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展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時間比較短,因此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均相對缺乏,且研究大多集中在指標體系等問題的探討上。本文試圖以博耶所提出的“教學學術(shù)”為視角,對評估提出幾點改進的建議。
一、什么是“教學學術(shù)”
“教學學術(shù)”是博耶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在理論上,它賦予了教學以新的含義;在實踐上,它有助于轉(zhuǎn)變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xiàn)實,還教學以應有的地位。它的提出有著獨特的社會、學術(shù)背景和理論、現(xiàn)實依據(jù)。
1.“教學學術(shù)”產(chǎn)生的背景
上世紀末,美國大學中“一些教師可能沒有經(jīng)過很好的培訓,甚至根本沒有培訓,自己摸索著教學方法;另一些教師則使用發(fā)黃的講稿,開設混日子的課程,根本不花精力去面對他們的大學生”;“高級研究和本科教育處于兩個截然不同的軌道,前者代表愉快、認可和獎賞,而后者則或多或少成為學校和教師的負擔”(《重建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藍圖》報告,1998年,博耶委員會),大學本科教育質(zhì)量普遍下滑。鑒于此,教育家博耶提出一種新的學術(shù)范式,將學術(shù)分為探究的學術(shù)、整合的學術(shù)、應用的學術(shù)和教學的學術(shù),進而將教學納入學術(shù)的范疇,提出“教學學術(shù)”。
2.教學為什么能夠成為一門學術(shù)
博耶指出,過去的學術(shù)“局限在某種功能的等級上”,在這種狹義的學術(shù)觀念下,只有基礎研究才能成為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學術(shù)活動,而其他一切活動則不算學術(shù)。他認為,教學是一種復雜的活動,具有學術(shù)性。教學的學術(shù)性意味著教師不僅傳授知識,而且也創(chuàng)生和擴展知識;教師的教學既在培養(yǎng)學生,又在造就學者。在教師的教學中,這幾方面的學術(shù)工作不是彼此孤立、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交疊、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敖虒W學術(shù)”包括:有效地呈現(xiàn)知識,根據(jù)一定目的把不同領域的知識有條理地組織起來,使學科對學生來說更易接受、更有意義地掌握,等等。
二、“教學學術(shù)”: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理論依據(jù)
“教學學術(shù)”,以學術(shù)的視野來看待教學,它為研究評估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自然合法的依據(jù)。
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三項重要職能,三者中,各大學目前大多偏向于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對于教學則相對忽視,如高校的排名、教師的評價體系中,科研和服務等指標所占的比重較之教學要大得多。評價是個指揮棒,評價指標指向哪里,教師就往哪里走。高校及教師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重視科研和社會服務,而相對忽視了教學,繼而造成本科教育質(zhì)量的普遍下滑。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對教學的看法存在偏差,教學不被看作是學術(shù)活動,認為它不具有可研究的價值。
“教學學術(shù)”概念的提出,使教學從常態(tài)的自在自發(fā)轉(zhuǎn)變?yōu)橐环N非常態(tài)的自為自覺,對教學進行評估也就成為必要的了。在一定程度上說,“教學學術(shù)”使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在理論上實現(xiàn)了有據(jù)可依。
三、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存在的問題
用“教學學術(shù)”的觀點反觀我們目前的評估工作,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以下問題:
1.高校內(nèi)部的教學水平評估工作機制不完善
我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從總體上說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外部對于高校整體教學工作狀況作出的評估,二是高校內(nèi)部對教師教學工作水平做出的評價。第一部分與整個學校的生存利益相關(guān),第二部分則與高校教師的生存利益直接相關(guān)。當前,我國各高校對第一部分給予了高度重視,對第二部分卻大多疏于重視。這其中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盡管有些高校采取學生評教的方式,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反饋機制,使得教學評估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很少有高校將教師教學工作評價結(jié)果納入到教師職稱評定指標中,或是有這方面的指標,其權(quán)重遠沒有科研所占比重大,因此,出現(xiàn)了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現(xiàn)象,這導致高校近似乎研究所,高校教師近似乎研究員,而真正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卻有時因科研方面的成果不多而遭受不公平待遇。
2.忽視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方面的考核
目前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大多集中在課堂教學、教學的基本條件等方面,筆者認為其背后的一個基本理念即是把教學當作一種技術(shù)技能型的操作活動,而沒有把教學看作是一種復雜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shù)活動。教學是一種學術(shù),一種同科學研究有著同樣甚至比其更重要地位的學術(shù)活動,而當前的評估恰恰忽視了對于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方面的活動及成果的考察,因而無法真正引導教師樹立“教學學術(shù)”的觀念。
3.定量考核為主,不符合教學的特點
在目前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體系中,強調(diào)指標的明確、量化,以期通過量化、明確的指標來測量各高校的教學水平,最終給出一個盡量客觀的分數(shù)來對學校進行水平排序。定量總能給人以客觀、公正的感覺,但這并不符合教學活動自身的特點。教學是一種很難精確量化的活動,是一種復雜的、動態(tài)的、靈活的活動,這樣一種高度主觀性的活動,應該側(cè)重于采取以定性為主、定量為輔的考核方式,而不應僅僅采取定量考核的測評方式。
4.缺乏觀念上的引導作用
觀念引導行動?,F(xiàn)在高校本科教學質(zhì)量普遍下滑,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及教師對于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一是認為教學只是講講課而已,不需要研究,也不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備課;二是認為只要學科專業(yè)知識扎實、研究做得好,課自然就會講好,于是便把大部分精力轉(zhuǎn)移到了科學研究及成果應用上,教學相對受到忽視。現(xiàn)在的評估中大部分工作還只是停留在表層,沒有深入到觀念層面。
四、對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幾點建議
1.應加強內(nèi)部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高校應加強內(nèi)部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加強對教師個體的教學工作評估。具體來說,一方面,高校應加大評估結(jié)果的反饋力度,使得評估效果有用;另一方面,高校應把教學評估結(jié)果納入到教師職稱評定的條件中,并加大指標的權(quán)重,使高校教師把工作重心適當轉(zhuǎn)移,做到大學教師更像教師,大學更像一所學校而非研究所,引導教師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2.將視野拓展至課外,加強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考察
“教學學術(shù)”視野下的教學是一種學術(shù),是一種值得探究的高深的、復雜的活動。高校教師的教學更具有其獨特的復雜性、高深性,針對于此,要做好高校的教學工作,需要大學教師開展相應的研究,將教育教學研究與學科專業(yè)研究予以同樣的重視。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也應加入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方面的考察指標,以此來引導教師重視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探究,在實踐中真正做到使教學成為一門學術(shù)。
3.引入同行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jié)合,以定性評價為主
對于教學活動,如果純粹采用量化的指標體系來對其進行評價,肯定是不完全、不全面的。教學具有定性的特征,也具有定量的方面,因此,應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引入同行評價這種評估方式,使評估工作能夠兼顧到教學自身的特點。
4.加強觀念引導,提高教學地位
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除了通過指標體系對教學工作進行正常評估外,筆者認為還應加強觀念上的引導,如通過開評估指導會議,對被評高校及教師進行教學思想教育,轉(zhuǎn)變其教學觀念,樹立教學乃學術(shù)的思想,引導其更新學術(shù)及教學觀念,從思想上將教學提升至與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
教學學術(shù)視野下的教學是一種學術(shù)活動,是與科學研究、技術(shù)應用有著同樣重要地位的一種活動,所以應像科學研究一樣擁有一套相應的評價機制?!?/p>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