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睡到秋涼
你一定了解動物的冬眠是怎么回事,但你卻不一定知道動物也能以夏眠來度夏。
在南非,有一種奇特的樹魚。到了夏天,它們就爬到樹上的陰涼處,一覺睡上兩個多月,直到秋涼后才爬下樹來回到水中。
澳洲有一種蜥蜴,夏眠是它們的避暑高招,成群的蜥蜴躲在背陰的洞穴內(nèi)睡大覺,一睡就是一個多月,直到暑氣漸散才慢慢醒來。
盛夏時節(jié),鱷魚張開大嘴,通過急促的一呼一吸,將體內(nèi)的熱氣排出,以降低體溫。而當干旱的枯水期來臨時,生活在河流、沼澤中的鱷魚,被迫鉆進淤泥里或洞穴中睡大覺,一睡幾個月。但只要下一場暴雨它們就會醒過來。
其實,以夏眠避暑的動物還真不少呢。炎炎夏日,當小溪、小河溝里的水干枯時,泥鰍便會把身子鉆進泥漿里,不吃不喝,進入夏眠狀態(tài),直到生命之水再度光臨。
電扇空調(diào)自備
出汗是人類的一種避暑本能;汗水的蒸發(fā)會帶走皮膚表面的熱量,使我們感到?jīng)鏊?。馬的身上也有汗腺,熱了就出許多汗來調(diào)節(jié)體溫,防止中暑。狗的身上沒有汗腺,熱了就張大了嘴,伸出長長的舌頭;因為狗的舌頭上有許多汗腺,狗就用它來排汗,降低體溫。
蜜蜂似乎也懂得這個道理。盛夏季節(jié)蜂巢內(nèi)溫度很高,為了降溫,一部分工蜂負責取水,并把水灑在窩眼周圍;另一部分工蜂則在蜂房的入口處整齊地排成一行,用雙翼使勁地往里扇風,使灑下的水分快速蒸發(fā),帶走蜂房內(nèi)的熱量。其作用如同在蜂巢內(nèi)裝上了一排電風扇,不僅能降溫4到6攝氏度,而且還能保持蜂巢內(nèi)空氣新鮮。
兔子那兩只長長的、血液流暢的大耳朵起著導熱器的作用,就像隨身攜帶的空調(diào),不斷地將體內(nèi)的熱量排出體外,從而免受炎熱之苦。
生活在沙漠里的駱駝,為了抵抗炎熱和干熱,就升高自己的體溫,直到超過外界的氣溫。這樣就不會出汗,減少了體內(nèi)的水分蒸發(fā)。到了夜間,它的體溫又會隨著外界氣溫的變化而降下來。
避暑山莊自建
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種大蜘蛛,自己會掘井,井深40厘米,直徑25厘米左右。井挖成后,再在井口處吐絲結(jié)網(wǎng),以遮擋夏日熾熱的陽光,然后便躲進井底舒舒服服酣睡。
非洲白蟻的避暑方法更巧妙。它們營造起形似金字塔般的高大的蟻塔。蟻塔的外殼有50厘米厚,并開有許多“氣窗”,里面隧道密布,彎彎曲曲,長約幾百米,結(jié)構(gòu)恰似“空調(diào)住房”,盡管外面烈日炎炎,里面卻是清涼世界。
有一種生活在非洲淺海水域的肺魚,盛夏來臨之前,它們便鉆進海底的泥沙層中,用自身分泌的粘液,把周圍的沙和泥粘在一起,精心筑成小穴巢,作為避暑納涼的安樂窩。待到炎熱的夏天過去后,再出來暢游,過起正常的海洋生活。
沖涼洗澡最過癮
盛夏時節(jié),大象喜歡在水中打滾,或用鼻子向空中噴水為自己“淋浴”,同時用力扇動大耳朵,讓涼風為自己的頭部降溫,并將體內(nèi)的熱量散發(fā)出去。有時大象嫌這種斯文的淋浴不過癮,便用長長的鼻子吸滿水,向著自己的背部和腹部用力噴去,痛痛快快地洗一個涼水澡。
水牛水牛,自然就是愛泡在水里的牛。因為皮膚厚,汗腺少,不易散熱,所以,水牛非常喜歡水。尤其到了夏季,幾乎整天浸在水里,依靠水來幫助自己散熱,或在泥漿中打滾后,再去水中清洗。
海象就像是大海中的大象。海象有著龐大的身軀和厚而多皺的皮膚,成年海象的體重可達上千千克。海象是天生的潛水能手,可以深潛幾百米,但一旦游上海灘,就完全失去了戰(zhàn)斗力,每爬行一步,都要停下來喘幾口粗氣。所以海象的避暑辦法也比較簡單,它不用海水沖涼,而是直接讓身子趴在沙灘上,并不斷將濕沙撥到自己身上,利用濕沙吸熱來降低自己的體溫。
“防曬霜”自產(chǎn)自銷
在炎炎赤日當頭照的日子里,河馬居然能不呆在水里求涼爽,而躺在泥沼里舒服地伸展四肢。這是因為河馬有自己的防止被太陽曬傷的方法——使用自己的“防曬霜”。河馬的皮脂腺能夠分泌出一種紅色的粘液,粘液干燥后,就象披上了一塊遮陽板,能有效保護它們敏感的皮膚不受紫外線的傷害。
無獨有偶,生長在海洋中的海馬,在感到炎熱時,既不潛入深水中,又不到海草多的地方去納涼,而是一動不動地伸展開四肢;不了解內(nèi)情的人還以為它們是在洗太陽浴呢。原來,海馬的皮膚腺也能分泌出一種紅色的粘液,待粘液干燥之后,皮膚上就象涂抹了一層“防曬霜”一樣,不怕太陽的暴曬了。
自我救助各有一招
大海中的鯨若以每小時36千米的速度游動,每5分鐘體溫就會升高1℃,如果連續(xù)游上3小時,體溫就會比原來高出近40倍。所以,當鯨覺得熱時,它就通過脂肪層使動脈血管擴張,并用冷水沖洗口腔和鼻腔,然后再把熱水噴出,形成美麗的噴泉,以此來降低自己的體溫。
澳大利亞的袋鼠,為減少陽光的照射面積,便采取弓著身子的辦法;當氣溫達35℃至40℃時,它就會不斷地用舌頭舔自己的前爪,從而使體溫很快降下來。
天氣炎熱時,小松鼠會將自己粗大的尾巴直豎起來,就像用一把“遮陽傘”遮住了自己的身體,給自己帶來一片陰涼。
猴子要是感到太熱了就用自己潮濕的舌頭,去舔自己兩條毛茸茸的手臂。這種方法產(chǎn)生的效果,就像它們的手臂上蓋著兩條涼爽的毛巾。
夏日里,當蝴蝶感覺自己的體溫過高時,便轉(zhuǎn)動翅膀,用毛茸茸的鱗片反射陽光以利降溫。而蝙蝠覓食歸來后,一到棲息地就來個“倒掛金鐘”,這時它的體溫便可降到15℃左右。
印度有一種鶴鳥,它們驅(qū)熱和納涼的方法,是不時將清涼的水噴灑在自己身上,并把泥漿涂在自己的腳上。
非洲沙漠中有一種蝰蛇,一到盛夏,便把整個身子藏在沙礫里,只留一雙眼睛露在外面,以便捕食小動物。避暑固然重要,填飽肚子畢竟還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