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lián)合國會議上,每個代表的座位前都擺有一塊牌子,標明他代表的國家。坐在“中國”這塊名牌后面,你尤其感到自豪,因為你代表一個偉大的國家和偉大的人民。如此,你就義不容辭地擔負起一個神圣的責任——捍衛(wèi)“中國”在國際上的尊嚴,而容不得任何對它的污損,就像你的眼睛容不得半點砂子一般。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我在曼谷主持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亞太經社會代表處的工作。曼谷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國際機構和國際會議最為集中的城市。作為常駐代表,我經常出席聯(lián)合國及其他國際機構的會議,多次遇到令人難堪的有損“中國”尊嚴的事件。如何處理,對于每個人都是考驗和鍛煉。
1989年,一次大型國際研討會在曼谷舉行。會議的主題是“美、日、中、澳同東盟國家的關系”。作為我國常駐該地的多邊事務負責人,我首先關心的是:會議有無中國代表參加。了解的結果是:所有同主題有關的國家都派有代表,惟獨沒有中國。我好生詫異:在討論中國同東盟國家關系的會議上,怎能聽不到中國的聲音?難道還要別人代言?我決定不請自到,雖不發(fā)言,也要了解情況。好在那是一次公開會議,登記、付費就可以入場。
會議在曼谷湄南河畔的一個豪華大酒店里舉行。大廳里燈火輝煌,涼風習習,人頭攢動,座無虛席。坐在前排的是各國使節(jié)和聯(lián)合國機構的代表??拷飨_的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各國專家學者。他們或坐或立,相互寒暄、握手,交頭接耳,好不熱鬧。我是一個列席的旁聽者,心里有點說不出來的味道,沒有上去湊熱鬧,只是隨意找個位子坐下,等著看個究竟。
主席宣布開會,照例少不了冠冕堂皇的開場白和期待殷切的祝詞。接著,一個個人士上去發(fā)言。他們講了些什么,恕我不贅述了。但有一件事卻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個名叫岡崎的東方國家大使在演講中說得頭頭是道,博得陣陣掌聲。然而,他卻三番五次使用了“共產黨中國”的蔑稱。
休息的時候,我端了一杯咖啡,走到他跟前。他是到任不久的大使,我便做了自我介紹:“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官某某?!闭f話時,我故意放慢速度,讓他聽得清楚。大使先生沒有反應,于是我便單刀直入。
“剛才聽了閣下的講演。有一點使我感到不安。你我兩國是建有正式外交關系的友好鄰邦。我想大使閣下應當知道怎樣稱呼我的國家。”
大使閣下有點窘狀,自我控制了一下,然后點頭哈腰連連稱道:
“是我的過錯,我的過錯。我用詞不當。請多多原諒,多多原諒”。
中國人是嚴肅的,但對方既表示了歉意,我也落得來個大方。于是,轉了話題。
這位大使為什么在大庭廣眾之前竟敢如此放縱自己呢?過后,我想恐怕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以為沒有中國人在場,因此肆無忌憚;
二是他原是情報機構的負責人。在他們內部恐怕就是那樣稱呼中國的。惡習還沒有改過來。
不管出于何因,這肯定是一種政治上的不檢點行為。
不久,適逢該國國慶。我應邀出席了招待會。宴會大廳入口處,迎賓隊伍男女相間,男的穿著燕尾服,女的穿著仿唐式民族服裝,排成一列。為首的便是那位大使先生。我上去主動和他握手,祝賀國慶。盡管我們吵過架,目光相遇時,兩人都會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