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經(jīng)上海,與茶師癡人呆語、前輩不懂茶者、不知味相約,一起到茶城品茗聊天。
茶人相見,稍事寒暄,便直奔主題。不知味前輩首先拿出了一款毛蟹,待水初沸,前輩用蓋碗沖泡。為了彰顯茶性,第一次投茶量較輕,湯色清亮,入口順滑,無一絲苦澀。癡師品過之后說,毛蟹能做到這種程度,很是難得。不知味前輩說此茶是這個茶廠當(dāng)年做得最好的一批毛蟹。不知味前輩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什么是好茶?以他的理解,并不是特級茶就是好茶,二級茶亦非好茶。而是就此等級的茶青而言,在制作過程中將茶性很好地發(fā)揮出來,即可稱為好茶。
不知味前輩邊說邊用蓋碗的蓋子略壓了幾下蓋碗中的茶葉。這時,不知哪位茶友問了一句:這樣會不會把茶膽壓壞?
不知味說:什么是茶膽?我不贊同一味套用書上的知識。這個茶膽破掉,可以再重生一個茶膽,茶與水之間有一個交流,在它交流受阻時幫助它交流一下,并不會破掉茶膽。
癡師說:什么是茶膽?如果真有茶膽存在,哪個給我拿出來看看,茶本身沒有膽,但是人有膽,所以可以借茶一個膽,所謂的茶膽就是茶的一個神,一個中心,如果說有茶膽,每一片茶都有一個膽,那么一泡茶可以說有幾百個膽,也可以說只有一個膽。關(guān)鍵是了解這泡茶的茶性,再不破壞茶性的基礎(chǔ)上讓茶汁更好地釋放,這就是不破茶膽。在最后呆師又飄出一句:“師古不泥啊……”
師叔不懂茶者也接言:茶膽的形成有一個過程,茶膽不是不能破,而是要破在恰到好處,收發(fā)自如。如果讓這泡茶出湯穩(wěn)定,是一種泡法,如果喝三泡就準(zhǔn)備不喝了,第三泡上就要破茶膽,讓茶汁盡快地釋放出來。
最后,大家得到一個共識:所謂的茶膽就是茶的中心,是茶葉釋放茶汁的中心,保護茶膽不破就是保證茶湯的穩(wěn)定與不散。
茶興初發(fā),店家又拿出了 款本山,用蓋碗沖泡,一巡剛過,癡師為指點我,說道:做此茶的人大概有八到十二年的做茶經(jīng)驗,中年人,但好像不太用心。此話一出,店家有些發(fā)愣。他說,此茶是他二哥做的。店家又拿出一款觀音王,仍用蓋碗沖泡。一巡又過,癡師詫異到:這個茶感覺和剛才是一個人做的,怎么突然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々店主回答說:此茶確仍為我二哥所做,但由老父在旁指導(dǎo)。
此時三位前輩各拿出一片葉底,互為探討:此茶地力不足,系春茶,海拔大概在八百米左右,茶樹樹齡較輕。這時,癡師問店家:你家兄弟幾人?答曰:三人。問誰做茶的悟性最高,店家略有點不好意思與得意地稱是自己。店家做的茶曾拿過金獎,而其他的兄弟沒有得過。又說其實二哥做茶有二十年了。癡師說:怪不得,他的悟性差,所以做了二十年只能等于你做十年的功力。店家稱確實!他的二哥現(xiàn)在主要負(fù)責(zé)管理茶山,他是細(xì)致之人,在管理方面還是蠻成功的。
這時,不知味又請店家拿出他定作的當(dāng)年低火炭焙烏龍,請大家共同品嘗。此茶不知味前輩曾贈癡師少許,癡人再見問所贈之茶與此茶是不是一批,答曰:是一批。癡師說,如果是一批茶,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沒有密封保存;另一種是經(jīng)過重焙的。我問為何得此結(jié)論,答曰:色澤偏黑,應(yīng)為自然存放中被氧化。
此茶干茶有一種火香,色澤偏黑,店家繼續(xù)為大家沖泡。仍是一泡后,癡師說:這個茶不是你二哥做的。店家在詫異間點頭稱是。癡師繼續(xù)說道:做茶人是一位老人,制茶經(jīng)驗豐富。店家說是他的老父親自所做,一次焙成,費時近三十小時。
不懂茶者點評道:這個茶綿長圓潤,隨著氣息的改變而改變,喝到口中確有一種長者的從容之氣與盡歷滄桑后的淡泊,茶韻綿綿不絕。
在茶香彌漫之中,不覺天色已晚,大家就要離開茶城了。有幸能得到這么多功力深厚的前輩指點,這樣的品茗經(jīng)歷讓蘭心眼界大開。踏著清淺的夜色,輕呵,唇齒之間的淡淡茶香,讓我想起“細(xì)啜襟靈爽,微吟齒頰香,歸來史,青絕,竹影踏斜陽”的詩句。茶學(xué)無邊,多像腳下的路?!奥仿湫捱h(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