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素質(zhì)教育”、“課改”、“課標”,到現(xiàn)在的“還原本真”、“簡簡單單教語文”……這些熱得發(fā)燙的詞句,都促使我們不斷思考教育真諦,反思自己教學的得與失,思考教學的最終目的,進而思考自己工作的意義乃至課堂師生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在經(jīng)歷了不同階段的實踐、探索、總結和反思之后,我們從“熱起來”逐步“冷思考”:如何找到一個切入點,去實實在在地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能?
一、問題的提出
片斷一:語文科《狼牙山五壯士》
教參將五壯士為什么要跳崖作為教學的重點難點,依此,備課時我考慮到學生與故事的年代相隔較遠,因而做好了自己講解的準備。可是在課堂上我按程序提出這個問題時,一個平時不怎么發(fā)言的女生舉手回答:老師我知道,這就叫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多么精煉的回答啊!說實話我自己事先都沒有想到。其他學生也紛紛發(fā)言:老師,我知道,這就是“士可殺不可辱”!……就這樣,認為是難點的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問題: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之前,課堂設計未源于學生的原認知,未源于學段特點,而是大多照搬教參,因而出現(xiàn)“重點非重”、“難點不難”,教學“一廂情愿”的現(xiàn)象。
片斷二:
表格:(數(shù)學科《可能性》的教學)各種提問行為類別頻次表
問題:該教師授課之后看了課堂實錄,統(tǒng)計時發(fā)現(xiàn)自己一節(jié)課內(nèi)的各種提問高達102次。其中還有很多隨意性的問題,比如“對不對”、“好不好”等,很多提問不能很好圍繞中心,配套貫通的零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對課堂的效能起了負面影響。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得不思考:能夠運用有效手段,經(jīng)常或者階段性地反觀自己教學的,又會有多少呢?
片斷三:
表格:(語文科《生命 生命》教學)
問題:第三題學生前測達到90%,說明他們對“生命”這個沉重而嚴肅的話題有著自己朦朧而美好的理解。后測中正確率下降了7%,這是因為對關鍵詞“掙扎、鼓動、躍動”挖得不夠深入,停留在字面的淺層理解。學生在課后嘗試著用更好的方式把對生命的理解表述得更深,但在組織語言上有漏洞。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在我們的教學之后,除了通過一些作業(yè)略有反饋、檢測之外,我們很多時候,不太可能及時檢查、調(diào)整下一步的教學行為,那有效的課后反思又從何談起呢?
二、問題的分析
以上現(xiàn)象是我們的常態(tài)教學,細細思量,這的確不是個別現(xiàn)象。如案例一,在備課時,我們也強調(diào)備教材,備學生,但往往在自己吃透教材之后,卻常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最基本的角色——讀者,他們對文本的感知、了解有多少,雖然也強調(diào)了預習,但是確切地說,預習只是讓學生提前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大多忽略了檢查反饋,也沒有去檢查了解學生的原有水平。因而會出現(xiàn)課堂上一些學生熱熱鬧鬧的討論、辯論只是在原認知水平上的反復徘徊而教師卻為了避免“灌輸”、壓制學生個性的嫌疑,不敢站出來陳述。
在案例二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每學期一次的研究課抑或是青年教師的參賽課,有同組教師或是專家的評課之外,大部分教師的日常教學,又何以得知自己的教學中存在什么優(yōu)勢與不足呢?因為日常的繁瑣慢慢地將“常態(tài)”教學變成了“平?!苯虒W;也因為缺乏了同伴、專家的評課,久而久之,有特色的教學也許會湮沒在繁瑣的平凡之中,那些略有不足但有潛力的教師,也就徘徊不前。而如果注意從自己的課堂語言、提問技巧、課堂氛圍的營造等方面去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相應的行為跟進、改善,那么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會在常態(tài)的教學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再看案例三,在教師授課之后,學生所做的《配套同步練習》等,里面的題目又有多少是真正能檢測、反饋自己的課堂教學的呢?因為,出題者往往并不授課,而授課者,又往往大多不是出題者。因而有教師戲言:上課不上課,關系不大,會做的還是會,不會的還是不會……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語文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
以上三個案例可以看出我們的課前、課中、課后,都存在著課前“預”不夠,課中無法“觀”,課后“測”不足的現(xiàn)象,這影響著課堂教學效能的優(yōu)化,因而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教師、學生的發(fā)展,聚焦課堂,也就缺少了一雙慧眼。
三、問題解決的嘗試
1.嘗試課前整體預習,做好教師學生的教學行為前移
新課程改革之后,教材將同類的課文編在一個單元,同時輔以相關的“資料袋”、“閱讀鏈接”、“口語交際”、“習作”等,這給授課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整合教材資源,靈活處理。同時,也為事先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然后有的放矢地設計自己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比如語文第七冊中,有一個單元都是各作家筆下描寫的動物,同一種動物,有中外作家的不同寫法;同一個作家,描寫了不同的動物,各具特色。授課前,我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把整個單元初步看一遍,然后如實把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惑、所想填寫下來,強調(diào)的是獨立閱讀,不是測試,要求不要翻閱參考書,不要和同學討論,這樣以便教師能夠掌握比較真實的學生授課前的認知情況。最后再根據(jù)這些收集上來的表格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設計自己的教學。
附“單元預習表”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感到這樣做能使學生的整體感知、預習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學習的主動性都有了提高,而對于教師本身也可以做到在設計教學之前,心中有數(shù),重點明確。
2.多方、及時評價,了解課堂中的行為效度
通過視頻錄像的實錄分析,教師可以很好地反觀自己的課堂教學。如日常中,沒有條件經(jīng)常如此反觀課堂教學,又該怎么辦呢?我采用的第一個方式是:問學生。課后,經(jīng)常和同學交談,看看他們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太明白,鼓勵他們實話實說,并且有意識地將他們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再次拿出來詢問。第二,放開膽子,讓聽課者評說。平時怕上研究課,其實就是怕在評課時抹不下面子。而我則放開了包袱,抱著虛心甚至是“厚臉皮”的態(tài)度,也就感覺到研究的樂趣了。有老師來聽課,我會在常態(tài)的教學之后,主動去詢問建議、意見,感謝聽課者,他們都會以肯定為主,然后將不足之處巧妙點出。如此,便逐步感覺自己對于課堂教學行為有了一定的反觀性,也慢慢了解了自己。
3.課后精煉設計,勤于反思,檢查效果
經(jīng)過了課前的教師、學生的行為前移,相應地,我也嘗試了“后測”的設計,即每課精讀課文的學習之后,我都會根據(jù)自己的教學,設計出相應的幾道練習題,既測試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測試了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便于調(diào)整下一步的教學。如此循環(huán)下來,閱讀教學在簡單之中,內(nèi)容卻不乏深度,環(huán)節(jié)安排更有目的性,知識的學習、訓練也更加扎實。同時,我還根據(jù)課后學生作業(yè)、小練習的反饋,經(jīng)常寫教學隨筆,及時地把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捕捉到的閃光點或者是自己感到不滿意的地方記錄下來,避免了無目的的反思。這樣堅持下來,時常翻看自己的記錄,每一步走過,點滴都可貴,在寫論文的時候,也就會有許多真實可信的材料了。
課堂,是教師生命的一片林子,在我們用冷靜而熱切的目光聚焦我們的課堂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課堂不能是那熱熱鬧鬧的走過場,也不是高耗低效的枯燥乏味。希望“預”“測”是我們聚焦課堂的一雙慧眼,讓我們的語文課堂似植根于沃土中的桃花,芳菲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