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佇立在泰興城的水泥橋上,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呼嘯而過的車輛,記憶便像丁冬的泉水從我的腦海深處涌了出來,穿過小橋,流向家鄉(xiāng)……
家鄉(xiāng)在南方,那里是魚米之鄉(xiāng),被詩人們稱為“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家鄉(xiāng)處處有小河,河上有一座座精致的木欄、水泥面小橋,淳樸古老的民居傍河而立。
清晨,推開窗戶,一眼就可以看見小橋靜靜地橫臥在小河上,與橋下清清的河水相輝映,恬靜而美麗。那被雨水沖刷得干干凈凈的青石板上,很快就可以聽到輕輕的不急不緩的腳步聲,一群如水般美麗的女子,開始淘米洗衣服了。濺起的水花和著女人們銀鈴般的笑聲在水面上久久地回蕩。江南水好,橋也格外俏。在石板橋下,有蝸形的階梯,有一塊塊磨得光滑的石板,搭配得錯落有致。我支好窗,走出門,來到橋下,掬起一捧水,潑灑到臉上,頓時感到神清氣爽。我輕輕撫摸著橋身,一種慰藉之感油然而生。
太陽慢慢地從橋的那一頭升起,陽光射到橋身上,像給橋披上了一件淡淡的金黃的外衣。一會兒,橋上開始熱鬧起來。鄰家的阿伯、隔壁的大姨挑著小擔找個地方支起小攤,賣著自家做的點心,還有針線、刺繡、脂粉之類的物品。他們用清脆的嗓音叫賣著,臉上沒有急躁的表情,顯露著水鄉(xiāng)人特有的平和,正如橋下那淙淙流淌的河水。小橋也微笑著傾聽他們的聲音,那是美妙的勤勞之歌,致富之聲。將近晌午,我給橋上的阿伯送飯,看見兩個外國人,指著阿伯擔上的小點心,嘴里“嘰嘰咕咕”個不停。阿伯似乎明白了他們的意思,微笑著從橋欄上取下荷葉不緊不慢地包著飄香的點心,動作是那樣從容,那樣自如。阿伯遞給他們點心,卻沒有收錢。他說這是水鄉(xiāng)人的一點心意。我站在他旁邊,靠著欄桿,欄桿雖然是木制的,但結(jié)實耐用,歷經(jīng)歲月的滄桑,卻未改它淳樸的本質(zhì),正像這水鄉(xiāng)人一樣。
晚飯過后,夜幕降臨。我走下橋,坐上自家的小船,搖起木槳。船漂在水面上,穿過橋洞,繞出埠頭。我枕著手,躺在船上,癡癡地遙望著天上那皎潔的月兒,靜靜地聆聽著船下流淌著的潺潺的水聲。這時,月下的小橋如一位恬靜的少女,漸漸地進入夢鄉(xiāng)。
一陣風吹來,將我從回憶中拉回了現(xiàn)實,眼前依然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呼嘯而過的車輛。
鄉(xiāng)橋,你佇立在江南的水鄉(xiāng),讓我魂牽夢繞!
點評
本文特點有二:一是構(gòu)思精巧。首先,首尾呼應(yīng)。開頭由泰興城的水泥橋引起對鄉(xiāng)橋的回憶,結(jié)尾又由回憶回到現(xiàn)實中來。其次,思路明晰。以時間的推移,細致地描寫了小橋早、中、晚的情態(tài)以及圍繞小橋而引起的人的活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再次,橋、人融合。寫人如水,橋如人,情物相融,歌頌了水鄉(xiāng)人淳樸的品性,升華了文章的主題。二是語言優(yōu)美,極富有詩意。綜合運用了擬人、比喻、對偶、引用等多種修辭手法,語句整散結(jié)合,韻律感強。
【作者系江蘇省泰興市泰州師專附屬實驗中學高三(4)班學生,指導并置評:周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