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xué)理念】
1.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xué)二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讓學(xué)生學(xué)會在咬文嚼字中品味語言、揣摩作者、觸摸詩句背后所隱藏的內(nèi)蘊。
2.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讓學(xué)生在形象感知、展開想象中入境,在感同身受、參讀互訓(xùn)中悟情,在融情悟讀、激情引讀中入心。
【學(xué)習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結(jié)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的學(xué)習,能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詞句的情味,在反復(fù)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yǎng)。
3.在深入文本的過程中不斷觸摸古詩的“內(nèi)核”——情感,從而在螺旋閱讀中不斷豐厚、滋養(yǎng)、催生這種情感,體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xué)流程】
—、整體把握,了解詩意,奠定情感基調(diào)
1.揭示課題。指名學(xué)生介紹作者陸游及時代背景。
2.自由讀詩。出示梯度要求:讀正確;讀得字正腔圓;讀出七絕的節(jié)奏;讀出自己的味道。
3.指名朗讀。通過自評互評等方式,熟練朗讀全詩。
4.釋題:示兒是什么意思?這是詩人在什么時候?qū)鹤拥亩?再讀詩歌,找到依據(jù)。指導(dǎo)借助注釋,理解第一、二句。
5.臨死之前對兒子的叮囑,又叫什么?(遺囑)一般人的遺囑都會寫些什么呢?(財產(chǎn)分割、對子女的期望、后事安排……)詩人陸游又有些什么遺愿呢?能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說說嗎?
6.這就是一位85歲老人的遺愿,沒有對死亡的恐懼,沒有對后事的牽掛。同學(xué)們,再次捧起書本,輕輕地吟誦。讀出這其中的味道。
【重溫詩人坎坷歷程,鋪墊南宋史實背景,把握詩歌情感基調(diào),構(gòu)建強烈解讀期待?!?/p>
二、比較悟讀,想象詩境,鋪陳悲壯意蘊
1.指名朗讀。從他的朗讀中,你聽出什么味道?(交流:①悲憤;②堅定。)
2.品“悲憤”。
陸游因什么而悲?(不見九州同)結(jié)合你課前所搜集到的有關(guān)南宋的資料,發(fā)揮你的想象,說說詩人陸游在生前看到的是什么?(引導(dǎo)學(xué)生在戰(zhàn)馬嘶鳴、戰(zhàn)鼓隆隆的樂聲中融情想象。)
面對著國土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金兵大舉進犯、統(tǒng)治者醉生夢死這樣的景象,陸游是一種怎樣的悲?(悲痛、痛心疾首、心急如焚……)把這種感受送到你的朗讀中去。
3.說“堅定”。
有同學(xué)讀出了堅定的味道,這是為什么?(他堅信“王師北定中原日”的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好一個“王師北定中原日”,這是個怎樣的日子,讓詩人從風華正茂的青年等到白發(fā)蒼蒼的老年,從風雨飄搖的北宋等到茍延殘喘的南宋,陸游的一生,就是為了這樣的一天而等待,而斗爭。在你的腦海中,你能想象出南宋軍隊向北平定中原時的美好景象嗎?(引導(dǎo)想象老百姓奔走相告、豐衣足食、張燈結(jié)彩、安寧和諧;為官者為民造福、清正廉潔;國家國富民強、山清水秀;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的美好景象。)
這太平盛世怎能不令人向往,難怪陸游會堅定地說——(齊讀后兩句),無怪詩人會充滿希望地說——(齊讀后兩句)。
4.是啊,同學(xué)們,英雄的詩人唱出的詩不僅是悲壯的,更是高昂的、堅定不移的。一起讀。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lǐng)學(xué)生讀出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愛,那顆心,那種味?那就要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當“九州同與不同”化為安寧和諧與狼煙四起,豐衣足食與餓殍遍野這樣真實可感、強烈反差的畫面時,不難想象一生致力于踏平胡虜?shù)年懹涡闹械哪欠荨氨鼻橛卸嗌?,那份“憧憬”有多美。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xué)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xué)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之所感,想詩人之所想,悲詩人之所悲。】
三、反復(fù)涵泳,回環(huán)復(fù)沓,觸摸高貴靈魂
1.同學(xué)們,詩歌固然需要大聲吟誦,但更需潛心涵詠、默默地品味,能不能從詩中找到一個詞,透過它觸摸到詩人的靈魂?
(1)但悲。(引導(dǎo)說出理由:一個轉(zhuǎn)折,有力地表達了詩人的心中萬事皆可拋,唯有國家的統(tǒng)一、人民的安定不能拋。)詩人只為祖國而悲,卻不悲什么?(個人的利益得失、生老病死)
(2)無忘。(即使在臨死之前,也沒有忘記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殷切囑托自己的子孫。)詩人卻把什么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了?(自己的痛楚甚至生命)
2.詩人陸游窮盡畢生精力也未能等到王師向北平定中原收復(fù)失地的這一天。在彌留人間之際,只為支離破碎的國家而悲,不為年老體衰的自己而悲;奄奄一息之時,念念不忘祖國統(tǒng)一之事,卻早已忘記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之實。
【該詩的解讀,一個“但悲”真摯感人,詩人陸游能置生死于度外,唯獨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guān)懷之心至死不渝。一個“無忘”堅定有力,既包含詩人堅定的信念,也寄托著希冀。沿著這一對文眼,按圖索驥,破譯隱藏在詩歌里的情感密碼,擬出情感線索,更好地讓文本外顯蓄積的情感,真正被學(xué)生所體驗和內(nèi)化。真是“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啊!】
3.面對這樣一位老人,我們真想替他的子女問問他:父親啊父親,你的身體都成這樣了,你還管那些身后事干啥呀?誰來替陸游回答?
引導(dǎo)學(xué)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1)孩子,祖國是我們的母親,哪有子女看到母親受難而不心痛的呢?
(2)我的兒呀,你沒看到中原的遺民那苦不堪言的生活嗎?他們在金兵的鐵蹄之下,每天在驚嚇、眼淚、剝削、死亡中度過呀!
(3)孩子呀,你們知道嗎?中原的孩子在金人的統(tǒng)治下,甚至都忘了自己祖國的語言而說起胡人的語言、穿起了胡人的衣服呀,忘了祖國的傳統(tǒng)、祖國的文化,我怎能不心痛呢?
(4)南宋的老百姓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苛捐雜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過著非人的生活呀……
4.這就是一位85歲老人的遺愿啊!沒有恐懼、沒有哀怨,沒有絕望,有的是滿腔的熱忱、有的是熱切的期盼、有的是殷殷的囑托、有的是愛國的忠貞。(悲壯的樂聲起,卷軸緩緩拉開。)師深情朗誦《示兒》。
5.同學(xué)們,此時,我們透過這短短的30個字,來到陸游的病榻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拿起筆,把它寫下來。
預(yù)設(shè):
(1)形同枯槁的陸游蒼蒼白發(fā)散亂,眼窩深深地陷了下去,他硬支撐起病體,嶙峋的雙手拿起毛筆,寫下《示兒》。
(2)陸游老淚縱橫,仰天長嘆,拉著兒子的手久久沒有松開,這眼中是悲哀,這眼中是希望,這眼中是囑托,這眼中是無盡的愁思……
(3)如豆的燈下,老人溘然長逝,一手緊緊捏著《示兒》,一手緊緊握著兒子的手。一個偉大的生命消逝了。
……
6.這首詩是詩人用生命譜寫的絕唱,是如此悲壯!男生一起讀;這詩是老人在生命終點爆發(fā)出的愛國火花,是如此絢爛,女聲一起讀。孩子們,這字字句句如血,如火,如泣,如訴,千百年來,他彈奏的愛國強音深深震顫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心,全班一起讀。
【代子發(fā)問,問得好!問出了詩人強烈而執(zhí)著的憂國情懷,問出了詩人深沉而熱烈的愛國情愫,叩擊的是學(xué)生的心靈,撼動的是問者的心扉。想象寫話,寫得妙!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空間上,在時間上,在心靈中,在靈魂里,學(xué)生與詩人面對面,心貼心,感同身受,感受著一個偉大生命的消逝,更感受著一個偉大靈魂的永生?!?/p>
四、走進歷史,承接囑托,奏響愛國絕唱
1.讀到這兒,同學(xué)們一定有話要問:王師有沒有向北平定中原?有一位南宋遺民林景熙告訴了我們這個答案: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2.自由讀詩,說出大意。
3.揭示南宋滅亡、元朝統(tǒng)一中國的史實。
4.這就是一位85歲老人臨終遺愿,他懷著“鐵馬金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他愿一身報國有萬死,他決心“掃胡塵”、“靖國難”,然而這一切都化作了永遠的遺憾。(樂聲起)你聽,詩人的忠魂在低吟、在泣訴,800年來,這絕唱從沒有停止。這就是一位85歲老人的臨終遺愿。師生齊誦。
【一句“家祭如何告乃翁”如一塊燒紅的鋼鐵,擲予冰水之中,迅速凝固了孩子心中沖天的豪情。悲壯之情籠罩詩歌、詩人、讀者,甚至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國人。巧妙的拓展,有效的延伸,使本節(jié)課的吟唱如繞梁余音,久久不能散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