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敬近一兩年的散文新作,像集束炸彈一樣,一組接著一組,在大江南北眾多頗具影響的報刊上落地開花,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強烈關注,在文學生存狀態(tài)很不怎么樣的今天,越發(fā)彰示出了其不凡的意義和價值。
二十年前吳克敬已經憑中篇小說《渭河五女》等一系列藝術品味甚高的作品飲譽中國文壇,以一個新秀的朝氣蓬勃的面孔踏進青年作家的行列。但很快,這個大有前途的人物又隱身到不知何處去了,原來他由于生計等具體生存的原因,在西安的新聞界又另外成就了一番事業(yè),在他牢牢地站穩(wěn)腳跟以后,大約六、七年前的時候,吳克敬以散文家的身份(偶爾也有小說創(chuàng)作)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赡苁亲饕粋€大報總編他還不滿足,也可能是多年喜歡文學的“老毛病”又犯了,更有可能人到中年以后閱歷、積累和體悟憋得他難受已經到了不吐不快的狀態(tài)了。果不其然,短短幾年之內,他出版了自己的四大冊文集,另有兩本散文集,造成了厚積薄發(fā)、不可遏制之勢。僅是2005年內,他已經在《隨筆》、《美文》、《中華散文》及《散文海外版》等名刊物發(fā)表了六十余篇新作,僅以陜西的作家論是不用爭議的第一名,即使在全國也是并不多見的。
我讀克敬的散文,首先感覺到的是獨具只眼的藝術視角。譬如圍繞遍布全國的碑刻大做文章,視野開闊,牽涉到了歷史、政治、文化藝術及我們當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見人之所罕見,言人之不能言,立意高,用情重,力道足,無論從題材開掘還是社會效果抑或是審美追求等多個層面,都給中國今天的散文創(chuàng)作提供出了難得的經驗和借鑒,某種程度上業(yè)已成為了當代作家如何寫作的樣板之一。我絕不是在這里故意夸贊吳克敬,實質性的原因在于新世紀以來,作家大多越來越虛浮了,心態(tài)浮躁加之缺乏藝術的殉道精神,寫出來的東西輕飄飄的已經占了所謂“作品”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好像作家離人生和社會越來越遠,形式大于內容的搞法似乎成了時髦,嘩眾取寵成了常態(tài),糊弄讀者和騙錢成了作家的第一要務;憂患的作品,沉重的作品,叫人過目不忘的作品寥若晨星;作品總量越來越大,作品質量越來越低;簡單地講就是水貨多、干貨少,這不能不使每一個關注中國當代文學的人深感憂慮。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吳克敬的散文創(chuàng)作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
吳克敬數以百計的散文,都是實打實地去寫,乍一看是寫得有點笨拙的,而正是這種笨拙寫法才使我們沒了花里胡哨,沒了花拳繡腿之感,倒是給讀者留下了沉實、樸素富于理性精神的印象。我確實判斷不出這種風格是吳克敬有意識地藝術追求,還是他天性的自然流露,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罷?當然,不管是什么原因,所產生的效果,都是讓人艷羨的。蘇州一個在封建社會每個州府縣司空見慣的《學規(guī)碑》,吳克敬不僅挖掘出在當時的功效和價值,更觀察和思考在今天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后者可謂振聾發(fā)聵。教育不僅是關乎千家萬戶的事情,更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前途的大業(yè),封建時代現成的經驗教訓,假如我們不去吸收和借鑒,那和抱著金碗去討飯又有什么區(qū)別呢?特別是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和教育,已經是擺在中國當代教育事業(yè)中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普及,并不能代替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也不能保證他們都是對社會有用的人。君不見知識武裝起來的廢物、高科技滋養(yǎng)出的侏儒、高學歷裝飾成的人中垃圾,已經充斥到了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還用多說嗎?人文精神的缺失和不足肯定是中國走向富裕和強盛的致命傷,道德水準下滑的不可遏制只能造成滿社會到處游走的經濟動物。果真如此,現代化還有什么意義呢?人都變成非人了,勢必是一個非常無聊、毫無生機的灰色時代。談道德固然是陳辭濫調,但這種陳辭濫調叫我說比那些空話、假話和不負責任的高調要好得多!
我非常欣賞吳克敬從那些老舊殘缺的碑文出發(fā)多能指向當下現實的銳利,借古論今的爽快文字并不是人人都能作得來的,沒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機警的思考、不俗的眼光和過人的膽識,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佩服吳克敬的不是他不辭勞苦地走遍大江南北的調查和踏訪,也不是他夜以繼日地查資料、辨真?zhèn)?,更不是他筆耕不輟的勤奮,最叫我感動的是吳克敬求實、務實、敢于面對現實的精神和情懷。云山霧罩的話不講,隔靴搔癢的文字不寫,言之無物的文章不作。文字立其誠。前人所謂赤子之心的境界,吳克敬庶幾近之。寫一篇,是一篇,并不是每個寫作的人都能做到的,敢把自己寫的每篇文字都收集起來編輯出書在現在其實是一個很不低的要求。絕不能說吳克敬每一篇文字都是泣血之作,但大致而言無空洞之文是基本符合事實的,僅此一點,他已經立于不敗之地了。
吳克敬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散文家。他由一通一通的石碑,輻射出了古今中外,試圖在尋找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歸宿,憂患意識和時代緊迫感充溢在字里行間,顯示出了典型的現代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有著一目了然的人類關懷層次的文化品位和審美追求。他著力于打通中西文化相關的思考,揭示出了中國文、史、哲中之所以異于歐美諸國文化觀念、政治習慣及法律實踐等眾多領域程度不同的具體原因,對于我們走向世界及全方位地與全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接軌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從中外文化觀念差異的角度,吳克敬寫出了中國和美國的距離,中國和俄羅斯的區(qū)別以及大致相同的起點的不同國家和民族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以后現代化發(fā)展過程、結局的天地之差,諸如此類,無疑都體現出了吳克敬既獨特又宏闊的人文視野。其他還有,像我們講了多年的老話題,吳克敬就能寫出新意來;平平談談的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事實,他能挖掘出隱藏在其背后的原因來;大家同樣面臨的問題他卻能思考出應對的決策思路和應對辦法來;……都是吳克敬散文的優(yōu)長之處。在藝術表現上,思想感情的深刻和真摯,加上他文學語言的到位和準確,給讀者的感覺是樸素、平實的風格,老老實實的文化姿態(tài),剛健清新,孔武有力的藝術效果。作為一個作家,吳克敬操的心很多、很大,與我們當下的現實生活關系很密切,這也正是我說他是一個心懷天下的作家的根本理由,更是他一年多來散文創(chuàng)作之所以富于現實主義審美魅力的決定性因素。
吳克敬年富力強,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頭正健。如果考慮到他連續(xù)數年以來不斷地超越自我、超越同時代的作家,不斷進行藝術的嘗試和探索,不斷地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以及成熟的生命體悟,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吳克敬自然會像那些歷千百年風雨蝕、雷電擊、人為毀而依然屹立在大地上的石碑一樣,頑強地立足于中國當代文壇,必將走進一重更加壯美的藝術境界。我還想說的是,吳克敬已經走在了同代散文家的前列,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對他以后的散文創(chuàng)作抱有更高的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