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就是要把根深深地扎進語言文字的肥沃土壤中,源源不斷地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要知道,根深才能葉茂,根粗才能苗壯。唯其如此,語文教學這棵參天大樹才能郁郁蔥蔥、生機盎然。說到底,語文教學的事情還得用語文的方法來解決,才能上出語文課的底蘊,上出語文課的性情,上出語文課的本色。其他任何的非語文的方法只能是“隔靴搔癢”,甚或“水中撈月”。
認認真真地聽。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葉圣陶先生說:“聽話也是閱讀,不過讀的是有聲的書,能夠隨時留心聽話,對于閱讀能力的長進大有幫助。”聽是一種能力,對人們認識世界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古代早就有“耳濡目染”“耳聞目睹”“耳聰目明”等說法,無不說明通過耳朵聽能接收外界信息,進而認識客觀世界。那么,語文課上應(yīng)該傾聽些什么呢?傾聽教師的講解和示范,明了文章主旨,掌握寫作規(guī)律;傾聽同伴的理解和分析,抓住要點,加深領(lǐng)會;傾聽文本作者的注述和訴說,體味思想感情,感悟文字內(nèi)涵。讓學生從外在的聽上升到內(nèi)在的聽,從抽象的聽上升到具體的聽,從感性的聽上升到理性的聽,聽得清楚,聽得明白,聽得生動,聽得形象。
輕輕松松地說。語文教學的第一目標就是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說話訓練,不僅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需要,也是提高說話能力的有效途徑。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應(yīng)當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的交流上,要想方設(shè)法緊緊依托文本所提供的“虛擬世界”和重點詞語,激發(fā)學生的用語興趣,在循序漸進的說話訓練中讓學生思維敏捷、興趣盎然、妙語連珠,這才是語文教學應(yīng)該彰顯的本色。
真真切切地讀?!白x”包括“閱讀”和“朗讀”,它是語文教學的第一要義,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解語文內(nèi)容的重要手段。語文課上就應(yīng)該讓學生真真切切地讀,仔仔細細地品,咀嚼揣摩,吟詠成誦,只有這樣,才能在朗讀中感受作品的語言,領(lǐng)悟作品的氣勢和章法,探索語言內(nèi)在的含義,才能產(chǎn)生情感共鳴,理解言外之意,達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美妙境界。文本只有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才能獲得鮮活的生命,學生只有在情真意切的朗讀中才會構(gòu)建起童年的精神樂園。
踏踏實實地寫。課堂練筆是促進語言積累和理解消化的重要語言實踐形式。以讀促寫,以寫助讀,讀寫結(jié)合,不失為語文教學的有效方式。例如,識字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說說、議議、寫寫,閱讀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讀讀、圈圈、寫寫,寫作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寫寫、評評、改改,以保證學生人人參與,保證訓練達到一定的量。另外,可以抓住文章的“留白”,讓學生想象填寫;抓住教材單元的特點,讓學生相機仿寫;抓住文中的插圖,讓學生觀察描寫;抓住課文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讓學生拓展延伸。這樣,學生才會有很多的思考空間,寫作興趣才會不斷上升,寫作熱情才會不斷提高。
俗話說得好,“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脫離教材、脫離課堂、天馬行空般的語文教學應(yīng)該徹底擯棄。只有將聽說讀寫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的語文課,才是有滋有味、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唯有這樣,語文課的內(nèi)涵才會厚重,才更有風采、有個性,才會洋溢出濃濃的語文氣息。
(本欄責編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