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花芬芳,古都洛陽牡丹香。
“洛陽牡丹甲天下”,這句話在中國流行了千百年。聽說洛陽舉辦第25屆牡丹花會,便相約幾人于4月11日匆匆前往觀賞。去的那天晚上,刮起了風(fēng),還夾著稀稀拉拉的雨星。
這下不好,經(jīng)過一夜的風(fēng)疏雨驟后,嬌貴的牡丹是否綠肥紅瘦?我真有點像濃睡不消殘酒的李清照似的詢問起花事。朋友逗笑說:“海棠依舊”。
第二天,我們先參觀了龍門石窟、白園、香山寺和關(guān)林等景點,待中午來到國家牡丹園欣賞“甲天下”的洛陽牡丹時,一直陰沉的天氣竟然變得晴空萬里,我們當然都喜不自禁。在感謝天公之余,隨著人群走進了始建于1992年、占地700畝的國家牡丹園。國家牡丹園牡丹如海,游人如山。在這擁擠的人群中,有洛陽人,有全國各地人,也有外國人,他們個個臉上都洋溢著一種興奮幸福的神情。這種觀賞牡丹的情景,不正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老先生筆下“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情形嗎?
洛陽稱為牡丹之城,名不虛傳;牡丹作為洛陽“市花”,當之無愧。別說規(guī)模、品質(zhì),僅牡丹的品種,也讓人眼花繚亂。你看那紅彤彤的“洛陽紅”、“首案紅”、“肉芙蓉”;粉懂懂的“似荷蓮”、“趙粉”、“錦帳芙蓉”;紫楚楚的“魏紫”、“朱砂壘”、“赤龍煥彩”;白生生的“石園白”、“玉板白”、“夜光白”;黑幽幽的“黑花魁”、“墨撒金”、“青龍臥墨池”;黃燦燦的“姚黃”、“大葉黃”、“金玉交章”;綠盈盈的“綠香球”、“歐家碧”、“嬌容三變”;藍瓦瓦的“藍寶石”、“藍繡球”、“雨過天晴”;一瓣二包或多色的“二喬”、“三變賽玉”、“天香湛露”……處處繁花似錦、個個爭奇斗艷。其中“姚黃”和“魏紫”,最受人崇尚,是洛陽牡丹的“王”和“后”。這些花,有的大如盤,有的形如蓮,有的圓似球,有的高如樹……一片片噴紅吐綠,一簇簇燦若晨星,一枝枝婀娜多姿,一朵朵姹紫嫣紅。對于洛陽這樣的牡丹,我敢斷言,再好的畫家也難以畫出她的意態(tài),再好的作家也難以寫出她的詩情,再好的攝影家也照不出她的風(fēng)韻。站在牡丹園中,我打開腦海里積累了多少年的詞藻寶庫,卻一個詞兒也想不出來。
看著我如癡如醉的樣子,導(dǎo)游說:“洛陽牡丹,要看的多著呢!除了國家牡丹園之外,還有王城公園、牡丹公園、西苑公園,特別是農(nóng)戶栽植的牡丹,更加好看。洛陽牡丹,可分為“三大類型”,“九大色系”。“三大類型”:即精選品種、珍貴品種、稀有品種?!熬糯笊怠保杭醇t、粉、紫、白、黑、黃、綠、藍、復(fù)色九種顏色。它的名稱,都是人們根據(jù)顏色、花形、產(chǎn)地、種植世家特點所冠以許多美好的名字。由于洛陽地處中原,氣候溫和,雨量適度,適于牡丹生育成長,從而這里的種植面積連年增加,種植工藝不斷提高。1982年,洛陽市人大常委通過決議,正式命名牡丹為洛陽“市花”,并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洛陽牡丹花會。從此,洛陽人走上了一條以花為媒,廣交朋友,發(fā)展經(jīng)濟,振興洛陽的發(fā)展路子。目前,全市共栽植牡丹面積近萬畝,品種多達700多個,產(chǎn)品已跨入國際市場。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第25屆洛陽牡丹花會從4月1日開始到16日結(jié)束,洛陽市共接待游客450多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7.51億元以上。
牡丹,我看過不少。在延安的萬花山看過,在銅川的牡丹園也看過。但看過洛陽牡丹后,我才明白什么是國色,什么叫天香,我真的羨慕造物主把這種奇特而又無與倫比的名花創(chuàng)造在這塊中州大地上。隨著導(dǎo)游的腳步,我們這個園子進,那個園子出,眼不停地瞅,手不時地攝,嘴不住地問,生怕耽誤和錯過了什么。站在牡丹園中,我想,唐代詩人劉禹錫《賞牡丹》中的“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間動京城”的贊賞是多么恰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先生“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的詩句是多么貼切,白居易、蘇轍等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什么要花費這么大的精力來贊美洛陽牡丹。
看完了國家牡丹園,又看了牡丹公園,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雖未能目睹王城公園和西苑公園的牡丹芳容,但國家牡丹園那片姹紫嫣紅的美和渾身散發(fā)出的牡丹香氣,卻經(jīng)久不息……
關(guān)于洛陽牡丹,民間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說得最多的就是武則天貶牡丹到洛陽的故事。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在一個百花凋零的隆冬日子賞雪,飲酒作詩,醉眼朦朧,要求百花同時開放以助雅興。還揮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fēng)吹?!卑倩☉赜诖嗣灰怪g綻開齊放,惟有牡丹不事奉迎,拒不開花。武則天勃然大怒,下令把牡丹從長安貶到洛陽。一到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立刻昂首怒放,超逸群芳。這下更激怒了女皇,她下令燒死牡丹。誰知雖已枝干被燒焦,但花開得更加鮮艷,所以被人們稱為奇花異卉的“焦骨牡丹”,名聲更大。美麗的傳說不一定是真的,但洛陽牡丹的美麗確實不是假的。
為了多掌握了解一些洛陽牡丹的知識,我查閱了旅游點上的各種介紹資料,才知道“洛人愛牡丹,北宋已成風(fēng)”。洛陽牡丹始于隋,興于唐,盛于宋,據(jù)今已有1500多年栽植歷史。這種說法不僅見于史料記載,也得到了考古發(fā)掘的證實。在洛陽古墓博物館中,共搬遷、復(fù)原了6座洛陽各地發(fā)掘的北宋墓葬,每座墓中都有牡丹的“芳容”。1994年,發(fā)現(xiàn)于新安縣城關(guān)鎮(zhèn)村的一座北宋雕墓中,共鑲嵌了近30幅牡丹磚雕,由此可見,墓主生前對牡丹是多么的癡心。為了栽植好牡丹,古往今來,洛陽人先后從四川天彭、江蘇鹽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州、山東曹州、廣東紹關(guān)等地引進新的牡丹品種栽植,從此,牡丹在洛陽扎下了根。后來,洛陽人家家養(yǎng)、戶戶栽、代代傳,從而使洛陽的牡丹品種越來越多,品質(zhì)越來越好。
牡丹是幸福華貴的象征,因此,勤勞聰慧的洛陽人又大做牡丹文化的文章。他們不僅把牡丹做成了一個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觀光旅游業(yè),而且把牡丹做成了一項文化產(chǎn)業(yè)。你瞧,他們種的是牡丹花,唱的是牡丹曲,畫的是牡丹畫,寫是牡丹詩,繡的是牡丹圖,刻的是牡丹像,攝的是牡丹照,喝的是牡丹酒,謀的是牡丹利……
牡丹,開出了洛陽風(fēng)情特色,開出了洛陽錦繡藍圖。面對迎風(fēng)怒放的牡丹,我想說:“洛陽人民有福氣,中國人民有福氣”。我相信,洛陽牡丹不僅花越開越好,而且給群眾帶來的實惠也會越來越多。
美哉,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籠四百旋”。
這山,就是廬山;這江,就是長江?!帮w峙”,是贊美廬山的崇高和壯美;“躍上蔥籠”,是謳歌廬山的蒼潤和奇秀。
沖著偉人的一首《登廬山》,今年夏季,我登上了這座既有獨特文化積淀,又有優(yōu)美自然風(fēng)光的山峰。
據(jù)導(dǎo)游小萬介紹,廬山曾有“敷淺原、天子都、天子彰、南彰山”等稱謂,又有“輔山、敷山、匡廬、康山”等別稱。它地處長江中下游,鄱陽湖中央,南接星子縣,北鄰九江市,屬于副熱帶湖地帶的山地。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交匯,形成了它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美麗的自然景觀。廬山全長29公里,寬16公里,總面積約302平方公里,海拔最高處1474米,名勝景觀共分為山石、瀑泉、氣象、植物、地質(zhì)、江湖、人文、別墅建設(shè)八大類,在國內(nèi)外久有盛名,被人們稱之為“文化景觀、地質(zhì)公園”。
在小萬的帶領(lǐng)下,我們用兩天時間,先后參觀了如琴湖,花徑、錦繡谷、仙人洞、含鄱嶺、三疊泉、五老峰、黃龍?zhí)?、烏龍?zhí)丁㈥魩X、植物園、廬山會議舊址、別墅建筑等景點??粗《氲姆鍘n,飄逸的云海,蒼古的森林,茂密的藤荊,深邃的幽谷,如帶的飛瀑,清澈的流泉,別致的別墅,我的視覺便在美中陶醉,心潮便在美中澎湃。廬山,真格是山有山的奇特,水有水的靈性,林有林的幽靜,霧有霧的飄逸。
俊偉詭特的青峰秀巒,是廬山崇高美的主要構(gòu)件之一。廬山共有90多座山峰,山山雄奇挺拔,峰峰儀態(tài)萬方。它雖然沒有泰山雄,沒有華山險,沒有黃山秀,沒有峨嵋幽,但它兼具了這四山的共同特點,無論你從何種角度鑒賞,它都會讓你感到這里到處洋溢著詩情畫意。
站在五老峰山顛,鳥瞰廬山全景,一座連著一座的青峰秀巒連綿不斷,彼此起伏,飄逸在云海之上,聳立在鄱陽湖邊。有的沉雄如軍艦,有的蒼勁如鐵壁,有的像雄鷹振翅,有的像童子拜佛,有的似雙刃寶劍,有的似姊妹并肩,有的形如駝峰,有的狀如犁尖……,一座座山巒形奇狀怪,一幅幅畫卷美不勝收。難怪,詩人李白當年登臨廬山時,面對五老峰發(fā)出吟嘆:“余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如果說連綿起伏的山為廬山創(chuàng)造了俊偉詭特,那么襟江帶湖的水給廬山帶來了空濛飄逸。站在含鄱口極目遠眺,鄱陽湖那煙波浩淼的水色,廣漠蒼穹的空濛,你頓時會沉入王勃筆下的“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蒼天一色”的情景之中。北望滾滾東流的長江,浪濤激涌,向你展示著氣概山河的磅礴之勢,使人的內(nèi)心不由得激起一股亢奮的豪壯情懷。如琴湖波光鱗鱗,水清如鏡,青山繞著綠水,綠水映著青山,漫步湖畔,說不出的清爽飄逸?;◤焦珗@竹青松翠,花紅草綠,池清亭潔,曲徑通幽,徜徉期間,使人萌動思古之情,想起唐代詩人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百懷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的詩句。三疊泉氣勢恢宏,飛流直瀉,遠看似白練懸空,近看如雪花飛舞,不由讓人想起詩仙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的詩句。黃龍?zhí)?、烏龍?zhí)稘馐a遮空,枝柯蔽日,古樹參天,水急潭深,坐在潭邊,用潭水洗臉,任涼水浸腳,看小魚戲水,觀小徑落葉,聽空山鳥鳴,自然而然能淘洗一番喧囂塵世的煩燥心靈。
廬山云霧,堪稱一絕。由于廬山襟江帶湖,山高谷深,使這里云多霧廣。據(jù)資料介紹,這里年均霧日為191天,一年四季皆有云霧飄忽。在我們參觀的兩天內(nèi),無論五老峰看山,或是含鄱口望江,還是三疊泉觀瀑,云霧始終離不開我們,使人時而如沉海底,時而如登天空。朦朦朧朧的云霧,抓不著,揮不去,抹一把潮潮濕濕的,說不清是霧,說不清是云,說不清是雨,說不清是汗。云霧時而繚繞在山間,時而飄逸在山顛上,時而積聚在溝壑內(nèi),使廬山成為能行動的神明,進入了虛幻的世界。若有若無、若明若暗的云霧,像波濤洶涌的波浪,像飛流直下的瀑布,像仙女腰間的玉帶,像掛在天際的云梯,大霧來時,大浪濤天,大霧去時,風(fēng)平浪靜;霧濃時,難識廬山真面目,霧淡時,虛實相濟顯神韻。這些瞬間變幻的云霧給人一種朦朧美,為廬山平添了一份神秘。
在廬山旅游,廬山別墅群一定要看一看,因為它是廬山的八大景觀之一。別墅群依勢起層,造型各異,有的聳于山崖上,有的臥于小溪邊,有的隱于云海外,有的藏于密林中……這些來自25個國家的上千間不同風(fēng)格的建筑別墅,給廬山增添了藝術(shù)之美,園林之美,也使廬山成為中外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多秀色,植物是一塊調(diào)色板。在這座山上,我見到了“五針松”、“圓頭柳杉”、“鋪地龍柏”、“日本花柏”、“扁柏”、“意大利松”、“美國香柏”、“北美短針松”等世界名貴樹種,賞過了“瑞香”、“杜鵑”、“金錦”、“廬山芙蓉”、“牯嶺玉蘭”、“詩人蘭”等從未賞過的花,嘗過了形如石松、綠潤多毫、香味醇厚、葉底嫩黃的廬山云霧茶。導(dǎo)游小萬介紹,廬山由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使廬山區(qū)內(nèi)植物品種多達3400多種,成為廬山的又一靚麗景觀。
廬山之美,文化積淀是它的靈魂。自古以來,廬山就一直深受眾多文學(xué)家、藝術(shù)家的青睞,并成隱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舞臺,從而為廬山帶來了濃濃的文化色彩。自東晉以來,有謳歌廬山的詩詞歌賦就有4000余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是中國的山水詩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田園詩風(fēng),影響整個中國的詩壇。被人們稱為詩仙的唐代詩人李白五上廬山,留下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同廬山的水一樣萬古長流。唐代詩人白居易寫下了《大林寺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廬山有他的草堂,他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句,成為充滿辯證的哲理名句。東晉畫家顧愷之創(chuàng)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之存在的山水畫,以此推動了多少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進行美感境界表述。偉人毛澤東登上廬山,寫下了《登廬山》等氣勢磅礴的詩詞。朱德、董必武、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登廬山,都寫了不同的文章。現(xiàn)代地質(zhì)學(xué)家李四光以廬山為研究對象,發(fā)表了《冰川之廬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從而創(chuàng)造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學(xué)說……
廬山,這座世界名山,受到了歷史的青睞,受到了文化的洗禮。這融會于自然之中的文化遺跡,深深地、持久地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正如新加坡的一位學(xué)者說:“如果說泰山是帝王創(chuàng)造的,那么廬山的景觀則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p>
廬山之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它的政治歷史的深遠影響。廬山歷代的重大文化演變、政治事件,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晉代,中國佛教領(lǐng)袖慧遠在廬山創(chuàng)建東林寺,在廬山活動36年,建立中國佛教最早的結(jié)社——白蓮社,不僅對中國崇教思想產(chǎn)生重大影響,同時影響著當時社會思潮和美學(xué)思潮。宋代大哲學(xué)家朱熹在廬山復(fù)興白鹿洞書院,并在之開創(chuàng)了中國講學(xué)式教育的先河,他所創(chuàng)立的《白鹿洞書院學(xué)規(guī)》,為世界教育界所注目。在中國20世紀30年代,廬山是國民黨的夏都和除南京之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1937年夏,周恩來兩上廬山,逐成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毛澤東三上廬山,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八屆八次中央全委會、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中央九屆二次全會,作出了對彭德懷、費克誠、張聞天等人的錯誤批判的決定,討論制訂了由鄧小平主持修改定稿的《工業(yè)九十條》、《高教六十條》,揭露了林彪的篡黨奪權(quán)陰謀,在國內(nèi)產(chǎn)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廬山,這座被聯(lián)合國作為“世界文化景觀”和評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名山,正在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中滋養(yǎng),在深厚的文化積淀中蓄勢,相信它的明天更加剛健、豐華、博大、高雅。
瞻仰白居易墓
踏著伊河那座共水天一色的石拱橋,沿著白園那道用青石鋪就的石臺階,我登上琵琶峰,來到了白居易墓前。
四月的香山,翠柏挺拔,香葛吐蕊,山花爛漫,鳥飛蝶舞,白園內(nèi)亭臺巍巍,溪流淙淙,小徑幽幽,清風(fēng)徐徐,伊河水緩緩地從山腳下流過……這是多么沁人心肺、怡人情趣的天然屏障呀。難怪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流連忘返,寫下那么多激情昂揚的驚世名篇。
白居易墓地因狀如古代曲頸琵琶,故名琵琶山。走近白居易墓前,首先看到的是聳立在墓道口的三塊高大石碑。最引人注目的,是清朝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河南學(xué)政湯古曾重建白居易墓時所立的那一塊。石碑上刻有“唐少傅白公墓”六個大字。
詩人的墓丘為磚砌體,高約七八米,寬約十多米,墓頂灌木叢生,青草離離,十幾棵柏樹圍在四周。導(dǎo)游指著中間的一顆棗樹告訴我,這棵樹被人們看成白居易的象征,那刺,代表他的性格,是針貶時弊的利劍;那果,代表他的思想,是治世的良藥補品。
把尸骨埋在香山上,是白居易自己的選擇。他晚年留居洛陽十八年,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龍門一帶度過的。詩人曾用為元稹撰寫的墓志銘所得的六七十萬錢潤筆,重修了香山寺。同時,他還和僧如滿、遺老李之爽等人組成“九老尚齒會”,白衣鳩杖,徘徊山間,或行呤林泉,或嘯唱河濱,為這里的山山水水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當朝中黨爭、官場角逐愈演愈烈,自己終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徹底破滅后,他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美麗清潔的大自然。風(fēng)光優(yōu)美的香山風(fēng)景,景色旖旎的龍門山水,不僅是他生前的希望寄托,而且是他死后的理想歸宿。“便和窮年往,何言競?cè)沼?,可憐終老地,此是我菟裘?!钡脚R終之前,他還要求家人將他葬于香山。唐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因患風(fēng)痹之癥而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家人按照他的囑托,將他埋葬在香山腳下,伊水之濱的琵琶峰,他永遠與這里的山山水水相伴。
白居易是一個反對多葬、厚葬的人。他曾經(jīng)在《策林》中寫道:多葬有辱于死者?熏厚葬有害于人生。他不僅自己堅持這一主張,還上書勸皇帝移風(fēng)易俗,申明喪紀喪規(guī)。他經(jīng)常要求子侄們在他死后,只需要一套衣服埋葬,切忌大操大辦。家人沒有違背他的意愿,在他死后十分簡單地把他埋葬了。導(dǎo)游告訴我們,這一傳說是有依據(jù)的。白居易死后,曾有人盜過他的墓,但盜墓者進去后除了得到一頂已經(jīng)腐朽了的烏沙帽和一雙高筒靴外,再沒看到別的什么,就連盜墓者也咒罵白家人寒酸。
上午10點鐘,游人還很少,四周的氣氛也因為平靜而顯得格外凝重。導(dǎo)游說,凡來這里旅游的人,都會在白居易墓前憑吊,并以水酒三杯澆奠詩魂。因為謁靈的人多,詩人墓前的空地下經(jīng)常是濕漉漉的。我不懂規(guī)矩,沒有帶酒,只好以水代酒把一瓶礦泉水灑在詩人的墓前,并彎下腰來,深深地鞠了三躬。走累了,我坐在白居易墓前的石臺階上,欣賞著這里的風(fēng)光,思索著這位偉大的詩人,思維回到了1000多年前的大唐朝晚年時期。
那是一個什么樣的年代呀!如日中天的“大唐盛世”,經(jīng)過十年“安史之亂”摧殘后,如西斜的太陽漸漸變得暗淡起來。連續(xù)的災(zāi)荒年饉,頻繁的兵燹戰(zhàn)亂,不斷的殘酷掠奪,一齊把老百姓推向了饑寒交迫的火坑。詩人目睹這敗壞的社會風(fēng)氣和一幕幕人間慘劇,采取多種形式苦諫皇帝,使皇帝在選人用人等方面糾正了許多錯誤的決策?;茨瞎?jié)度使王鍔,駙馬的父親于由頁等人,為了升官,刮搜民財,靠送禮進奉皇帝,得到了皇帝歡心,準備委以重任。白居易知情后,力諫皇帝,致使這些人最終未能得逞。白居易在朝期間,由于他諍諫,免除了江淮災(zāi)民的賦稅,遣散了一些宮女,制止了一些高級官吏賄賂皇帝、買官要權(quán)等行為,得到了許多朝臣的擁護和群眾的贊譽。但由于他屢屢進諫,傷害了一些高官權(quán)貴的利益,在宰相張弘靖干、韋貫之和中書令王源的排擠誣陷下,白居易最終還是被貶為江州司馬。在政治生涯無望后,他抱著“兼濟天下”的政治理想,奔走呼號,奮筆寫下三千八百余首壯麗浩瀚的詩篇,用嚴峻的現(xiàn)實主義筆觸,寫出了勞動人民的心聲和希望,解剖了那個“人吃人”的黑暗社會,對那些腐朽的統(tǒng)治階級進行了激烈的抨擊。正因為如此,他的詩才富有人民性。他的詩受到國人的尊敬,而且在日本等國外廣為傳誦。直到今天,他的詩歌還有2806首傳世,特別是《長恨歌》、《琵琶行》等驚世名篇,凡念過幾天書的人都耳熟能詳。
下起雨了,雨點滴在樹葉上,把香山洗滌得更加秀麗無比,伊河水從南款款而過,河床像一把張開的大扇子,兩岸平靜開闊,綠野無垠,遠處,隱隱約約能看到伏牛山的主峰老君山。伊水從龍門經(jīng)過時,變得湍急起來。古時候,這里叫八節(jié)灘,灘內(nèi)曾有九峭石(礁石),船筏過此,常致破損,嚴冬臘月,船工赤祼下水,饑渴號寒之聲,聞過終夜。一直把人民饑苦放在心上的白居易在他臨終前兩年,傾盡家產(chǎn)、資助并領(lǐng)導(dǎo)當?shù)厝送!榧o念八節(jié)灘開鑿竣工,他在《開龍門八節(jié)灘二首》之二中寫道: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
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
十里叱灘變河漢,八寒陰獄化陽春。
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后人。
白居易的一生,喜怒哀樂兼有,酸甜苦辣備嘗。他兼有政治家、學(xué)者、詩人的才能,兼通儒、佛、道三者教之義。他光明磊落,正直無邪,剛直中寓有溫婉,堅韌中稍雜恬淡,榮達而不自傲,貶謫而不自卑。晚年,雖失去了初入仕途那種堅貞,但仍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去世之后朝野痛吊,唐宣宗李忱還寫詩道: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雨水淅淅瀝瀝,墓地朦朦朧朧。我邁著孤獨的腳步,靜靜地走下琵琶峰,走出靜靜的白園。雨點在我身上輕輕地拍打,雨珠在我面頰上無聲地滑落,我的耳邊依然回蕩著“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詩句。
責(zé)任編輯 劉亦群
高寶軍 曾發(fā)表散文、隨筆多篇,現(xiàn)供職于延安市某縣縣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