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老人去世的時候,我還在鄉(xiāng)下讀書,正是備戰(zhàn)高考的緊張日子。印象中慈眉善目鶴發(fā)童顏的藹然長者文化老人在度過了其將近一個世紀的長長的一生之后,悄然離去。葉圣陶連同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和冰心老人的《小桔燈》一樣,留在我們心中的就是明達、純樸、敦厚、平易近人的長者風范。爸爸說,葉圣陶是大教育家,對子女的教育也很成功;葉圣陶又是大作家,長篇小說《倪煥之》可能是新時期最早的長篇小說;葉圣陶也是名編輯,大出版家,他主持的開明書店,主編的《中學生》,名聞遐邇,而茅盾的名字還是他起的,雖然茅盾在成名之后不愿提及此事,巴金、丁玲步入文壇也和他的提攜有關,稱葉圣陶為中國新時期文壇的元老級人物,是任何人都不會也不該有閑話的。
《父親長長的一生》是葉至善先生寫的一部很獨特的書。說獨特,是葉至善先生作為葉圣陶先生的長子,在其八十六歲高齡的時候,還在為自己的老父親長長的一生不停地忠實記錄著,盡心竭力的盡著做兒子的本分。兒子、女兒寫父親傳記的,可能有不少,但是像葉至善這樣的寫法可能不是太多。不僅僅因為自己的父親的一生過于奇特,更在于葉至善在仰望自己父親的時候,是如此的坦然、真切,訴之于筆端的是平和、實在,天然去雕飾,真像汪曾祺說過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葉圣陶老先生的人生道路與時代有關,與自己的朋友圈子有關,更與自己的奮斗歷程有關。葉圣陶所處的時代是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但也是充滿機會和希望的時代。我們難以想象,在當下廣大的農村鄉(xiāng)鎮(zhèn)的中小學校,生活著多少中小學教師啊,他們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才智和青春,但是除了我們在重要節(jié)慶活動的時候推出幾位先進典型外,我們似乎很難在這樣的群體中發(fā)現眾望所歸的人物,至于他們能夠從小學老師進而到大學任教更是一種天方夜譚的奢望,他們哪有機會哪有閑錢去運作博士學位去嶄露頭角啊!從這個角度來講,葉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人是在中國教育上書寫了一段傳奇。葉圣陶當然沒有長期安心于江南甪直學校的閑雅,其夫人在南通教書,雖然沒有戀愛的婚姻確是那樣的和諧美滿。有意思的是來自河南平頂山的一位詩人徐玉諾先生,與葉圣陶也僅僅是文字之交,但是葉圣陶聽說徐玉諾自中原遠道而來,便熱情接待,頗顯古道熱腸。這種不帶功利色彩的文人交往,在今天可能已經不多了吧!徐玉諾晚景凄涼,書中也有提及,葉圣陶還寫信給河南老詩人蘇金傘請其關照,在河南那樣的環(huán)境,誰會理會一位落魄文人的嘮叨?
葉圣陶交往廣泛,與茅盾、瞿秋白等在當時算是激進的左傾人士有很深的交往,但當楊賢江讓其加入共產黨的時候,葉圣陶拒絕了;葉圣陶也有激憤的時候,那是在五卅運動的時候,在李公樸聞一多被槍殺的時候,但更多的歲月,葉圣陶還是與豐子愷、鄭振鐸、朱自清等人比較志同道合,也很有興趣實實在在地作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在這樣的群體中,還有一個王伯祥、顧頡剛。葉圣陶老先生后來做了民進的主席,中央文史館的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但它還是開國時候的出版總署的副署長,雖然葉圣陶很謙虛地說自己對于副署長一職甚是茫然,“負其名固不費事,而盡其責則甚難。將如何盡責,目前尚茫然也?!?/p>
趙樸初集古人詩句,說葉圣陶是莫欺九尺須眉白,百圍已試雪霜寒。是的,這個白胡子白眉毛的文化老人會永遠為后人所緬懷所紀念地,因為他的道德文章。《父親長長的一生》,葉至善先生不說“著”,而說“寫”,算是一種自謙,有為研究者和后人提供資料也備研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