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然烏湖景色最佳時節(jié)在秋色斑斕。積雪的冬季也許另有一番韻味,春天當有杜鵑爛漫,那三個季節(jié)我從然烏湖畔——走過……
若論西藏東部風光名勝,首推然烏湖。318國道穿過八宿縣城,南行90公里,是然烏鎮(zhèn),然烏鎮(zhèn)傍湖而居,公路傍湖而行,然烏湖是所有過往行人共享的美景。
欣賞然烏湖美景的最佳季節(jié)在深秋,其時湖水清澈碧藍,湖畔山岳色彩斑斕;夏天自有夏天的惹人之處,只是這一天的日子不對,時陰時晴時雨,沒能在我這個準旅游者身份的眼光中顯示出最佳表現。在昌都地區(qū)“茶馬古道”旅游開發(fā)規(guī)劃中,然烏湖占據著首當其沖的地位,前景看好,被旅游專家們高度評價。試想假裝成一個完全客觀的旅游者,其實很難做到——不僅總是隨身帶著記錄本,放不下的還有審視目光,尤其是,不論走到天涯海角,總是要帶上我自己。
隔了23年的時距,幾次來然烏湖,不同處在于這次不是路過是專訪,所以要沿湖26公里走上一遭。相同處有一點,都是派出所所長接待。當年的老派出所所長名叫倪寶福,正是那次出行的領導王海林的老戰(zhàn)友,一見我們到達,即刻劃上小木船下湖,打來肥而短的湖魚供我們美餐一頓。整個運輸站的空地上都晾曬著鮮魚,仿佛到了魚鄉(xiāng)。自那時起不知又經歷過多少任的派出所長,現在在崗的年輕所長名叫袁華俊,身兼副鎮(zhèn)長,雖然熱情,但無魚招待。然烏湖一帶禁漁禁獵禁伐正在他的稽查范圍內。
小袁當向導,建議先去湖的源頭處,看雪山下巨大冰川伸進湖面的壯麗景象。然烏湖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脈東部尾閭與伯舒拉嶺西側結合部,一個狹長帶狀湖,湖面總面積10平方公里,沿岸從源頭處的陽湖到下方然烏河出口處倒有26公里的長度。然烏河是因湖名而河名的當地說法,正式名稱為帕隆藏布江,然烏湖即這一藏東南名江之源。帕隆藏布江西南流向喜馬拉雅,滔滔涌入世界之最的雅魯藏布大峽谷。
然烏湖湖面形狀,時寬時窄收放有致,依據山勢地勢任意隨形。極寬處煙波浩淼,尚可稱之為湖,極窄處數十米十數米,只好說它像河流。湖對岸的山體形神也迥然不同:下方越是接近出口處,植被越密實以至于不見山體本色,上方陽湖臨水之山則披掛著冰冠雪袍,不見土壤,嶙峋巨石被經年累月的冰川之水沖蝕成褶皺溝壑,灰色山體上難見植物生長,根據西藏人傳統(tǒng)的神山標準,此山應為神山。果不其然,這是一座名為多吉珍珠的神山。
318國道在然烏鎮(zhèn)徑自向西,繼續(xù)南行的是去往察隅縣的路。察隅早先在昌都行政區(qū)規(guī)劃內,現在屬林芝地區(qū)了。只是沿正規(guī)公路走了一段,就拐向湖邊小道,在傾斜的路面上時常需側著車身通過。但這樣的路也只通到陽湖邊、多吉珍珠神山對面,一個名叫亞卡的地方。前幾天的大雨使湖水上漲,淹沒了沿山腳去往冰川的路。攔下當地人打探徒步翻山的可能,當地一位婦女指點一番,說只需兩個小時的單程。這使我們頗費周折,每聽到類似里程速度,無論騎馬還是步行,我的經驗是將其乘以二,路程遠一倍或速度慢一倍,加上返回的時間,今晚夠嗆回得來不說,最大可能是累得擱在半山道上了。鼓了半天的勇氣只得作罷,只好在小袁的口頭描述中啟發(fā)想像:湖源處冰山如何壯觀,冰川如何伸入水中,湖面如何漂浮著冰塊,如何如何的出神入化……
冰川未見,著名的然烏瀑布、然烏溫泉也未見。而且凡公路暢達處,喬木也不見了蹤跡,只見灌叢密布,將及人高,綴滿黃色的白色的繁花,似錦如繡。時常慚愧自己對植物品種的辨識能力很差,雖在反映青藏科考歷程的《青藏蒼茫》一書中涉及橫斷山脈的植物王國,不過紙上談兵罷了。兩個月的昌都之行,除了始終可見杜鵑花,還見路旁灌木叢和山野間一種喬木開著同樣形狀的五瓣白花,在拉薩請教過植物學家武素功,方知灌木名叫金露梅,喬木名叫野棠梨。此刻在然烏湖畔密密生長的灌叢,是金露梅科家族的多種繁花。
聽說數月前曾有專家來考察過,惋嘆說若是早年注意了生態(tài)保護,保留了原始森林,那么然烏湖之美將是完美,價值倍增而成為旅游絕品。
大約出于同類原因,湖對面的阿里村采取了一個極端措施:謝絕架橋通車,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三根木頭捆扎而成的木筏,若與外部交流,只憑擺渡往返。如此一來,果然杜絕了外村人來阿里村的領地上砍柴、放牧的可能。我站在此岸的高崖上目擊一只小小木筏在暴漲了的大水湖面上緩緩前行的畫面,心想這一閉關鎖國式的自保舉措固然奏效,但未免也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不便。
看似過日子很經意的阿里村人居然也曾犯過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并由此喪失過部分領地。然烏鎮(zhèn)對面那座綠意盎然的帕日山據說古來即屬阿里村,現在卻只能與然烏村分享了:從山腰處一分為二,其上草甸地帶供阿里村放牧,其下森林部分供然烏人砍柴。這一改變發(fā)生在不足百年前的藏政府統(tǒng)治時期,某一年帕日山起了火,藏政府派人追查,揚言要罰款。阿里村一聽很緊張,慌忙回說那不是我們的山;然烏村一聽心中竊喜,連忙回說這是我們的山,我們愿交罰款。藏政府收了罰款揚長而去,阿里、然烏二村為此山歸屬爭執(zhí)不休,后經高人從中調解,就成了今天看到的一分為二的格局。
返回時改道上了一座山,格魯派的休登寺就建在小山上,但是廢墟多于新建。從前休登寺規(guī)模較大,曾有過131位僧人的歷史,寺院職責除了為當地人的來世服務,現世的功用在于提供風調雨順的保障,確切地說,是在莊稼需要雨水的時候祈雨,據說如果在神山下的神湖中打魚天就不下雨,休登寺負責監(jiān)督不得打魚。這座寺廟“文革”中被拆毀解體,“文革”后恢復時18位僧人,20年間來來去去,現僅有13人。一個多月前又因蟲草季節(jié)放了假,只留下一位僧人守門,我們來到的這一天,那僧人恰好被人請去做法事了,臨時找來一位俗人親戚看門。所以一位僧人也未見,只見該寺一小院落,小院里一小主殿、一小經堂,一小灶房和一排僧舍小木屋。單層的小木屋低矮狹小,小袁說他曾在此住過兩個半月,木頭縫里活躍著各類蟲子小生靈。
在比小院落更廣大的遺址上,默立著高高低低的斷壁殘墻,一群野鴿子撲喇喇飛過。山頂正處于鳥瞰的視角,正可以放眼大觀湖山景物,湖畔青綠的莊稼地,莊稼地里星散的農舍。若是開發(fā)了旅游,這座寺院理當重新整修一番。這雖然有違于自己一向的“古跡其實是不可修復的”觀點,但一涉及到旅游,就另當別論了。旅游的要義是突出特色,顧及大眾興趣,投其所好。
然烏湖四周共有24個自然村,均為半農半牧,山青水秀的環(huán)境中,卻是比較貧困的生活常態(tài)。往返經過然烏村,一直看不見房屋的輪廓,所見者盡是灰黑陳舊的刺巴柴堆成的院墻,終于忍不住了,想看看刺巴柴院內的人生,隨意走進一家,真奇怪這兒不像藏東一帶時??梢姷膬扇龑用窬娱w樓,而只是一層的平房,原木的構成,材料很棒但很粗陋,室內光線較暗,幸好有電燈。牛圈也在房中,人畜共居很不科學衛(wèi)生的模式。當下在少數民族地區(qū)旅游的時髦方式是家庭旅館,看來此地距離甚大。“發(fā)展”這一主題在此地很不平衡,然烏村55戶,傳統(tǒng)的生存外貌下,是大半家庭擁有電視機和拖拉機。然烏鎮(zhèn)建了一個400千瓦能力的小水電,供應全鎮(zhèn)和然烏、然那兩個村莊,冬天枯水季節(jié)電力不足,夏天豐水季節(jié)電力有余,鎮(zhèn)上正打算將電線再擴展到四個村莊。
這種不平衡現象在然烏鎮(zhèn)里也比比皆是。街面建筑新舊不一,缺乏規(guī)劃,顯得零亂;由于天陰雨濕,地面也泥濘不堪。反差較大的是眾多餐館內部尚整潔,而且?guī)缀跫壹冶貍湎就牍?,這也是有了電的一大好處。鎮(zhèn)上還采取措施鼓勵夏季燒電爐,以節(jié)省燃料資源,也避免發(fā)電機夜間空轉。
在臨街眾多餐館中,有一家“迎賓飯店”,店主人母女倆是然烏鎮(zhèn)上的著名人物,我在昌都鎮(zhèn)上就聽說了。提供這一線索的人說,尤其那位母親有一部特別的經歷,雖身為藏族人但說得一口安徽話。所以從湖的上游歸來時,特意來這家飯店用餐。不想母親不在,女兒正坐在電腦桌前玩游戲。聽得我們叫喊著吃飯,頭也不回地說了一個專有名詞,意思是她正打得難分難解,大約接近通關,顧不得生意了。只好掃興地退出,另尋一家吧。此時那女兒回過頭來,并非挽留,而是叮囑了一句,不要把拒客這事兒告訴她母親。
在另一家餐館里剛剛落座,母親就在街那頭出現了,隨即我們就聽見了爽朗的笑聲。母親名叫澤仁永忠,61歲,是那種既見過世面、本質上又對一切人都熱情得要命的類型。她把不知對多少人說過多少遍的經歷重新敘述了一遍,我們就得知了她本是然烏村人,40多年前正當她十七八歲的時候,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就像某些雷同的虛構情節(jié),十七八歲的藏族姑娘被指派給解放軍當向導,與某位青年戰(zhàn)士一見鐘情,不久結婚?;楹笠荒甓?,就隨了丈夫蔣富利轉業(yè)回到安徽原籍。此后澤仁永忠的人生際遇便是家鄉(xiāng)小姐妹無論怎樣努力也想像不出的了,就連地名和職業(yè)也格外的陌生新奇:家住蚌埠市,單位在潛水泵廠。身兼蚌埠市政協(xié)委員的澤仁永忠還去過北京上海之類的國內大都市,說起這些,老太太的神情語氣充滿了喜悅感,她說這一生過得真幸福。
在異鄉(xiāng)生活的日子兩倍于在家鄉(xiāng),滿口濃重的安徽方言;雖然她本人已退休多年,丈夫去世也已多年,似乎該落葉歸根了吧,但她其實并不明確自己的根在哪里,自己的一部分根系早已深植于遙遠他鄉(xiāng)的土壤中,并在那里長成了一片叢林:三個成年的女兒有兩個嫁在了蚌埠本地,安居樂業(yè);小女兒隨母親常來然烏湖畔的家鄉(xiāng),并因地制宜地開了一間飯館。小女兒重復地走過當年母親走過的路,一樣成為軍屬——是偶然也是必然,嫁給了白馬兵站的站長。這一對新人的婚禮可謂興師動眾:兵站的幾層上級領導都親自參加,連中央電視臺的攝像機也趕著湊了熱鬧。
風光的事情還多。澤仁永忠不僅上過電視鏡頭,連電影膠片中也有她的形象。她講起自己當“明星演員”的經過:在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的《走向喜馬拉雅》中飾演一位藏族老阿媽,細節(jié)是在冰天雪地里摔下馬來,被解放軍搭救的過程?!懊餍茄輪T”的頭銜是導演加封的。
許多年里來往于兩個家鄉(xiāng)之間,兩邊都有割舍不下的情感。澤仁永忠說她天天早起跑步鍛煉身體,等到開發(fā)了旅游打算做導游,為游客們表演節(jié)目,說著就且歌且舞地演唱了一首歌頌故鄉(xiāng)然烏湖的民歌—————
越走越好越快樂,
草原上有水有山有花朵,
這兒就是我的家鄉(xiāng),
家鄉(xiāng)牛羊成群滿山遍野……
現在就做個導游吧,陪同我們沿國道十幾公里一直走到湖尾直到然烏河的出水口。下游湖段明顯地美于上游,很經典的風景畫面。這一側一漫坡的松樹林,從山頂跨過公路伸展到湖邊;目光掠過微風漣漪的湖面,對岸山色青青,從山腳到山頂一色的綠,只是綠得層次分明,古老的云冷杉是深色墨綠,縱向溝壑間則是次生闊葉林的淺綠,這樣深淺明暗的條紋勻稱分布,如同大自然刻意為之,精致典雅。伴隨著由湖而河的流水喧響,河對岸奇石錯落,石縫間挺立著同樣經典的樹冠樹干,雨后格外清新,令人心醉,令人不忍。
湖心小島是作為眼前美景之最美裝飾而存在的。微風漣漪的湖水簇擁著一個小小的島嶼,小島上樹木蔥蘢,它靜靜地泊在那里,如同點睛之筆。澤仁永忠不愧是最好的導游,只有她才會告知湖心島的奧秘。那是一方神圣之地,相傳生長著一百種植物。樹蔭中看不見的地方隱藏著一座小廟,是附近村莊供奉司水的地方神祗魯杰布。在以往的歲月里,村人劃著小船前往小島小廟,燒香供奉,天旱時去祈雨,水大時去求晴,總之魯杰布的職能是負責雙向調節(jié),完成農業(yè)社會的傳統(tǒng)理想,確保一方糧食豐收。
觀賞然烏湖景色最佳時節(jié)在秋色斑斕,積雪的冬季也許另有一番韻味,春天當有杜鵑爛漫,那三個季節(jié)我從然烏湖畔一一走過,只是此刻已全然忘懷,腦海里只剩下此番盛夏的然烏湖之旅,山,湖,小島,雨霧籠罩下渾然一派厚重的綠意,每想起,不期然竟感覺得到倏然掠過心頭的一絲疼痛,不知所為何來。
選自《中國國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