含量增高,且升高水平與肝性腦病程度一致。BZ可能增加γ-氨基丁酸(GA-BA)介導的神經抑制作用,產生中樞抑制效應;β-內啡肽對中樞神經有明顯的抑制效應,從而導致昏迷。因此,降低血氨,對抗β-內啡肽對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尤為重要。本組病例使用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輸注及食醋灌腸后意識障礙明顯減輕,血氨濃度下降。因為維生素C、食用醋均屬酸性物質,通過降低血液的pH值,加速氨的排泄,降低腦內和血液中氨水平而使肝昏迷得以糾正。納絡酮是阿片受體特異性拮抗藥,與阿片受體的親和力遠大于β-內啡肽,并能迅速透過血腦屏障,從而阻斷β-內啡肽對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改善腦組織微循環(huán),改善低氧血癥,直接保護腦細胞,從而達到催醒的作用。安宮牛黃丸具有顯著的鎮(zhèn)靜、抗驚厥、消炎、解熱等作用,可保護腦組織、增強免疫機能。
對于肝性腦病病人,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綜合治療,根據病例個體特異性,實施個體化治療,優(yōu)于單一的中藥、西藥模式。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