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濟南鄰湯加王國,由大小島嶼300多個組成,多為珊瑚礁環(huán)繞的火山島,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維提島是斐濟群島中最大的一個 。
那天,我們雇了當地一個職業(yè)導游,領我們在斐濟首都蘇瓦所在的維提島上觀光旅游。導游是印度人后裔,小伙子英語說得很好。我們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穿著紗麗的印度婦女,身上裝綴各種珠寶首飾,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小伙子告訴我們,斐濟人口80多萬,斐濟族人占51%,印度族人占44%,其他族人占5%。斐濟族人的祖先來自東南亞,早在公元前17-15世紀,古代的水手、漁民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駕獨木舟,順海漂流到了斐濟,繁衍生息。印度族人大都是19世紀英國殖民者從印度誘拐來的“合同工”的后裔。他說,他的祖先是印度孟買人。
知道我們是中國海員,小伙子馬上介紹說,居住在斐濟的華僑、華裔有5000多,多數聚居在蘇瓦,經營雜貨店、餐館、超市等,還有的在其他各島開辦農牧場、香蕉園、糖廠(斐濟有“甜島”之稱,生產出口甘蔗是其支柱產業(yè)之一)。華人較富有,但大都是19世紀后期英國人從中國南方招來的華工的后代,一代又一代的華人為斐濟的發(fā)展和繁榮做出了貢獻。
斐濟的旅游業(yè)興旺發(fā)達,因為城鎮(zhèn)街道上有許多各色膚種的游客悠步閑逛,然而19世紀以前,旅游者到達南太平洋時總要繞道避開,因為斐濟的居民被外界稱為野蠻、好斗,甚至食人肉的人。蘇瓦博物館里陳列著幾件食人的工具:擊腦錘、擰脖棍、食人叉等;旁邊有一位19世紀英國傳教士的遺物及其被害經過說明:斐濟土著人先將他置于河中溺死,接著煮熟后獻給酋長食用。斐濟人不避諱食人史,認為這只是斐濟人的過去。從19世紀后期起斐濟盛行基督教、印度教。凈化靈魂,棄惡從善,愛護生靈成為大多數居民的信條。導游笑著對我們說,參觀蘇瓦博物館后不必恐懼,現在的斐濟人友善、熱情、好客,每年有數十萬境外游客前來觀光、度假。
我們還到斐濟農村走馬觀花。斐濟農村的社會結構仍是酋長制。每個村子都有一座村社大廳,這是村民集會、議事、娛樂的場所。每當有朋友從遠方來,主人總要為客人舉行傳統(tǒng)的歡迎儀式:盛裝的姑娘們把花環(huán)套在客人的脖子上,并向客人敬上用椰子殼碗盛的“洋格納”(斐濟語“yagona”)?!把蟾窦{”系斐濟特有的佳茗,是將一種植物的碩大根基搗碎成粉末,裝入紗布袋,置入涼開水中,用手反復揉搓,數分鐘后取走紗布袋,留下呈淺咖啡色的飲料就是“洋格納”,據說能治療氣喘、腹瀉,還有降血壓、止痛等功效。
在離蘇瓦40公里的太平洋港口,有個“古代文化中心”,這是一座堡壘,四周全是裝有矛槍的木棚,再現了古代斐濟人為抵抗外敵而設的防御工事的模樣。這里的街道、市場和第一批移民登陸斐濟群島時相似。如有興趣,可以親歷專為旅游者安排的“原始人”穿草裙、住草棚的生活以及在作坊里制作陶器、編織棕麻毯子、鍛造兵器的情景,還可以登上雙體獨木舟,暢游于運河和環(huán)礁湖之中。旅游斐濟“古代文化中心”的感受是旅游世界其他旅游景地時無法得到的。
旅游臨結束,導游建議我們下一次來最好在7月至8月間,因為那時是在斐濟賞鳥的好季節(jié)。這里有不少的名貴鳥類,如紅嘴鸚雀,在世界其他地方已經絕跡;塔維尼和伐奴亞兩島上的捕蠅鳥、紅知更鳥也為世上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