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套按年齡段編排的原創(chuàng)童謠。
這是一些寫給孩子的知性與美感兼?zhèn)涞奶旎[之歌。
你的孩子如果上了小學,很快就能在一年級的教材中讀到這樣一首兒歌,“小黃雞,小黑雞,/歡歡喜喜在一起。/刨刨土,捉捉蟲,/青草地上做游戲?!边@首兒歌的作者和這套書的作者是同一個人——李秀英。忘不了作者曾經(jīng)告訴我的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她行走于街頭巷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游戲,嘴里念念有詞的正是她寫的兒歌,當時她就足不能邁,淚流滿面。
這個故事常讓我也感動——一位對孩子和兒歌有強烈喜好的作家才會有這樣的情感,兒歌本來幾千年來就存活在孩子的口頭中。小兒歌無法像大巨作那樣帶給讀者深深的人生思考,但當它流傳于孩子的口頭,帶給孩子片刻的快樂時,它的文學價值就實現(xiàn)了。
這套兒歌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根據(jù)孩子的語言發(fā)展,按年齡分類,帶給讀者很多方便。其實,兒歌在圖書市場上并不難找,比如傳統(tǒng)兒歌、創(chuàng)作兒歌,植物兒歌、動物兒歌、四季兒歌。但這種分類方法下的兒歌,深淺不一,讓讀者不太好選擇。
幼兒的語言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從一歲左右的牙牙學語,到詞匯、短語、簡單的句子,三四歲基本掌握口頭語言。這段時間是孩子語言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兒歌能給孩子的語言發(fā)展良性刺激,因為兒歌中的詞匯是大人口中不常出現(xiàn)的,兒歌的音韻節(jié)奏是符合孩子的生理節(jié)律的。你看,同樣是描寫小豬的兒歌,在最小的1~2歲集中,作者寫到,“豬寶寶,/鼻子翹,/最喜歡,/睡大覺?!焙喓唵螁蔚?6個字,很符合1歲左右孩子的語言實際;在3~4歲集中,作者寫到,“小懶豬,/胖乎乎,/好吃懶做怕讀書。/寶寶教它學認字,/捧著書兒打呼嚕。”不光是句子增長,含義也比以前有增加。在5~6歲集中,“小白豬,傻乎乎,/洗澡不去清水塘,/跳進泥坑搓呀搓。/左搓搓,右搓搓,/變成一只小花豬!”句子進一步增長,還帶有一定的動作性。
兒歌之所以讀起來瑯瑯上口,是因為它有和諧的音韻、明快的節(jié)奏。因為兒歌不像其他文學形式,它主要是讓幼兒聽的,所以有沒有音樂性是判斷一首兒歌好壞的最重要因素。兒歌的音樂性主要是通過押韻、句式的變化、模擬自然界的聲音的方法來實現(xiàn)的。這套兒歌集中的兒歌,幾乎首首押韻,句式非常富于變化。例如《小兔畫虎》:“小兔畫老虎,/滿口沒有牙。/你要問它為什么,/胸口一拍笑哈哈:/“吃小兔的尖牙齒,/統(tǒng)統(tǒng)被我拔掉啦!”音節(jié)明快,內(nèi)容也富有兒童情趣,就是孩子也會為小兔的“畫畫勝利法”感到樂不可支。
這套兒歌的內(nèi)容,無外乎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植物、日常用品、天氣物候,但卻是孩子最渴望了解的內(nèi)容。一首兒歌是否適合孩子“聽讀”,還要看它的內(nèi)容是否簡單。兒歌總是在有限的字數(shù)之間,在短小的篇幅以內(nèi),用淺顯明白的語言對人、事、物做簡單扼要、通俗易懂的描寫,讓幼兒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例如《風寶寶》,“風寶寶,沒禮貌,/串門不知把門敲,/哐的一下推開門,/我家寶寶嚇一跳?!眱焊柚挥卸潭趟男?,念起來動感十足,而且用的全是生活中的口語化詞語。
我是以一位父親的身份來介紹這套書的。以前我寫兒童文學評論時,因為自己沒有孩子,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感。而現(xiàn)在小女正好一歲多,我獲此書后趕緊在小女身上“實驗”,在她喝奶時、爬行時,抓住機會念給她聽。當然,很難確定她聽懂了多少,但總能讓剛學會走路愛動的她稍許安靜。有一天,她竟從書架上一大堆兒童書中抽出1~2歲號,倒拿著書喃喃自語。我想,如果把這個故事講給作者聽,她也一定會快樂加感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