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新名詞頻出的時代,兩個月前,通過一些媒體的報道,我知道了一個新名詞,是“索捐”。說是江蘇南京的“捐款瘋子”趙雪定、“慈善狂人”邵建波傾心慈善事業(yè)的事跡被報道后,許多人上門索要捐款。人人都知道這捐款人在捐款行為中扮演的應(yīng)該是主動的角色,受捐人則應(yīng)該是被動的角色。而在這里,全部反過來了,捐款人是被動的了,而受捐人卻成了主動的。
但是,在我看來,這“索捐”者在現(xiàn)實中可不僅僅如那些向趙雪定、邵建波索要捐款者一樣僅僅是個人,更體現(xiàn)為某些組織——或為政府,或為學校,或為企業(yè)。而且,當這些組織扮演起“索捐”者來,那“功力”可要比個人索捐者強得多了。
你只要上網(wǎng)搜索一下,不難讀到許多類似的消息,其中不乏曾引起軒然大波的事件。如山西財經(jīng)大學為迎接建校55周年舉辦大型校慶活動,要求學生向校方捐款;地處邊疆的國家重點扶持的某貧困縣,為了所謂的20周年縣慶活動,強令行政事業(yè)單位、干部職工“捐款”等。而最新的消息說,今年6月,山東威海市委、市政府發(fā)起“慈善月”活動,以行政方式層層推進募捐行動,各單位募捐成績被納入績效考核,一些官員更是把募捐當作“政治任務(wù)”逐級下達。短短10天時間,募捐現(xiàn)金近2000萬元,企業(yè)認捐基金超過10億。這樣的“功力”,哪一位個人“索捐”者能比得了呢?
那些向趙雪定、邵建波“索捐”的行為讓人們對于今后是否效仿他們?nèi)プ觥熬杩畀傋印?、“慈善狂人”有了本能的恐懼,而威海市委、市政府的“索捐”行為又會帶來什么呢?很簡單,是對人們的慈善意識進行了一次普遍性的摧毀!不信?我們只看相關(guān)報道中的一個細節(jié)就行了:個人月收入、也等于是家庭月收入1500元的威海市財政局大廈物業(yè)管理服務(wù)中心負責水電維修的工人張樹森,按照單位的最低要求捐了500元。在他回家向愛人要錢捐款時,他愛人說:“什么時候要捐老婆,把我也捐了吧!”于是,在看到威海市民政局局長趙香春從“實在沒想到一下子募捐到這么多錢”中流露出的欣喜及其認為“沒有市委、市政府的強力推動,慈善捐贈工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突破”時,我感到的是一種極度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