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便一舉成名的女作家弗朗索瓦茲·薩岡無疑是法國當代文壇上的一個神話。自處女作《你好,憂愁》以來,她的每一部小說幾乎都成為暢銷書,其作品被戲稱為“與香奈兒5號齊名的法國最大的出口產(chǎn)品”。由此薩岡身上似乎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傳奇光環(huán),而薩岡作品中所體現(xiàn)出的自由精神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法國女性。如美國《紐約客》的記者亞當?戈普尼克所說,《你好,憂愁》即是歐洲版的《麥田守望者》,而薩岡也正如J.D.塞林格,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青春。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薩岡的小說在法國并沒有被當做真正的“文學”來看待,以至于《巴黎競賽畫報》在一篇紀念文章中指出:“薩岡枉然不停地寫作,人們記住的只是她作品中永恒不變的‘輕巧旋律’”。的確,薩岡自由灑脫的天性和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使她自身的聲譽遠遠超過了她的作品,也將她的一生渲染成了一個傳奇。解讀薩岡的一生,也就是解讀一個自由的靈魂。法國傳記作家阿蘭·維爾龔德萊的這部《薩岡,一個迷人的小魔鬼》與普通意義上的傳記不同,它并不是一本人物軼事的年代匯編,也沒有面面俱到地談及薩岡的家世和她的業(yè)績,而是揭開“薩岡傳奇”的面紗,以靈魂對靈魂,追尋這位明星小說家的心靈蹤跡,為讀者勾勒出一個“迷人的小魔鬼”的真實形象。作者在前言中便指出,薩岡為了“內(nèi)心的平靜與安寧”而選擇了將傳奇披做衣裳,“有如人們用輕紗遮面”。本書的寫作目的由此而生:探討面紗之后真正的弗朗索瓦茲·薩岡。阿蘭·維爾龔德萊自薩岡的故鄉(xiāng)卡加克開始,追憶了這位暢銷書作家頑劣的童年、狂野的少年和不羈的青春。作者在本書中并沒有將流傳甚廣的薩岡軼事作為談論的重點,而是極力避免這些傳說,通過這位“小精靈”的眼神和微笑來讀解她內(nèi)心之中隱秘的魅力,探尋薩岡作品中憂傷的蹤跡以及通俗的傳奇背后的真情實感。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不能將這部書歸為傳記類別。原文262頁的篇幅之中,只有兩頁不到的空間論及1960年以后的薩岡。仿佛作者是在以“迷人的小魔鬼”為主人公創(chuàng)作著一部小說,而他對主人公的憐惜與深愛又使他不忍道出主人公凄涼的結(jié)局,只想向讀者展示薩岡最為精彩華麗的一段人生。書中沒有任何章節(jié)劃分,所有段落順承自然,作者已將“小精靈”的青春歲月幻化成一段沒有裂痕的時光,不需要任何標志來連接或分隔。
過早的成功使薩岡不得不過著一種眾人矚目的生活。人們對薩岡自身的關注遠遠超過她的小說,為了在傳奇之下探尋一個真正的弗朗索瓦茲·薩岡,阿蘭·維爾龔德萊悉心梳理又小心呵護著她內(nèi)心深處的真實與憂傷,向讀者展現(xiàn)了浮華表象之下的薩岡所特有的時間觀念、愛情觀念與寫作觀念。由此我們了解到,薩岡那由歡宴、美酒、跑車、夜總會、賭場等等所織就傳奇生活,不過是她抵擋孤獨與煩惱以及“承載生命”的方式。童年時代在喀斯高原上縱馬馳騁的時光和在外祖母的閣樓里讀書的日子曾給她帶來了平靜的幸福,也讓她隱隱地感受到某種憂傷與孤獨。這種感受一直伴隨著她,并且延伸到了她的作品之中。阿蘭·維爾龔德萊以其敏銳的洞察力追尋著薩岡的心靈蹤跡,在探究她的生活與寫作的過程中使我們看到的是“迷人的小魔鬼”在傳奇背后的一面。
全書筆調(diào)優(yōu)美,如一幀朦朧色調(diào)的中世紀油畫,勾勒著主人公一種尋而未得的幸福世界。那是薩岡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蛟S這部傳記不是面向所有的人,而是寫給同樣不安并渴望自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