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乃百科教學之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將來的文盲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研究、探索新的學習方式是當前教育改革一個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教育的根本是為了學生,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小學階段,學生就要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增強語文自學的能力,為今后進一步的閱讀和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對此,我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談如何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一、更新教學觀念,確立主體地位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學習過程應始終以人為本,應堅信學習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發(fā)展自己的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xiàn)?!边@就明白地告訴我們:首先,作為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端正教學思想,這也是當前實施改革課堂教學的方向和目標。語文教學改革要求教師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來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真正體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增進學生自主意識,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完善自我。過去的教育老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改革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要沖破“以知識傳授為本”的觀念束縛,構建“以學生自主求知”的語文教學模式。其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應該成為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藝術家,也應該成為傳遞治學方法、讓學生成為真正主人的藝術家。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需要以知識和智能為基礎,而且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創(chuàng)造興趣對創(chuàng)造能力的形成及發(fā)展有啟動導向功能。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緊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動機,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創(chuàng)造興趣。
1.讀中品意。低年級語文教材的特點是:內容明顯,事理簡單,篇幅短小,易讀易記。重要的一條則是多讀,只有多讀,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闭n堂上,教師一定要重視引導兒童進行讀書訓練,從讀中達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獲得讀書的本領——“字求其訓”“句求其義”“篇求其旨”。品味語言,克服摒棄過去教師包辦代替式的講讀方法。
2.說中解意。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指導學生看圖講故事,理清文章的層次,明白事物的經過,提高兒童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如《青蛙看?!芬徽n,教師引導學生看圖講述“青蛙看?!钡慕涍^。老師引導學生圍繞著“(青蛙)想看?!Φ巧健吹胶!闭归_說話訓練,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展示自我,變“要我說”為“我要說”。
3.演中悟意。組織兒童分角色表演,這是一種幫助兒童掌握課文內容和語言特點的有效方法。在角色扮演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當自己化身為課文中“人物”時,要考慮到“人物”的性格、語言和動作的特點。如:《小鷹學飛》這一課,描寫了小鷹跟著老鷹學習飛翔的本領,老鷹向小鷹不斷提出新的目標,小鷹也在學飛翔中增強了飛行本領,提高了對自我的認識。在學生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按小組分別扮演“小鷹”和“老鷹”,摩仿它們飛到大樹、大山之上??凑l能把小鷹每飛一個高度時的心情、動作和語言表達得準確、充分。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有了節(jié)節(jié)攀升的鮮明感受,既感受到小鷹學飛時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情狀,又感受到老鷹內心永不滿足、努力向上的精神,領悟到學無止境,不斷進取、奮力攀登的道理。
4.議中探意。充分發(fā)揮各小組的協(xié)作精神,互相探討,讓智慧的火花相碰撞,達成共識。如教《烏鴉喝水》一文,有個學生反駁說:“烏鴉想的方法不好,烏鴉可以用吸管吸水呢!”有個學生建議說:“它用兩只手抱起瓶子也能喝到水?!币皇て鹎永耍瑢W們議論紛紛,爭先發(fā)言:“烏鴉沒有手,它有翅膀,瓶子很滑,它抓不住?!薄澳撬梢园哑孔哟蚱圃俸?!”……討論十分熱烈,連平時膽小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參與唇槍舌戰(zhàn),氣氛十分活躍。
5.劃中想意。教師要緊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劃出關鍵的詞語,喚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狼和小羊》一文,狼是強暴的、兇殘的、不可理喻的;羊是弱小的、善良的、安分守己的。教師應指導學生劃出“故意找碴”“氣沖沖”“大聲喊”等詞語,體會狼蠻不講理的兇殘的質;通過劃“吃了一驚”、“溫和”、“喊”等詞語體會羊的弱小和善良。使兒童明白: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只講道理是不行的,要認清他們的本質,設法與之斗爭。
三、教授正確方法,注重培養(yǎng)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苯虒W的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會學習,向課本挑戰(zhàn)、向教師挑戰(zhàn)、向標準答案挑戰(zhàn)。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質疑問難,勤學好問,敢想、敢問、敢為、敢當。培養(yǎng)學生標新立異,敢為人先的勇氣。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給正確的讀書方法尤為重要。如教學《水鄉(xiāng)歌》一文,課文是由結構相似的幾部分內容組成,敘述的形式也基本一樣:課文首先提了什么問題?通過哪些詞語說明了“水多”,它的“美麗”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教師應抓住這一教材特點,先精心地教學第一段,從中總結了學習方法。第二三段就可放手讓學生用這一方法自己去學,教師只要適當?shù)闹笇АⅫc撥。這樣,由教師的教到用不著教師的教的教學過程,對他們今后在學習相類似的語言情境中,能夠自我學習是大有好處的。
四、注重課后延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教師應樹立“大語文”的觀念,讓學生從傳統(tǒng)式“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苦讀走向開放型的自主學習。從課堂走向課外,從校園走向校外,使語文成為一泓活水,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學語文,長才干,學做人。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或到效外游玩,或上樹林原野采集標本,或參觀工廠,或助人為樂。也可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設立圖書角,推薦好書讓學生閱讀,教給閱讀方法,開展讀書競賽,興趣小組等。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意識來自質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順其童心,投其所好,”把知識發(fā)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學生喜愛、令學生驚奇的情境之中,從而引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催生出強烈的探究愿望,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求知。語文課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訓練啟迪學生的思維,有利于發(fā)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有利于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