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昆明以后,聞一多擔任了學校中文系主任。他同人說話慢聲細語,常常像一個隨和的謙謙君子。與學生的關系很融洽,他厚厚的手稿,總是毫無保留地借給學生使用,學生們都感到聞先生果然溫和。然而,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在他平和的態(tài)度中埋藏著一種隨時可能爆發(fā)的嚴厲與尖銳,使人敬畏。聞一多有詩云:“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1942年,聞一多就做了一件讓人驚駭?shù)氖拢鹤鳛橄抵魅危麛嗳痪芙^續(xù)聘教授劉文典。劉文典是清華大學的資深教授,也是有名的學問大家,曾任安徽大學校長,還當面反駁過蔣介石,亦屬狂士之流。這年4月,劉文典應磨黑鹽商張孟希之請,前往為張母撰寫墓志銘,報酬頗豐。賺取墓金是中國文人的傳統(tǒng)生計之一,不過磨黑路途遙遠,劉不知不覺就耽擱了兩個月。6月正趕上聘任期滿,聞見劉遲遲不歸,執(zhí)意解聘,理由是劉學期中間離校違反校規(guī),已不足為人師。劉文典告到校方,學校聘任委員會雖同意續(xù)聘,但因系主任反對而未能發(fā)出聘書。此事震動了一向?qū)捤珊椭C的聯(lián)大,聞的朋友與劉的朋友都來說情,其中有以“文典抗日愛國、大節(jié)不虧”為辭者,聞一多勃然動怒:“難道不當漢奸就可以擅離職守,不負教學責任嗎?”最后,劉文典不得不離開聯(lián)大,另擇云南大學任教。
無獨有偶。聞一多曾為王力做研究給他配了一位助手,王力卻讓這位助手謄抄書稿。聞為之動怒,給王力寫信,撤回助手,讓王力“另覓抄胥”。羅常培教授(屬北京大學)同遠在重慶的作家老舍常有舊詩詞唱和,一時被傳為佳話。1942年八九月份老舍應邀來聯(lián)大講學,聞一多在致辭中先是贊揚老舍的小說語言,接著話鋒一轉(zhuǎn)就開始抨擊寫舊詩者:“在今天抗戰(zhàn)時期,誰還熱心提倡舊詩,他就是準備做漢奸!汪精衛(wèi)、黃秋岳、鄭孝胥,哪個不是寫舊詩的赫赫名家?”聽者皆愕然無語。
聞一多對同道嚴苛,可對學生治學稍有成績者,卻大加褒獎,關懷備至。1938年入滇途中,學生劉兆吉一路采集民歌。聞一多對這些民歌非常推崇。1939年,在為劉兆吉《西南采風錄》所寫的序言中,聞寫道:“你說這是原始,是野蠻,對了,如今我們需要的正是它。我們文明得太久了,如今人家逼得我們沒有路走,我們該拿出人性中最后、最神圣的一張牌來,讓我們那在人性的幽暗角落里蟄伏了數(shù)千年的獸性跳出來反噬他一口。”從這里,我們能看出,在日寇步步進犯、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聞一多對懦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失望和反感乃至拒棄。他激賞民歌中的剽悍之氣,四下搜尋,拋開了被官方欽定的典范,去覓求一種更有勇氣、更有血性的先族魂靈,以期動員民眾,鼓舞斗志,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其實,早在1925年3月,聞一多在致梁實秋的一封信中,就深切表達了自己對祖國文化的深厚情感與強烈熱愛。他說:“我國前途之危險不獨政治、經(jīng)濟有被人征服之慮,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禍患,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漸防微之責,舍我輩其誰堪任之!”在60 多年后,我們也許能更好地理解聞先生那些學術文字的微言大義了。
出于對國民黨當局的失望,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文人的失望,聞一多轉(zhuǎn)而將希望寄托于教育和青年。然而學界在許多事情上也如同官場,照樣充滿著腐爛的霉味,令他不滿:“許多大學的中國文學和外國語兩系,一方面集合著一群遺老式的先生和遺少式的學生,抱著發(fā)散霉味的經(jīng)史子集,夢想著五千年的光榮;一方面則是高等華人的養(yǎng)成所,唯一的任務是替帝國主義承包文化傾銷,因此你也不妨稱他們?yōu)槲幕I辦,他們的利得的來源正是中國的落后性。”他寫道:“五·四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我們還要科學,要民主,要打倒孔家店和封建勢力!”他號召青年們要“克服惰性”。在為從軍的聯(lián)大學生送行的演講中,他說:“情勢不允許我們再彌留在少敗一點的局面中,我們非拿出‘最后一張牌,不可,為了民族的永生,我們不能再吝惜我們最寶貴的血。”
今天,我們重溫聞一多先生的言論和思想,或許更能得到啟迪和改進的勇氣。
(見習編輯/趙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