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需要服用華法林的人也隨之增多。
患者為何用華法林?
大部分血管的狹窄性疾病與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有關。血液凝集形成血栓后,固定在局部導致該處的血管堵塞或狹窄,脫落則造成遠處血管栓塞,共同結果是血栓后面的血管血流減少甚至消失,輕者組織缺血(如心絞痛),重者發(fā)生壞死(如心肌梗死、腦中風)。華法林的作用就是改變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防止血栓形成。長期口服華法林能預防中風、心梗、靜脈血栓等血栓栓塞性疾病。
華法林為什么能抗凝?
維生素K是肝臟制造凝血因子的原料,華法林能競爭性對抗維生素K的作用,抑制肝細胞中凝血因子的合成,還能降低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反應,因而具有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服藥后一般半天后起效,1~2天達抗凝高峰,維持3~6天。
哪些人應該服用華法林?
華法林的主要作用是抗凝,適用于那些需要長期持續(xù)抗凝的患者,包括以下幾類:
心肌梗死行溶栓或支架治療患者,需要長期抗凝保持血管通暢者。
房顫病人,需要長期抗凝防止心房內血栓形成。
瓣膜病變病人或者瓣膜手術后患者,防止瓣膜上血栓形成。
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療后,需要長期抗凝防止再次出現(xiàn)血栓。
腦梗塞患者治療,預防用藥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出血。
正常劑量的華法林能抗凝,過量了就容易導致各種出血。出血可發(fā)生在任何部位,特別是泌尿和消化道,如發(fā)生在腦內,結果是災難性的。最早期、最常見的表現(xiàn)是早晨刷牙時出現(xiàn)牙齦出血。出血一旦發(fā)生,就不得不減量、停用華法林,有時甚至使用止血藥。華法林過量導致的后果,遠不是出血本身造成的,而是抗凝不能繼續(xù)引起的,冠脈、頸動脈、腦內的動脈都可能再次發(fā)生堵塞。比較少見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腹瀉、瘙癢性皮疹、過敏反應及皮膚壞死。一次大劑量口服時尤其危險。
如何監(jiān)測、調整華法林的用量?
長期口服華法林時,必須定期監(jiān)測,不斷調整。監(jiān)測的指標主要是INR(國際標準化比值)。治療時一般要求INR為2.0~3.0。INR過低,沒有充分發(fā)揮抗凝的效果,需要加量。INR過高,則有出血的風險,需要減量。因為服用華法林需5~7日后療效才可穩(wěn)定,因此一般要求兩周內要每周測兩次INR,直到INR調整滿意,之后可每個月查一次。查INR對設備的要求不高,一般醫(yī)療單位都能檢測。為了達到理想的抗凝力度,經常會調整至一天口服一片半、一片加1/3,甚至一片加1/4;而華法林的劑量和INR的比值不是正比關系。這時,準確的分片就非常重要,如果本來每天只要一片加1/3,而這1/3分得較大,實際上接近半片,長期服用,就可能過量,導致出血。
(編輯/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