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2005年教育部頒發(fā)了關于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通知,明確提出經國務院批準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此項計劃的宗旨是:“以《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為依據,以全面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為目的,建立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和考試認證體系,組織開展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技術培訓,全面提高廣大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水平?!?/p>
要開展此項規(guī)模如此宏大的培訓工作,培訓活動前的攔路虎就是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理解。受培訓者普遍認為教育技術就是信息技術,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就是信息技術能力培訓,以前已進行了信息技術的全員培訓,現在只是炒冷飯,所以熱情不高,甚至出現抵觸情緒。有一些教師面對計算機就畏懼或者不認同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于是乎就帶著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參加培訓。所以讓受培訓者正確理解和接受“教育技術能力”的內涵,是此項培訓成功的關鍵。
二、關鍵概念淺釋
1.技術?!凹夹g”一詞包括兩大方面,一是“物質設備”“物質手段”,即有形的物化形態(tài)方面;二是“方法”“過程”“智能手段”“信息手段”,即無形的智能形態(tài)方面。有形的物化形態(tài)是客觀存在的,看得到摸得著,其作用呈現顯性;無形的智能形態(tài)也是客觀存在的,它看不到摸不著,但它卻滲透到每一環(huán)節(jié)中,有形的物化形態(tài)也要靠無形的智能形態(tài)才能發(fā)揮其作用。所以,“技術”一詞的涵義指的是有形的物化技術與無形的智能技術的總和。
2.教育技術。既然技術包含物化形態(tài)與智能形態(tài)兩大類,那么教育技術就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物化形態(tài)的技術與智能形態(tài)的技術的總和。國際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對教育技術做出了這樣的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chuàng)建、利用、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與改進績效的研究和合乎倫理道德的實踐。(AECT’04)”我國《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對教育技術的定義是“指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yōu)化的理論與實踐?!?/p>
從以上的定義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關于教育技術的幾個特點:
(1)教育技術是應用系統(tǒng)方法來分析和解決人類學習問題的過程,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優(yōu)化。(2)教育技術中所指的技術包括有形技術和無形技術,其中有形技術主要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運用的物質工具,如:黑板、粉筆、投影、視聽器材、計算機、網絡等各種教學媒體;無形技術指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過程中所運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蘊含的教學思想、理論等。應用于教育領域的信息技術通常有視聽技術、衛(wèi)星電視廣播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技術等。在信息化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必須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3)教育技術在開發(fā)、利用所有的學習資源過程中達到目的,同時也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3.教育技術能力?!澳芰Α币辉~在《新華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那么“教育技術能力”就不僅僅指掌握信息技術這一層面,而更多地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基于信息技術的有形技術與無形技術的開發(fā)、應用與更新的能力。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對中小學教學人員、管理人員、技術支持人員的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皆從“意識與態(tài)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chuàng)新”“社會責任”四大方面提出明確的要求,這已遠遠高出信息技術能力的要求,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事實上,教育部啟動實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項目就是在已進行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就是說,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單純的信息技術培訓已不能滿足廣大教師優(yōu)化教育教學的要求。自從全國推行“校校通”工程后,好多學校特別是像廣東省之類經濟條件相對好的省市,學校的硬件設備非常先進,但是利用率不高,教學效果沒有呈現明顯的改變,有些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僅僅起到代替黑板的作用,所以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技術成為當前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4.信息技術的隱性課程。信息技術的隱性課程是相對其顯性課程而言的,信息技術的顯性課程通俗而言就是信息技術課,其實施是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教材,掌握與信息的產生、獲取、表征、傳輸、變換、識別和應用有關的科學技術,培養(yǎng)信息技術素養(yǎng),它主要是依靠課堂教學實施的。而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實施不靠課堂教學,而是“通過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專題活動課程的安排、學校及周邊信息環(huán)境的建設和利用等多種途徑進行”。它比起顯性課程,更具有普遍性,它的實施途徑更多元化。在其他學科教學中,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形成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人們在初步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檢索、篩選、處理、評價,然后根據教學需要制定教學策略,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教學最優(yōu)化。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更多地是與信息技術的隱性課程相吻合。
這一點再次說明了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關系:教育技術必須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但它高于信息技術;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也要基于信息技術能力,但其范圍更廣更深,而且它必將有利于促進整個信息環(huán)境的形成。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育部頒發(fā)的《教育部關于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通知》中提到的“教育技術能力”的內涵主要包含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基于信息技術的;二是以各種教育理論為理論指導;三是培養(yǎng)的是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能力以及現代倫理道德;四是宗旨是實現教育教學優(yōu)化。
如果我們培訓者能讓一線教師清晰準確地理解好這一核心概念,我們將會看到受培訓者以不一樣的學習熱情與動力來參與培訓,會得到不一樣的培訓效果。培訓內容只有與受培訓者的實際需要相一致時,才能使受培訓者以主動的學習姿態(tài)來參與學習,才能使之產生實踐的欲望,培訓也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