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歷史。
艾豐進入《人民日報》開始新聞生涯是在1981年,幾乎與改革開放進程同步。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即將到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捧讀艾豐傳記《一個記者能走多遠——艾豐評傳》,讀到的就不僅僅是一位名記者、經濟學家的個人風采,而是以他的視角記錄的30年改革開放史。
傳記作者認為,對于艾豐那一代的記者來說,有種揮之不去的歷史責任感,用艾豐的話來說,就是“記者要想總理想的事”。雖然艾豐的本分是做經濟報道,但事實上他卻為改革開放奉獻了不少創(chuàng)見,傳記中對此作了詳實論述。對于三農問題,他就提出過“增加農民收入”的超前觀念,被寫入中央文件;他堅持并挽救了“農業(yè)產業(yè)化”概念;提出小城鎮(zhèn)和城市化。他提出企業(yè)要進“資本運營”;對“恨能人”、“恨富人”的“兩恨文化”作了深入的闡述,理性辨析“貧富差距”。在中國加入WTO之際,他提出15條對策,其中,“文化力”對策等卓有遠見。如今,這些創(chuàng)見有的已經成為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化為經濟常識,有的依然敏感地觸動著社會的神經。
傳記中還描寫了艾豐與不少企業(yè)家的交往,為鄂爾多斯、長虹、青島啤酒、張裕、張瑞敏等企業(yè)和企業(yè)家的成長傾注了關心和幫助。與此相聯,他強力倡導并啟動了名牌戰(zhàn)略,為民族企業(yè)的成長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服務。艾豐為什么會這樣呢?傳記作者分析說,艾豐深深了解企業(yè)家在當代中國社會結構中的價值,他的觀點是:“企業(yè)家階層是中國幾千年都沒有出現過的階層。企業(yè)家階層形成之日,就是改革開放成功之時?!?/p>
艾豐為什么會逐漸進入這樣的角色呢?傳記作者也力圖給出正確的答案。
科學的方法是可能的答案之一。艾豐方法的核心是接“地氣兒”,到實際中、到工作中、到生活中去發(fā)現問題,尋找問題的答案。農民增收觀點的提出,正是建立在派出六位記者到農村采訪了一周的基礎之上,最終從一位農村老太太口中得到了“就缺錢”三個字,艾豐敏感地覺察出了它的份量;資本運營的概念,則是他親自到春蘭采訪時總結實踐的得意之作。有了“地氣兒”,理論和報道就多了真實的力量。
艾豐的方法還集中體現在他的辯證思維上。這位以新聞為“妻子”,以哲學為“情人”的學者,在專著《中介論》中提出了“一分為三”的理論,跳出了“姓社姓資”的二元論模式,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于改革的理論見解。正是這樣的思維方法,使他對于改革開放的認識更具多元視角,也使他的報道跳出了臉譜化、模式化的路徑,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在新聞界,艾豐的理論水平是公認的?,F今活躍在新聞傳播業(yè)的記者編輯們,大多讀過他的兩本“方法論”:《新聞采訪方法論》和《新聞寫作方法論》。以方法論來統(tǒng)領實踐性極強的采訪和寫作這兩項新聞業(yè)務,這開了新聞學界的先河,一洗新聞無學的歧見,提升了新聞采訪寫作的教學與研究層次。
當然,艾豐在這30年里走過的路,也是觀察新聞傳播業(yè)改革開放30年的一個獨特視角。艾豐先后供職于人民日報和經濟日報,這是兩張曾經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中央級主流報紙。而艾豐在這樣的平臺上所進行的經濟報道,自然與改革開放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關系。艾豐所實踐和總結的種種方法,以及由他始作俑者的不少事業(yè),價值依然恒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傳媒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報道的對象、受眾、觀念和話語方式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經濟學界和新聞界的功能和作用也發(fā)生了轉化。時代提出的新問題,有待我們吸取艾豐的精神實質去研究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