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慎實 李 霆
現(xiàn)代高素質的員工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和公司的寶貴財富,員工有權利有責任參與公司治理,但在實踐上,仍然任重道遠
職工參與公司治理,是近年來一個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的問題。人們逐漸認識到,公司治理中,不能忽視職工參與的積極作用。
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理論依據(jù)
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目前學界主要有以下看法:
經濟民主理論認為現(xiàn)代經濟是勞動和資本共同創(chuàng)造財富的雙因素經濟。公司中從事財富創(chuàng)造的雇員被剝奪了選舉的權利,這既不利于緩和勞資沖突和提高雇員的積極性,又損害了公司的組織效率并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與現(xiàn)代社會中的民主理論格格不入。
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也稱利害關系者)認為公司治理的目標是通過公司治理結構的制衡設計,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實現(xiàn)公司的科學決策和長期利益最大化。其特點是不局限于股東對經營者的限制,而是由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等與公司有利益關系的集團參與的,通過一系列的內部或外部機制來實施共同的治理。
經濟學中的“資產專用性理論”認為,職工擁有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對公司是來說是特殊的人力資本,為公司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價值,而職工自身承擔“專用性”技能難以轉移的風險,因此職工應當?shù)玫綉械淖鹬睾突貓?,應當參與公司的治理。
我國《憲法》第16條規(guī)定:“國有企業(yè)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實行民主管理”,可見公司職工民主管理還是一項憲法性權利。
職工參與治理的資格
在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同時,相關的法律制度仍然沒有忽視職工在現(xiàn)代公司治理中的地位。
我國頒布了《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公司法》,不僅形成了對職工權利保護的完整法律體系,在職工參與現(xiàn)代公司治理問題上也有顯著的進步?!豆痉ā纷鳛闃嫿ìF(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基本立法,在保護職工的基本權益,保證職工參與公司治理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現(xiàn)代的公司治理結構下,《公司法》相應地為職工參與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徑——職工代表進入公司的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
我國關于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法律規(guī)定主要是借鑒德國的經驗。德國公司職工參與公司治理最突出的特點是“共同決定制”。
德國 1976年的《共同決策法令》,將職工在2000人以上的公司監(jiān)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的比例提高到1/2。在達到該標準的公司中,監(jiān)事會由12名成員組成,股東代表和職工代表各占一半,監(jiān)事會的主席由股東推選的人員擔任。德國公司的“共同決定制”較好地保障了職工的利益,并緩解了勞資矛盾:德國職工的收入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而平均工作時間則比美國同行和法國同行的工作時間要少。德國的罷工率也遠遠低于許多歐美國家。
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動力和能力
現(xiàn)代意義的公司到底是誰的公司?僅僅是股東的嗎?公司的利潤到底是誰創(chuàng)造的?誰最關心公司的生死存亡?職工的聰明才智和富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才是公司的競爭力所在,這些擁有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職工才是公司利潤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職工投入了自己的人力資本,他必然像股東一樣有權利從公司獲得回報,當然也有參與公司治理的動力。隨著資本市場和證券市場的發(fā)達,股東在公司處于危機時可以“用腳投票”,將自己的資本風險降到最低。相比之下,公司職工在公司投入的人力資本專用性越來越高,不容易轉移和分割,其命運緊緊地和公司聯(lián)系在一起,共存亡。
現(xiàn)代意義的職工同公司形態(tài)產生初期,主要提供體力勞動的雇工相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F(xiàn)代的職工不僅有著專業(yè)的知識和專業(yè)的技能,對自己權益保護的意識也更強。職工在第一線接觸公司的運作過程,公司的經營狀況好壞他們最清楚,對公司的發(fā)展過程有最深刻的了解,他們獲取公司信息的成本相對較小,職工以集體的力量參與公司治理,如以工會、職工代表大會、其他職工民主組織等形式,可以積極有效地影響公司的經營決策,對公司的經營管理進行監(jiān)督。
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途徑
職工維護自己在公司的長期利益,參與公司治理的途徑主要有三種:
首先,職工代表進入公司的董事會,直接參與影響公司經營狀況的決策,并對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進行監(jiān)督。我國《公司法》第45條第2款規(guī)定:“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yè)或者兩個以上的其他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其董事會成員中應當有公司職工代表”。第68條規(guī)定:“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成員中應當有公司代表”,“……董事會成員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其次,職工代表可以進入公司的監(jiān)事會,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決策行使監(jiān)督權?!豆痉ā返?2條、第71條、第118條規(guī)定了監(jiān)事會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職工代表的產生也是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
最后,職工組成工會組織,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其他形式的民主組織,與公司進行平等協(xié)商,提出意見和建議,公司必須在進行有關職工重大利益的決策時,充分考慮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可以說這是一種外部的治理機制?!豆痉ā返?8條第3款規(guī)定:“公司研究改制以及經營方面的重大問題、制定重要的規(guī)章制度時,應當聽取公司工會的意見,并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
由于立法上的分散性,使得人們往往對這些立法的重視不夠。殊不知,這些立法是代表勞方的職工同代表資方的股東對立與妥協(xié)的產物。
職工參與公司治理任重道遠
但是從職工董事、職工監(jiān)事分別占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的比例來看,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程度不夠。我國大部分公司的董事會中都沒有職工代表,只是在類似雞肋的監(jiān)事會中要求必須有職工代表。為了實現(xiàn)職工真正參與公司的治理,立法上應該要求董事會中必須有職工代表,而且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少于1/3,另外可以考慮把監(jiān)事會中職工代表的比例提高到1/2,這完全是同國際上公司治理的趨勢相符的。
目前唯一的可以參考相關立法是《工會法》的第12條第1款:“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有會員二十五人以上的,可以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會員不足二十五人的,選舉組織員一人,組織會員開展活動”。立法相當?shù)娜狈?,沒有程序上的保證。總之在對職工代表的認識上應明確職工代表是一線的職工,不能是公司的副經理及分公司的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在職工代表產生的程序上,應當具有可操作性,獨立性,不受公司經營管理者的影響,不受公司股東的任何干預;效果上,保證職工代表真正代表廣大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維護職工的切身利益。
立法在促進職工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同時,要加強對職工的法律保障,解除職工的后顧之憂?!豆ā返牡?9條、《勞動法》的第30條以及《勞動合同法》的第43條、第78條給予了職工一定的保護,但作用極其有限。這是因為公司往往利用優(yōu)勢地位,可以繞過這些規(guī)定,給予“不聽話”的職工打擊和報復。
最后,要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使其加入公司的董事會、監(jiān)事會,真正起到影響公司決策,監(jiān)督公司經營管理層的效果。否則,職工董事、職工監(jiān)事只是聾子的耳朵——擺設。